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用思想品德教材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ryonec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思想品德教材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应新教材,很好地使用新教材教学,这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的必修课。这就需要教师把教材用“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丰富有趣而又充满灵性。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教材管理的开放极大地解放了广大教师的思想和手脚,教材内容的开放给教师教学设计留出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但同时也让部分教师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无从下手。
  部分教师之所以难以驾驭新教材,最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新课程下,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师到底该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呢?
  一、以新课程标准为标尺理解和分析教材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并不是说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随意的增删和调整,而是要以贯彻和落实课标精神为前提,杜绝教材处理的随意性。课标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总目标,这是我们开展教学的行动指南。背离课标理解教材一定不会正确理解教材,未达到课标的教学一定不是好教学。所以教师处理教材决不能眼中有教材而心中无课标,只有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标精神,才能科学有效地分析和理解教材。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师使用教材要有创造性。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以学定教,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把教材用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整合教学内容,让教材贴近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的生成体验就会更直接、更亲切,也就能够学以致用。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身边的诱惑”,考虑到教材中“领奖台的诱惑”对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这种体验,教师就可以把这部分内容换成“取得好成绩的诱惑”或“获得教师表扬的诱惑”。在教学中贴近学生,再造教材,不惟教材,才能使教材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同一教材内容在不同学生的头脑中有着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应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补充,对学生的自由联想、真知灼见,教师都要予以尊重和欣赏。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中的联想质疑,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更是对教材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师生认识共享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例如,学生认为教材中“拒绝不良诱惑”这一项目内容有些笼统,应作补充,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在生活中如何从思想上、行为上杜绝不良诱惑,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教材,从生活的视角看教材,这种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善于创设情境,让教材充满灵性
  空洞说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忌,只有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使教材内容情境化、生活化,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探究和交流感悟的机会,使教材真实化、情趣化,让教材的价值和精神充满灵性,才能促使体验动态形成。例如,在讲《家,温馨的港湾》时,通过画“亲情树”,认识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缘关系,体味浓浓的亲情;通过“夸夸我的爸爸妈妈”小活动,学生在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付出的同时会更多地思考如何回报父母;通过“写给父母的一封信”,让学生学会怎样与父母沟通,掌握沟通的方法技巧;请平时与家长冲突较多的同学扮演家长,其他同学扮演孩子,模仿家长与孩子冲突时的语言态度,再现生活场景,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与父母沟通的正确方法。
  情境下用教材,可以讨论辩论,可以讲故事谈经验,可以说,可以画,可以唱,可以演。情境下用教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安排不但要考虑到在课堂上有序生成的可能,更要考虑到在活动情境下无序生成的可能,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情境下用教材,在情境中去感悟反思,教学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品德教学才会精彩纷呈,思想品德教育才会浑然天成。
  四、以自身个性为基础,创造和开发教材
  对教材文本处理的主体是教师本人,因此在对教材再开发与再创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的备课不能拘泥于教材,既要盯课内,又要盯课外,还要关注社会的变化发展,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要积极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还要让他们学会分析理解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精心地组织安排教材,把各项教学内容分清主次轻重,找出重难点,掌握其相互关系;选择教学方法,确定课堂教学类型,安排教学结构及教学时间,考虑好使用的道具等。这样才能有效地处理教学中哪些要重点讲、哪些可一带而过、哪些要留下伏笔、哪些要立见成效、哪些要前后呼应。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科学运用教材,让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科学有效的功用,成为教师教学的有用工具,真正做到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赞扬,是班主任最优美的语言,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拉近我们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信心、勇气、责任感和荣誉感,可以起到鼓励先进、树立榜样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关键词:赞扬 信心 勇气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语言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这样的理念,要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学生提供自主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这些机会的提供在于教师的意识,只有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大胆、主动地参与,课堂才能真正变为学
期刊
素质教育的成长就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就是要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特长得到良好的、健康的、最优化的发展。在这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中,能为学生创造机会、开发潜能的重要场所就是班集体:一方面,学生个体的独特个性大大拓展了班集体的外延;另一方面,班集体的特色又因其不可动摇的精神内涵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体和班集体是相辅相成的。  一、彰显个性,对号入座  和谐的班集体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性和个
期刊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
期刊
现在的学生由于对网络和电视的沉迷,加上家庭的极度呵护,造成初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课堂上听讲不专心,注意力不够集中,或上课几分钟后就开始腾云驾雾不知所处,被褥不会整理,卫生不会打扫,性格上自卑、孤僻、不合群、任性、粗暴、不善自控、懒惰等。针对学生的这些现象,有些班主任头疼得不得了,不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积累的经验,采用了“望闻问切”四步法,通过给学生开“处
期刊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忽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独立解题能力的培养上。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国家的建设服务的,当今社会的建设没有合作能力、没有强大的团队是不行的。能力的养成是要从小时候抓起,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社会和时代对我们教育工
期刊
摘 要:班级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各项工作要顺利开展并得到落实,必须借助班级管理来实施。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学校的校风校纪和精神面貌,关系到班级的班风学风和班级凝聚力,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人发展。然而这一切的获得都取决于班级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掌握班级管理的正确理论,制定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以适
期刊
根据《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我们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废旧物品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导幼儿制作课堂活动小玩具,有效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大脑和各类平衡、协调能力,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了儿童健康积极发展。  一、加强学习以课题研究为动力,做好玩教具制作工作  对于幼
期刊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农村小学班主任结合本校的客观条件及学生、农村的实际,建设一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班级文化。笔者就农村班级文化
期刊
教师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独特性,在班级管理中要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关系,不要用统一模式塑造学生。  一、我们应该承认差异,但不应该歧视“后进生”。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影响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后进生”只是在某一方面相对落后,他们中间往往有很多小思想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歌唱家——实践也证明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