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去个性化”与“从众”难题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w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一:每天下午的自习课,我班的纪律总是不好。这不,昨天下午我班又被通报批评。看来,我得抓几个典型,来个“杀鸡儆猴”了。我偷偷躲在后门外,静静地听着。上自习近10分钟了,教室里还没有静下来,纪律委员多次提醒,说话、打闹的同学没有丝毫收敛。小鑫、小伟在教室里追逐打闹,就拿他们两个“下手”吧!我轻轻地推开门,有的同学看到我,立即闭上了嘴,一个劲儿地暗示他俩,他俩还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地闹着。我大喊一声:“你们干什么呢?不怕影响同学学习!”没想到,他们丝毫没有忏悔之意,竟然笑着说:“你看看有学习的吗?再说,又不只有我们说话。”
  镜头二:接班初,教室总是一片狼藉。有的同学说:“都不扔垃圾,要值日生干吗?”我告诉学生:“教室后面有垃圾桶,为什么不把垃圾扔到桶里呢?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我扔在地上,下课后再扫了不就行了吗?这是不一样的,乱扔垃圾是品行问题。”为了增强监督效果,班委商定:抓住谁乱扔垃圾,就让他清扫教室一周。刚实施这一班规时,小光就被抓了现行,可他拒绝接受惩罚,还嚷嚷:“扔垃圾的又不只有我!”
  镜头三:周三下午,政教处给我打电话,说小益、小宁两名学生参与打群架,让我联系家长来校处理。我找到他们询问情况,他们哭着说:“小睿和那个同学有矛盾,让我们去给他壮壮声势。我们又没动手,再说,一起去的还有很多人呢!”
  ……
  这些案例班主任都不陌生。出现这类问题,学生不去剖析自身错误,而是以“又不只有我”为借口为自己开脱,一时间班主任也不知如何下手。依据心理学原理,这些现象可以分成去个性化效应和从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怎样避免去个性化效应的消极影响,挖掘从众效应中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扫清障碍呢?“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去个性化”和“从众”是外因影响内因,内因决定行动的现象。既然是心理问题,就要以个体为中心,多角度防控,使正能量最大化。
  找优点,竖大旗,固本培元——寻找个性化效应的“克星”
  “去个性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将会起到“固本培元”的积极作用,利用不好,就会让正气失去根基。
  我们班有两项活动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个是每周一下午的模拟法庭,另一个是每周五下午的“反省堂”。在模拟法庭中,班委成员选取一些案例,可以是班内的,也可以是网络上的,提前公布问题,确立辩论的正方和反方。孩子们精心准备,搜集材料。在辩论中,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事情必须立即做,哪些可以缓一缓……在“反省堂”中,每一名同学对本周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由“执法小组”进行评判,对严重违纪的同学,由“执法长老”进行惩戒。看似玩闹,但意义很大。周一辩论的“药效”还没有消失,周五的反省又为成长注射了一针“加强针”,保证学生成长不“脱轨”。
  此外,我在班级开展“每日一星”“每周一星”“每月一星”评选活动。班内成立“最美学生”评选委员会,寻找卫生、纪律、学习、节约、爱心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获得“每日一星”的同学在班级宣传栏进行展示,获得“每周一星”的同学在年级宣传栏进行展示,获得“每月一星”的同学在学校宣传栏进行展示。同时,在学校广播中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传,给学生父母和所在村发喜报,并在村宣传栏进行展示,呼吁同学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通过寻找典型,加大宣传,让正能量逐渐增强,由最初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欲除杂草,先种庄稼——让从众效应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优秀的班级往往班风正、学风浓、人心齐,要打造这样的班集体,用好从众效应是关键。学生的从众行为可以分为三类:盲从(遇到问题,不分对错盲目跟从,不计后果,瞎掺和、打群架就属于盲从),随从(不知是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有什么后果,别人这么做我也这么干,人云亦云就属于随从),拜从(个体遇到一个优秀的集体后,努力改掉自身缺点,力争融入集体中,见贤思齐就属于拜从)。
  班主任要想打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可以先描绘出班级的发展蓝图,向同学们反复宣扬这种集体的好处(此过程可类比为“洗脑”),告诉同学们只要去努力,就一定会实现。班主任如果发现了正面典型,就大力表扬,让他们谈经验说做法,唤醒同学们的“拜从”之心,利用集体活动将班集体向既定目标引导。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積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最后,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
  指出光的方向——激发孩子正确的心理内因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细节决定成败,“破窗效应”说明环境是个体行为的心理诱因。班主任要挖掘班内的积极心理诱因,为同学们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名妈妈外出买菜,将孩子留在家里,临走时反复提醒“不要在沙发上跳,不要看电视,不要玩水……”回来后,妈妈发现不让孩子做的事情,他都做了,气得妈妈抓狂。原因在哪儿呢?是因为妈妈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心理诱因。
  在班级中,我们也常遇到这些现象:“怕啥来啥”“强调了一万遍不要犯错误,学生依然犯错”。初中生都比较叛逆,对“不”这个字在潜意识中就反感,越不让他们去做,他们往往越想去做。因此,班主任在确定好引导方向后,可以换一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如把“不要乱扔垃圾”换成“同学们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把应该是老师说的“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要遵守纪律,我们要孝敬父母,我们要……”换成同学去说。每天晨会,班主任可以让值日班长和同学们大声地喊一遍“我们要努力学习……”就像习总书记提出的党员要常温入党誓词一样,激发学生正确的心理内因,让“要我做”逐渐变成“我要做”。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沂源县西里中学)
其他文献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重要的不是他们做成了什么,而是他们能从中学到什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班设置了4种实践岗位,即班级岗、校园岗、家庭岗、社区岗。在班级,人人都是“小主人”;在学校,处处都有“小助手”;在家中,自己的事自己做;在社区,有困难时上前帮。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在实践中体验不同的角色。  班级岗位我参与  我在班级设置了一批班级助理员协助班干部的日常工作,如
期刊
“爸爸,我有信心提高成绩了!”这是一名学困生在袁中琼接班第一天后,回家和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在袁中琼新接手的班上,孩子们总能迅速融入班级,爱上学习。  湖北省第五届“新锐班主任”、公安县实验小学教师袁中琼特别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袁中琼教低年段时,每天给孩子们讲一个红军故事或童话故事;教中年段时,每天给学生讲家乡故事或成语故事;教高年段时,则给学生讲历史故事、中外经典故事或学生身边的故事。  “在
期刊
为激发班级成长活力,学校推出了“卓越班集体在升起”评价体系,每周一评价,即德育处、教务处、体育组、科任组每周对班级的安全、纪律、卫生、健康与体育、学科进行评价,此5项合格的班级被评为“奋进班集体”;每月一汇总,累计获得4次“奋进班集体”,同时又在活动、内务方面达标的班级升级为“光荣班集体”;每学期一总结,即学期末获得“光荣班集体”次数最多的班级升级为“卓越班集体”。该评价体系将横向比较变为纵向提升
期刊
班里有个女生,性格非常内向,学习成绩也不好,但她时常会主动找我说说心里话。  在和她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并不太好,主要是因为妈妈经常责备自己。“涂爸,我刚上初中时,因为成绩不好,一回家我妈就唠叨:‘我和你爸累死累活地挣钱,吃穿都不少你的,你就不能争点气,考一个好成绩给我看吗?’类似的话总是挂在她嘴边,让我很烦。我就想说,谁让你累死累活的?我不上学了行不行?但我不敢说,因为她身体不
期刊
一年一度的校篮球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却接连接到了11班同学和学校篮球裁判社对我班的投诉。  经过一番调查,我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上周,我班在与11班的小组对战中以1分之差败落,我班以小梁为首的篮球队员对这场比赛颇有微词,他们一致认为11班篮球队在赛场上无视比赛规则,总是拉扯推搡,而裁判没有根据规则公平判罚,对方好几次犯规都没有吹哨。于是,小梁写了两封信控诉11班和校篮球裁判社,并多次质问他们,语
期刊
露露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女生,父母离异后,她与妈妈一起生活。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露露妈妈报名学习了很多心理与教育类的课程。可事与愿违,露露妈妈的付出和努力在露露眼里变成了压力:露露表现出了明显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成绩也下降得很快。  为了解决露露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班主任不仅需要向露露提供心理援助,也需要对露露妈妈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那么,怎样让焦虑的妈妈放下负担,合理地调整教育方式呢?我决定通过共情
期刊
进入高三后,考试频率会比高一、 高二时高很多。开学第一次考试,很多同学没考好,陷入了一种焦虑状态。为了给高三学生一次释放学习压力的机会,也为了让家长听到孩子们的心声,师生共同策划了一次主题活动,由学生围绕该主题设计各种活动,活动地点就是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并邀请全班家长来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1. 班主任准备。事先和科任教师沟通好,周日不布置作业,腾出一天时间开展活动。提前一周召开班委会,商
期刊
我是一个不太严厉的家长,也是一个不太严厉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我有时也喜欢做个“不乖”的班主任,带领孩子们一起玩。  山重水复,路在何方  几年前,我们班的教室在四楼西北角,从楼上走到操场再回教室大约需要5分钟,所以,孩子们课间基本没有时间去操场活动。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的男孩子在偷偷玩奥特曼卡。考虑到孩子们课间确实无聊,想想儿子小时候也喜欢这些卡,我就跟他们约定:第一,上课时不能玩卡;第二,
期刊
这个学期,因教学楼维修,四(1)班教室暂时搬到了行政楼三楼。搬过去之后,我时常被大队辅导员约谈:不是课堂纪律不好,也不是班级卫生打扫得不干净,主要是学生上下楼梯时奔跑冲撞的现象屡禁不止。  上周五的班会课,我们班围绕“如何走楼梯”进行了交流和辩论,孩子们总结得还不错——“上下楼梯应该做到慢步轻声靠右行。”“上下楼梯奔跑容易摔跤,安全隐患大。”“上下楼梯奔跑的话,速度太快,撞倒别人就太危险了”。  
期刊
“老师,昨晚宿舍熄灯后唱歌被扣分的人怎么會有他?”纪律委员拿着扣分名单来找我的时候,发现一向沉默寡言、埋头学习,甚至有点内向的学习委员小黎的名字赫然在列。是事出有因还是宿舍管理员扣错分了?我决定问个水落石出。  “小黎,说说怎么回事?”我直接拿着扣分名单问小黎。他嗫嚅着,似乎羞愧更多于害怕。我继续说:“你照实说就行了。”原来,他们宿舍有个同学晚自习后一边唱歌一边洗澡,熄灯后还意犹未尽,后来竟发展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