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学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2000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深刻内容,努力实践积极,探索,下面就是我用创新思想实施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潜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足够的探究欲望是完成探究任务的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因为这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对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方式要根據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灵活确定,以达到能够激发起学生急于弄清“是什么”及“为什么”的目的。激发探究欲望只是探究前的心理准备或起始阶段,要注意其时效性,花费的时间要少,以引起学生足够的欲望或兴趣。
  
  二、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教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要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就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求出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学生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创设探究的问题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探究什么怎样探究,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和引导。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儿童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则不会达到探究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放圆片。先放三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 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 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教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真正地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单后,让学生边实践边思考,调动了每个学生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切身的实践感受,促进了他们的想象力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地得出正确答案。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五、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三角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和故事演说等等,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由此可见,探究学习,必要时还应让学生准备充足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
其他文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生活化。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与
乳房炎是母畜的常见疾病之一,尤其奶牛乳房炎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奶牛临近分娩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是引起奶牛产后感染疾病如子宫内
牛传染性鼻气管步(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引起的一种牛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
随着港城经济和地方教育的发展,我们学校最近几年先后“引进”了几名外国小朋友来校就读。在教师眼中,这几个“小老外”个个活泼好动、聪明可爱。尤其去年五(1)班转进的来自英国的小朋友康可(中文名),他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几年,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由于“打造双语”的需要,康可积极地参加了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双语艺术节”、“童梦节”、“六一儿童节”,甚至在升国旗中双语主持活动中都能大显身手,可谓占尽了风头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一、把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    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
当前随着新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课堂中采用、实施目标教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故而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和采用。笔者拟就近期对实施目标教学的认识、思考与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教学体会与经验,以与大家一起共同切磋
主要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单体成分槲皮素对己烯雌酚(DES)致成年小鼠睾丸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用光镜观察睾丸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检测睾丸组织及体外培养的生精细胞培养液中超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