浅谈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shao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多边互动中整合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育的生命力。新课程思品课教学主要突出育人育德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互动 整合 教育资源 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或教学的社会价值。因此应该创造性地将个人及学生的经验、课外文本知识融合在一起。那么如何提高思品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
  一、关注学生活动,突出“生活性”
  1.思品课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通过新闻调查、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开展情境教学,在活动中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人的意识、情绪和思维是受他所处的环境影响的,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教师可以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实物、画面、音乐等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出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参与、去感悟、去理解、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趣味性、提高实效性。可将语文课文、美文欣赏、新闻报摘等有选择地引入课堂。
  2.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一直为学生所共同关注,开发和利用好时事热点往往能给思想品德课增添许多新鲜感,这也是思品课堂活力的一个源泉。
  可利用多种有利条件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发动学生搜集社会热点,实行“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内容涉及重要新闻、社会问题、“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活动,激发兴趣
  1.预设生成要兼顾。
  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学生。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设计,它兼顾到预设的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如果说教案是教师的课前设计,那么课堂就是教师的现场设计。具备这二度设计,课堂才是科学的、艺术的。
  2.将漫画、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图片资源引入课堂教学。
  如在讲“情绪万花筒”时,将达·芬奇著名油画《最后的晚餐》展示出来,在分析画面中的人物惊恐、愤怒、怀疑等面部表情、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的同时,告诉学生,人的情绪是丰富多彩的。漫画的最大功能是留有许多的空间让我们去联想,在夸张、讽刺与幽默中感悟、明理。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采用说漫画、画漫画、展示漫画、给漫画取名、给漫画增加对话、根据漫画写故事等激活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关注学生活动,突出“实效性”
  1.教学内容要精选。
  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从思品课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
  2.新教材做到了道德活动与道德学习融为一体,围绕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力求内容的呈现达到生活化、活动化。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再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而是通过活动来呈现问题的内容,活动的设计中贯穿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主动探究活动过程中感悟课程目标的意义。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也是学生生活的方式之一。课堂教学应贯彻生活化原则,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我们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活动,以体验生活的方式,最终达到指导学生生活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郑延亮《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政治课教学》.《政治课教学》2004,11。
  [2]刘术红 快乐工作奏出和谐乐章[N].中国教师报,2010年。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作者简介
  闫云飞,女,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任教于张家口市高新区姚家房中学,2011年获得区说课二等奖,发表论文多篇。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的成长就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就是要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特长得到良好的、健康的、最优化的发展。在这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中,能为学生创造机会、开发潜能的重要场所就是班集体:一方面,学生个体的独特个性大大拓展了班集体的外延;另一方面,班集体的特色又因其不可动摇的精神内涵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体和班集体是相辅相成的。  一、彰显个性,对号入座  和谐的班集体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性和个
期刊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
期刊
现在的学生由于对网络和电视的沉迷,加上家庭的极度呵护,造成初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课堂上听讲不专心,注意力不够集中,或上课几分钟后就开始腾云驾雾不知所处,被褥不会整理,卫生不会打扫,性格上自卑、孤僻、不合群、任性、粗暴、不善自控、懒惰等。针对学生的这些现象,有些班主任头疼得不得了,不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积累的经验,采用了“望闻问切”四步法,通过给学生开“处
期刊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忽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独立解题能力的培养上。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国家的建设服务的,当今社会的建设没有合作能力、没有强大的团队是不行的。能力的养成是要从小时候抓起,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社会和时代对我们教育工
期刊
摘 要:班级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各项工作要顺利开展并得到落实,必须借助班级管理来实施。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学校的校风校纪和精神面貌,关系到班级的班风学风和班级凝聚力,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人发展。然而这一切的获得都取决于班级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掌握班级管理的正确理论,制定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以适
期刊
根据《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我们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废旧物品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导幼儿制作课堂活动小玩具,有效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大脑和各类平衡、协调能力,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了儿童健康积极发展。  一、加强学习以课题研究为动力,做好玩教具制作工作  对于幼
期刊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农村小学班主任结合本校的客观条件及学生、农村的实际,建设一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班级文化。笔者就农村班级文化
期刊
教师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独特性,在班级管理中要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关系,不要用统一模式塑造学生。  一、我们应该承认差异,但不应该歧视“后进生”。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影响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后进生”只是在某一方面相对落后,他们中间往往有很多小思想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歌唱家——实践也证明我们
期刊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思想品德教材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应新教材,很好地使用新教材教学,这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的必修课。这就需要教师把教材用“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丰富有趣而又充满灵性。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教材管理的开放极大地解放了广大教师的思想和手脚,教材内容的开放给教师教学设计留出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但同时也让部分教师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无从下手。  部分教师之所以难以
期刊
面对网络媒体日益增多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面对“独生子女是家庭成败的100%”的观念,无数家长投奔到了竞赛、补习的大潮中。与此同时,“减负增效”又一次被提到学校课堂改革的浪潮中,“减负不减质”这一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既要减负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