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工点排水自动化设计

来源 :铁道勘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传统路基工点排水设计操作繁琐、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以工点出水口信息和路基横断面为基础资料,提出路基工点自动划分排水方案的方法,并针对小里程排水、大里程排水、两侧排水、平坡晾晒等4类水沟,研究自动设计、交互设计的流程;基于该理论研究成果,采用C++语言和AutoCAD软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研发路基工点排水设计程序,实现利用出水口信息和横断面地面高程的排水沟设计,并在路基横断面中完成排水沟的自动化绘图与标注。研究表明:该路基排水自动化设计思路简单快捷,程序操作简便,研究成果已在包银、沈白、集大原、潍
其他文献
影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的因素较多,基于包容性原理对主要单类影响因素进行选择,建立各影响因素与形变过程之间对应函数模型,然后采用熵值法将这些函数模型赋予不同的权重并组合,再利用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自适应kalman滤波算法对组合模型中的多种参数进行降噪处理。采用上述方法及基于非等间隔灰色系统的最优权组合预测模型,对某高速铁路路基3个监测断面的实际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统计得到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自适应Kalman组合预测模型的各项精度指标最优值,其中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关指数分别优于非等间隔灰色系统的
云数据中心大多采用静态调度算法对虚拟化资源进行分配和调度,调度一旦完成,若无维护,资源分配状况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但随着资源池的持续使用,资源使用不均衡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动态资源调度(DRS,Dynamic Resource Scheduler)算法的负载均衡解决方案,使数据中心物理节点上的资源使用达到相对均衡。采用DRS算法对资源进行实时监控,根据监控结果筛选出与平均负载值偏差较大的物理主机,结合虚拟机已分配与实际使用的资源,计算出其最终得分,根据得分,选择合适的虚拟机进行动态资源均
川藏铁路为设计时速200 km的客货共线铁路,沿线工程与环境条件极为复杂,养护维修条件恶劣,正线以少维护且经济性优良的双块式无砟轨道为主,目前暂无适用于时速200 km客货共线铁路的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方案。基于数值分析理论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本项目设计标准,对川藏铁路无砟轨道轨枕及道床结构进行了检算分析,研究表明,SK-2型轨枕结构设计能够满足本项目工程环境与设计标准的需求,但安全系数较高速铁路有所降低,为提高结构耐久性,建议在挡肩素混凝土部分增配抗裂钢筋;高速铁路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通用参考图配筋设计
长大隧道施工过程中,部分关键施工段落因地质情况变化,开挖面不能按期贯通,严重影响全线铺轨工期。为缓解工期压力,通过制定专项测量方案,将已贯通段落分段测设隧道内CPⅡ平面控制网;在隧道未全部贯通的情况下,先施工隧道洞内无砟轨道,以节约施工时间。针对分段施测洞内CPⅡ平面控制网观测条件差、各分段之间的衔接误差难以调整以及可能引起隧道净空侵界等难点,从分段施测隧道洞内CPⅡ平面控制网的施工风险、施测基本条件,总结提高分段施测隧道洞内CPⅡ平面控制网精度的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为解决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测与评估成果表达不直观,缺乏标准化及信息化不足等问题,结合建筑信息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各自的特点,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测与评估的需求出发,通过图纸翻模、倾斜摄影建模、三维地质建模及三维激光扫描建模等手段,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三维实景模型。进而探讨临近工程规划期、施工期的运营隧道结构安全评估与监测,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内违规作业巡检等内容。最后以地面、地下的三维实景模
平凉至庆阳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将推动陇东地区加速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圈。结合庆阳铁路地区状况、客货运量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平庆铁路引入庆阳站走向、货运系统布置、庆阳站布置提出6个引入方案。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选,平庆铁路自庆阳站北端咽喉引入(客货合站、庆阳站合场布置)方案具有运输组织灵活、工程投资节省、后方通道衔接顺畅等优点,故予以推荐。
为提高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的施工质量,以商合杭铁路站前工程为背景,基于桥梁段底座板结构特点,重点探讨基础面处理、底座钢筋绑扎、底座模板及限位凹槽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养护、伸缩缝施工等施工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高速铁路桥梁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施工方法。对比分析4种无砟轨道底座板模板支撑形式,提出底座板模板的改进建议,采用型钢式模板支撑体系,避免了对基础面的损伤,保证了桥梁完整度,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了成本。现场实践表明,采用该技术方法施工底座板,成型后底座板线型平顺、美观,内外质量均
为推进线路设备全服役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解决铁路工务人员对道岔轨件相关信息查询不便的问题,结合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道岔轨件全寿命智能管理信息平台,利用二维码及SQLite轻型数据库技术,设计基于Android的道岔轨件信息查询App。铁路工务人员可用其对道岔轨件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获取道岔轨件的相关信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铁路联络线引入既有运营线的扰动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相对空白,亟需对该领域展开进一步研究。依托鲁南高铁曲阜东站联络线引入京沪线工程,开展管桩、微型桩及灌注桩挤土变形试验,研究群桩地基加固对邻近场地的扰动变形影响,进而为新建联络线地基加固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建立接轨段路基三维数值模型,研究新建联络线不同路基填料对既有路基的附加沉降影响。研究表明:联络线帮填路基地基加固时,选用灌注桩要优于微型桩和管桩;既有线路基附加沉降随轻质混凝土重度增大呈线性增加。鲁南高铁曲阜东站联络线采用灌注桩地基加固对既有京沪线路基扰动影响微
部分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时速已达160 km,特殊减振地段采用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为深入研究浮置板轨道的动力学特性,建立列车-轨道-隧道-土体一体化振动分析模型,分析各种行车速度及隔振器刚度条件下车辆通过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时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及减振特性,并计算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度等相关指标。计算结果表明:(1)列车运行速度为160 km/h时,采用较大隔振器刚度(7.5 kN/mm及8.0 kN/mm)可满足浮置板位移限值要求;(2)浮置板轨道结构振动控制效果为20 dB,隔振器刚度越小,减振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