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课的一种新思路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专题教学,学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1—0024—06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历史教学》编辑部在征稿启事中说,就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考查趋势而言,学生应试能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学科能力的提升。我们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全国卷、广东卷,明显注重考查学科能力。很多地方卷也向这方面发展。那么,采取什么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就是一个亟待研究问题。换句话说,高三历史复习课如何才能“对路”呢?我们提出这样一种思路:“领会课标要求,了解学术动态,搜集核心史料,获取有效信息”。
  高中新课程的内容共有三个必修模块,25个学习专题。这些专题绝大多数都是综合性的,即:一个专题涉及很多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唯有必修2的“罗斯福新政”,以一个大事件为核心,足见其重要性。罗斯福新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无论新旧课程,这都是个重点。因此,我们就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对上述复习课思路进行诠释,以便展开讨论。
  高中文科班教学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深入研究。高中课标对“罗斯福新政”这一专题的具体要求是: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认识罗斯福新政。“一个中心”指理解罗斯福新政要始终把握“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这个中心。这是以变革和创新为特色的新政的核心指向。“两个基本点”分别指“短期效果”和“长远效果”。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短期效果认识新政,至少还应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认识新政的积极效应。“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强调新政的实质,如果拓宽视野,我们还可以发现,新政的积极效应不限于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尤其是今天的中国。对“罗斯福新政”的复习必须从经济观点加深认识,这样复习才真正“对路”。
  研究课标后,教师还应了解和梳理学术界有关这一专题的研究成果,开阔视野,加深理解。罗斯福新政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武汉大学的刘绪贻、南开大学的杨生茂和山东师大的刘祚昌是美国史的老专家,他们的著作可供学习。另外,我们认为以下论点可以成为中学教学的重要学术资源:
  (1)黄安年教授指出,罗斯福新政初步恢复了国民经济实力,捍卫了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强烈的进步意义,是勇于改革和创新的产物。
  (2)高世楫、张军扩在《罗斯福新政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9年第10期)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渡过了大危机,还成功地实现了对社会的预期管理,重建了社会信心;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初步建立了监管型市场经济制度;调整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建立了中央适当集权的现代国家制度。
  (3)周稳明在《“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资本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4期)中指出:罗斯福新政提出了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具体包括:调整经济结构,以改革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合理分配社会财富,防止扩大两极分化;政府承担解决社会福利的责任,不允许企业自行其是。
  (4)陈启懋在《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美国研究》2006年第2期)中指出,罗斯福“新政”局部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垂死的、腐朽的状态,重新恢复了生机。“新政”标志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从传统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二战后,这种体系逐渐传播到欧洲和日本,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已在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了。
  针对高考试题越来越“史料化”的发展倾向,在领会课标要求、了解学术动态的基础上,应收集、选择有价值的史料,尤其是与研究成果相对应的各种核心史料,引导学生对所选史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我们选用了以下史料,并提出理由如下:
  材料1 在罗斯福宣誓就职那天,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内森·米勒写道: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1500多万美国人——占全部劳动大军的1/4强——绝望地从一家工厂的大门踯躅到另一家工厂的大门,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找到一种工作,任何一种工作,似乎是最大的成功”。失业的匹兹堡钢铁工人,打发自己的孩子到面包店里去乞讨陈面包。衣阿华州的……一个寡妇在拾取臭肉时特意取下眼镜,以免看到蛆虫。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
  身残志坚一罗斯福》
  材料2俄克拉荷马市的奥斯卡·阿美林格在1932年2月召开的国会委员会上说:在俄勒冈州,我看到几千蒲式耳(容量单位,美制1蒲式耳合35.24升)的苹果烂在果园里。只有绝对无瑕疵的苹果才能卖得出去;一箱苹果200个卖40到50美分。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却因父母的贫穷今年冬天吃不到一个苹果。……他给我讲了他养羊的经验。他说他今年秋天杀了3000只羊,把它们抛到了峡谷里,因为用船运一只羊要1.1美元,而他卖一只羊当时还得不到1美元。他说,他已养不起这些羊了,又不能让它们挨饿,所以他只有将它们杀了抛进峡谷里。
  ——斯塔夫里阿斯:《全球通史》
  第7版修订版下册
  材料3 1929年,股市崩溃后,人们涌向银行挤兑存款
  选材意图:从材料1~3可以看出,罗斯福就任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危机爆发后失业严重;二、商品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三、银行出现信用危机。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贫困人口急增的另一面是,产能过剩。这些史料有助于学生认识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材料4胡佛政府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给休假,以扩大就业面。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选材意图:材料4说明,胡佛总统的“自愿联合政策”,实质仍是自由主义的不干预政策,寄希望于企业的自由合作克服危机。“邻里互助计划”则是他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显然,在危机面前,胡佛仍没有考虑到政府干预经 济。这段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胡佛总统在处理危机问题上的态度和手段。
  材料5当罗氏大选获胜预备就职的时候,正是全国金融界陷入绝境之际。空前的恐慌笼罩在一切人的心头,尽管是百万的富翁,一下子说不定也会成为贫无立锥的穷小子。真正的穷小子和中产阶级更不必说。虽然没有飞机的威胁,没有大炮的恐惧,可是这生活问题的严重,当真比在前线还要恐怖些。过惯了穷日子,今天不管明天,自然还能照样生活,这在繁荣尖端翻筋斗下来的美国人,的确是感到从未有的灾难了!
  ——孙慕迦编著《美国经济复兴与政策》
  选材意图:这段材料反映了大危机时期美国民众的心理状况,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这场危机的影响与破坏力。与材料4相结合可以看出,胡佛政府采取的措施无法缓解危机。
  材料6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于1933年3月9日(罗斯福总统上任的第六天)通过了《银行法》。该法决定: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对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后逐步增加为两万美元),由政府保证其安全;规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家;参加联邦储备系统的各银行不得从事支持股票市场投机的信贷业务;联邦储备局有更大权力控制全国信贷系统;私人银行接受联邦储备局监督。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
  身残志坚——罗斯福》 选材意图:这场大危机首先是从金融业方面出现的,在罗斯福就职的当天,全国有32个州(包括主要大州)的银行全部停业或倒闭,其余各州的银行业务也不能正常运转,华尔街的证交所和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正式关闭,政府发不出薪金,到期公债无法偿付,美国面临经济全面崩溃的危险。所以,罗斯福在上任之初就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企图通过强化政府的监管来恢复银行信用,缓解金融危机。选取这段史料,有助于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为什么首先从金融方面人手。金融是经济运行的链条,恢复银行信誉有利于提高民众信心。
  这段材料还说明,恢复金融的措施除了保证存款的安全之外,还规定了银行业务的范围,即:参加联邦储备系统的各银行不得从事支持股票市场投机的信贷业务。目前我国的银行也有这样的规定。
  材料7 罗斯福说:“归根结底。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时,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更为重要,比黄金更宝贵,这就是人民的信心。执行我们的计划,其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你们大家一定要有信念,一定不要听信谣言和妄加猜测而惊慌失措,我们要团结起来战胜恐惧。”
  选材意图:罗斯福的这段话说明,恢复国民的信心是战胜危机重要因素。政策与民心相配合,才能渡过危机。
  材料8 《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要消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额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通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要提高购买力以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消费量;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选材意图:在资本主义世界,美国工业产值居第一位,因此,《全国工业复兴法》被许多人看作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选取这一材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复兴法的基本内容:订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部门的企业活动,呼吁各贸易集团进行合作,调节雇主与工人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就业。
  材料9 《农业调整法》规定:对自愿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津贴;对与政府合作的农业给予商品货款,而将其耕地面积减少30%的棉花种植者可用其收成作担保……
  ——夏清成、菅明军:《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选材意图:美国是地广人稀,国土面积与我国差不多,但人口当时仅1亿多。要理解美国的国情。因为农业生产过剩,政府才用补贴的办法。既减产又保证最低生活。此材料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罗斯福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直接目的:调整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克服生产相对过剩,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材料10 《社会保险(障)法》(1935年8月)规定:
  第1节 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特批准拔予截至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9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的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的款项。
  第301节 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此批准拨款予截止于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00万美元,并拔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4900万美元……
  第401节 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贫苦受抚养的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此批准拨予截至1936年6月30目的会计年度2475万美元,并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供本章目的之用的款项。
  第501节 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特此批准从截止于1936年6月30日会计年度起,拨予每一会计年度380万美元。
  第601节 为资助各州、县、卫生区域以及州属政治机构建立及维护完善的公共卫生机构……拨予每一会计年度800万美元,以供下列各项支用。
  第1001节 为使各州能在该州实际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贫困的盲人实行财政资助,特此批准拨予截止于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300万美元……
  ——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选材意图:社会保障措施是罗斯福新政的一大亮点,也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措施。罗斯福新政中关于社会保障的措施,其中包括救助和资助老人、妇女、儿童、穷人、失业者等,由政府提供资金。这是减缓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措施。现在我国也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材料11 罗斯福在一次谈话中说: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这里所说的付出一点什么,指的是老老实实地工作,而这种工作正是防止他们精神上颓废的屏障。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选材意图:社会保障只适用于老弱病残,实行“以工代赈”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重振劳动者的自信心也是目的之一。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材料12 批评家往往说他是独裁者,是个革命家,是会彻底推翻美国现行政治制度的。有 的人把罗斯福比作希脱勒、蒙索里尼、斯大林,右派的人说他是个社会主义者,是个共产党,而左派的说他是投机家,是伪君子。……这些批评,都不很客观。罗斯福总统配不上做个社会主义者,他不愿做个独裁家。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新政并不是为某一个特殊阶级谋利益,也不是要把资本制度,连根掘起,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
  ——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
  材料13 诚然,新政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记,12年来美国的工人阶级和黑人从罗斯福总统手中所得到的经济保障和政治权利比从美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总统手中所得到的都多,这还不够说明罗斯福总统的对内政策是一种高度民主进步的政策吗?
  ——乔冠华:《民主的巨星坠了》
  材料14 我们得感激罗斯福,因为他找着一个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来解决现代社会秩序中矛盾的方案。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他特殊的传统、特殊的问题,在答复共同的时代课题时,也必然有他特殊的方式。可是若是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不虞威胁,不虞匮乏,信仰和言论有充分的自由,则我们不能不承认,不论各国解决这共同的课题的方式怎样不同,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
  ——费孝通:《20世纪的危机与罗斯福》
  材料15 新政所表现的是联邦集权趋势的加速进展,但我们不能说联邦集权已经减灭了各州或地方政府的地位,甚至说美国脱离民主政治而倾向独裁。有人抨击罗斯福是个独裁者,这正如过去有人说杰斐逊、林肯和威尔逊都是独裁者一样,简直不值一笑。罗斯福总统运用的权力远较宪法制定者所计划的权力大,较世界上任何民主国家元首的权力也无逊色。但我们不能说这些权力已被他一意孤行地运用,或者说美国人民的自由不像别人执政时那样有保障。罗斯福是运用他争取来的权力去确保他的“居中偏左一点”的政治立场,去实行他的自由主义的“新政”。给予美国的改变和扩充,较以前150年间的改变和扩充更多更大,可是这种扩充和改变都是向着民主自由的路上迈进的。
  ——陈光泽:《居中偏左一点——罗斯福新政12年》
  选材意图:上述材料是当时我国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评价,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肯定者中评价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比如,马星野从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乔冠华则从社会民主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民主行为;而费孝通把罗斯福新政置于世界历史之中来评价,主张全人类在解决所面临的类似问题上,都应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史料15从罗斯福的政治立场方面来评价新政。显然,这几段史料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看待罗斯福新政。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性阅读材料,如本文开头提到的三篇文章,网络上能够检索到,可以下载供学生阅读,以增长见识。如果仔细查找,还可以找到更多有价值的史料。
  罗斯福新政不仅收到了良好的短期效果,还收到了良好的长远效果,即,促进了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形成。对于这一问题,陈启懋的《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美国研究》2006年第2期)一文有比较清晰的介绍:在传统的资本主义下,国家的职能主要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适者生存;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是金字塔形,贫富悬殊,处于塔顶的是少数大资产阶级,处于塔底的是广大贫苦群众;危机发生时,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高筑壁垒,限制进口,贬低币值,加强出口,对外倾销,以邻为壑;到处侵略后进国家,使之沦为其殖民地、附属国或半殖民地,甚至瓜分世界。罗斯福新政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再实行自由放任政策,而是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国家不再是单纯的制度的维护者,而且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建立了国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阶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中间阶层力量壮大;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通过拓展性阅读,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在北欧地区,福利制度至为完善。这两大突出变化,都与罗斯福新政有着密切的联系。
  罗斯福新政的积极效应不仅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社会形态,对我国现在的经济建设同样有借鉴之处。在这方面,可以阅读冀开运、冀文良的《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一文。文章认为,我们可以从“新政”中得到下列启示:加强金融监管,改革和完善金融体系;加强投资体制的改革;灵活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市场;对公用事业进行改革;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建立起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也可以阅读张四大、杨展的《“罗斯福新政”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特区经济》,2009年第5期)一文。该文强调,我们可以从“新政”中得到这样的启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
  当今世界各国仍未走出全球性经济衰退所带来的困境,我们认为,汲取罗斯福新政的政治智慧,有助于渡过现在的危机期。
  多选择一些材料进行复习课教学,既可以落实课标要求,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见的材料多,储存的知识就宽,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局限于教材了。我们觉得,在这一思路的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复习课设计,要努力做到“紧扣历史课标”,只有这样,复习才会高于教科书。
  (二)了解学术动态是教师备课必须的。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才会有高效的复习,这样才能使中学教师与命题专家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三)要善于从各种史学论著、权威史学网站、优秀历史试题中收集整理与教学有关的观点与材料,日积月累,争取建设一个自己的资源库,以备教学之需。搜集整理史料时,应学习借鉴论者对材料的精当分析,避免误读。
  (四)这种做法体现了教学与测评一体的理念,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又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的负担。
  常规课是否可以采取这种思路?在教学难度上应有所不同。毋庸讳言,高考复习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高于常规性的历史教学要求。但是,倘若学生能够充分获取材料中的信息,由此解读新政,那肯定就不只是提高了应试能力。不知读者是否赞同。
其他文献
“宋明理学”是新课程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关于《宋明理学》,课标的要求重点是了解理学的代表人物,并理解理学是儒学的发展,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理学在中国主流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宋明理学,我决定充分利用湖南本地的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重要场所,也是理学繁盛之地,朱熹和王阳明都到此进行过讲学,影响了几代湖湘人。下面是我以岳麓书院为背景轴进行的宋明理学教学。  一、教
2015年伊始,教育部组织专家先是于1月6~7日围绕如何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学科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后是于1月至5月,相继召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第二至五次工作会议,开展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如何让“高大上”的顶层设计——“核心素养”接地气、吻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笔者试从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实际出发,对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进行初
关键词 蒋介石,张群,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国民月会”   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08-0048-07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1月,蒋介石在出席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抗日战争的“两期”战略论断。“第一期的任务,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掩护我们后方的准备工
?眼关键词?演考试观,历史观,知识观,教学变革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30-05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和卷II的第41题均运用教科书目录命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卷I给出了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要求“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卷II则给出两个时期近代史教材的
【关键词】英法联军,半壁江山,反侵略  [中图分类号]0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3—0068-05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主要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关系,内容包括: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由于教材处理得当,作为上承第一次鸦片战争、下启中国边疆新危机的过渡性一课,本课内容安
[关键词]抽象历史,具体性,历史特征,细节讲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52-03  抽象思维一般来讲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在思想上抽引出对象的一般的本质特性,而不管其余的具体的特征;二是指认识的僵化、片面性和它的脱离实际等。列宁、黑格尔等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本文写作受黑格尔《谁在抽象地思维?》一文启发,取后者之义。  《
[关键词]历史教育,社会价值,核心目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5-0027-06  中学历史教学有着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重大的使命一素养养育,铸造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让他们的精神站立起来是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不在教与学的法则,而在于学习历史对学生的成长、成人的养育价值,即对人性的养育。当我们的教学还在想尽
编者按: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关于“启蒙时期的理性”问题,教师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王加丰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尽可能将复杂的问题讲得通俗一些。希望老师们阅读本文后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希腊,启蒙运动,理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03—07  一、理性的概念及其在古代希腊的产生  在西方的文献中,“理性”
“个人主义”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Individualism。原本是正面的概念,强调人的独立、价值和尊严,与专制主义针锋相对,和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是两码事。Egoism指非常自私只考虑个人的思想,但是在字典中也被翻译成个人主义。西方原本词义不同的两个单词被翻译成一个中文词汇,这就混淆了概念,使个人主义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五四新文化时期,个人主义还没有被歪曲,那时在鼓吹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文化人中,个人
2015年4月18日至19日,全国第三届历史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在西南师范大学举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3、4单元为指定的备选参赛内容。比赛过程中,笔者聆听了多位参赛选手的说课与讲课,感触良多。其中,选手们对第4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以下简称本单元)中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和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学立意的把握,未能充分体现课标要求,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