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情墙”的那些事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cat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是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幼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我发现很多幼儿园都创设了“心情墙”,觉得这个方法挺不错,不但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孩子的消极情绪,从而帮助他们进行调节或加以疏导。于是,我借鉴同行的办法,尝试在中班活动室创设了一面“心情墙”。“心情墙”以亮丽的色彩为背景,贴上全班孩子的照片,每张照片旁边设有一个挂钩,挂着每个人的心情牌。心情牌是圆形的,正面是笑脸图案,反面是哭脸图案。我要求孩子每天早晨到幼儿园后就去翻一下心情牌,开心就翻到“笑脸”那面,不开心就翻到“哭脸”那面,而我会在晨间锻炼、自由游戏等环节,找一些孩子尤其是那些翻了“哭脸”的孩子,请他们聊一聊自己的心情,也会有意识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同伴的心情。一开始,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每天翻心情牌都很积极,也很愿意和我说说他们各自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可是,渐渐的,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我在和孩子聊心情的时候,孩子们说的不开心的事都差不多,不外乎是早晨家里发生的或是来园路上发生的事,比如,他想买的玩具家长不给他买,家长让他做的事他不想做,想好要带到幼儿园来的东西忘了带,等等。有时我很难分辨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也就难以做出合适的回应,怕回应得不好反而产生负面效果,所以也就谈不上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或对他们的情绪加以疏导了。同时,我发现时间一长,有的孩子翻心情牌也不那么积极了。有一天我观察到好几个孩子在“心情墙”上显示的是“笑脸”,但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去翻。我叫住阅阅,问她为什么没去翻牌,她说:“我每天都很高兴的,不用翻了。”我又问楚楚,她说:“我现在没什么开心的事,也没什么不开心的事。”看来,“笑脸”并不意味着孩子真的开心,可是,一个班30多个孩子,我的确做不到每天一个一个去询问。我也发觉有的孩子遇到心情变化时会去翻牌,但我不可能老盯着“心情墙”,所以也就只是偶尔撞见过几次并抓住机会和他们谈了谈,但大多时候我是等到孩子们离园后在整理材料时才发现某个孩子的心情牌和早晨的不一样了。总之,我觉得我并没能充分发挥“心情墙”应有的作用。
  您的班里有这样一面“心情墙”吗?您是怎样利用它引导幼儿学习情绪管理的呢?对于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您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其他文献
分享阅读是由新西兰教育学家Holdaway(1979,1980)基于实践经验,对亲子阅读行为进行改进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专用于引导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展阅读活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成人和儿童都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在愉快、亲密的气氛中共同阅读图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它开始以成人为儿童朗读为主,然后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最终过渡到儿童能独立、自主阅读(李虹,2003)。  分享阅读的理念和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形式之一,而对角色游戏的指导则是幼儿园教师颇感困惑的问题。幼儿在游戏中能获得哪些发展?幼儿在游戏中真能有效学习吗?教师在游戏中究竟要怎样帮助幼儿,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应怎样把握游戏主题的产生与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为期三年多的研究,试图考察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持续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实现游戏教育功能最大化的问题。下面我们以角色游戏
国内某小学的孩子赴日交流,问日本同龄人:“你们快乐吗?”日本孩子欢呼:“快——乐!”当日本孩子反问同一个问题时,我们的孩子沉默良久之后低声回答:“快乐……”  一个正常孩子如果遭际不是太差,一般而言愉悦的情绪占主导。十多岁的孩子普遍“不快乐”,是课业的压迫,其实也是中国父母对未来感到恐惧的投射。  幼儿园不学拼音怎么行,会被小学老师嘲笑,小升初无矩可循怎么办,课外班多多益善: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均怎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竞争的硝烟弥漫到了学前教育领域,市场化竞争也迫使很多幼儿园寻找致胜的“独门秘籍”。一时间,“特色教育”“特色课程”“特色班”等“特色”现象愈演愈烈。在这种所谓的繁荣景象面前,具有职业道德和专业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幼儿园追求的“特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眼前的这些形形色色的“特色”是否真的符合幼儿教育的主旨与目标?  考察现实中存在的种种所谓“特色”幼儿园教
深邃的思想内涵与教育一线的泥土芬香相融合,无疑是《教育的本质》一书的显著特征。阅读此书,你会心潮激荡,感佩作者钟爱教育的情怀与上下求索的精神;你也会茅塞顿开:破解教育难题,竟有如此丰富的锦囊妙计。《教育的本质》一书,是陈钱林校长集三十余年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凝聚而成,为我们当下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启示之一:坚守教育本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原点  深耕基础教育三十余年的陈钱林校长,对教育
当前幼儿园使用的阅读材料大多为泊来品,离中华传统文化距离甚远。我尝试选择本土优秀绘本,力图从绘本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之美。阅读活动“小石狮”便是回归传统文化,使幼儿从中感受、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一次大胆尝试。  一、反复研读,体会传统文化之美  初看绘本《小石狮》,我的感受是其中蕴含着极浓的中华传统文化韵味。首先,从图画方面来说,《小石狮》虽然不是用水墨表现的画,也不留“白”,但色彩深沉甚至算得上
在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举办的“幼儿园游戏视频案例研讨活动”中,我园五人团队进入了游戏现场。我们观察的是中班积木游戏。我们借助各种策略,对幼儿的建构目的、建构过程及其建构技能、认知水平、团队合作状况进行了重点观察和解读。  案例描述  建构区内共有五名幼儿,我们按服装和发型特征把他们叫作小点、小紫、小平头、小蘑菇、小黄。我们先通过作品来回忆一下他们在这45分钟游戏时间里主要做了些什么。  游戏开始,
变变书  设计意图:  在带领托班孩子阅读时,我们发现孩子因为精细动作还没有发育完善,在翻阅绘本时动作幅度很大,容易把纸质绘本弄坏,而且不少孩子在阅读中做不到一页一页地翻阅,于是我们用布制作了“变变书”,每一页都有巧妙的设计。孩子需要一页一页地打开才能看到书内完整的动物形象,有利于养成一页一页看书的习惯。  材料及制作方法:  1.用色彩鲜艳的不织布剪贴成各种动物形象(如鸭子、小鸟、鳄鱼、青蛙等)
首先,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和分析慧慧为什么爱去娃娃家,她是对建构区游戏没有兴趣,还是想把警车开到建构区去?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的需要,才能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引导。其次,教师在开展各个区域活动的指导工作时应从促进幼儿游戏交往的角度出发,而不能只为了所谓的规则将幼儿禁锢在每个区域中。通常,看似井然有序的活动,其实往往并不一定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川成都 徐彩凤)  案例表明,慧慧平时就喜欢在娃娃家玩,
1.精心选择“任务”内容  我们一般会选择以亲子互动为主的任务,目的是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如在春季,我们会请家长带孩子寻找春天,这是家长乐意的,也是能做到的。  2.务必说明“任务”的意义  我们一般会采取给家长发信的方式,细致地介绍活动的背景、孩子的兴趣以及对孩子发展的意义,并感谢他们为此作出的努力。  3.及时反馈“任务”的效果  我们一般不会强求每个家长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