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之城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unjiang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前这菩提树,是前年夏季从印度带回的树籽长大。在时时的浇灌下郁郁葱葱,令人可喜的是,那翠绿摇曳的枝干也天天为我送来遥远印度的气息……浪漫的纱丽、酷热的炎夏和一座座美丽而雄伟的城堡。
  最难忘的,是那座无水的胜利城。
  去过印度的人仿佛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绝对不会再去!”一种是“想再去一次--不,好想多去几次。”
  我是属于后者,不过我也可以理解说出“再去第二次?不,谢了!”人的心情,因为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神秘的印度。但我身边大部分是气味相投的,甚至有人会爱印度爱到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简直像在热恋一般。“如果问我这世界上想住哪里?我的答案是印度。因为那里有人类生存的原点。待在印度时是最最幸福的时刻!”他们的话竟可以说得这么笃定。
  没错,印度是有“人类生存的原点”;不过,要我这种体弱的人在“生存的原点”过日子,可是有些惧怕,特别是那难熬的酷热。面对“生存的原点”可是件非常辛苦的事。
  虽说如此,我还一直“想要再去印度”。这就是它不可思议的魅力。
  前年从印度回来时,尽管病的恹恹地躺在床上,我还是在向家人和朋友说:“好想再去一次,这次印度南部和阿其陀石窟都没去成……我真想知道,那座胜利城,为什么建城仅12年,便成了一座空城?”
  再去印度,确实不易,无论身体,还是时间。可今次,为了写胜利城,我尽情地神游了一趟印度--
  终于知道,为何胜利城会在“人类生存原点”,成为弃城。
  胜利之城,也叫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古城,是16世纪时阿克巴大帝兴建的首都。这里离阿格拉只有40公里,当年大帝虽拥有妻妾多人,但结婚多年仍膝下无儿。某日,阿克巴路过西格里镇,遇见一位先知谢赫·沙利姆·奇斯蒂,他居住在此地一石屋内讲道,自称能预卜未来。于是阿克巴请求指点迷津。沙利姆预言阿克巴将可获子继承帝位,但必须遣送两位妻子住在西格里。后来其中一位印籍妻子果然生下一子,大帝为感谢先知,将他的儿子取名为沙利姆,就是日后继承阿克巴帝位的贾汉基尔王。
  阿克巴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男孩。为了纪念神灵,决定建一座新城来庆祝王子的诞生--这就是今天这座胜利城的来历。1573年,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建成之际,正好阿克巴大帝打了一场大胜仗,于是便把其称为胜利城,宫殿遂名为胜利宫。
  
  
  
  
  
  
  胜利古城的主体建筑以红沙石为原料,上面装饰着嵌突的图案并结合着刻上各种华美精致花纹的白色大理石,城内的大多数建筑物将印度和伊斯兰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主流建筑一般采用印度风格的梁柱并配有穆斯林式的拱顶。这城堡内主要的建筑有觐见宫、五层宫、土耳其苏丹宫、内宅及水池花园等。大帝也分别为回教、印度教、天主教等不同信仰妻子建造了不同的宫殿,也有他少不了“听书”用的图书馆、欣赏表演专用的厅堂、更有以宫女作旗子的巨型西洋棋盘。宫内还有沙利姆的大理石墓,附近建有一座清真寺。该城于198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虽然不如泰姬陵出名,但外形壮观,面积宽广,宫殿构图优美,内部设计精巧,与泰姬陵不相上下。
  可惜由于水源等原因,该城于1585年放弃,只用了十来年时间。
  无水之城,尽管辉煌豪华,却被人类无可奈何地放弃。
  水,为生命之源,但无畏的人类往往无视它的神圣,动辄便人为恣意地破坏它的法则,自然,也同时享受它毫不留情的惩罚。
  弃城,无奈地看着生命弃它而去。
  好遗憾!我不愿意去设想一位渴望子嗣大帝的糊涂:是否是那位沙利姆先知,希望自己贫穷的居住地得以关注,所设计的骗局?“必须遣送两位妻子住在西格里,”也是骗局中的一步棋,所怀孕的孩子,根本不是大帝所生?
  谜一样的过往,永远难断对错。可这里没有水源,却是事实;这里建了如此庞大皇城,花费了巨大的投入,也是事实。
  胜利城,在大地上,在没有树荫的遮掩下,赤裸裸地留下了人类愚昩的印记。
  眼前的菩提树,在夏风中沙沙地摇曳着,告诉我:
  “看啊,这又是一代帝皇荒唐决策的杰作--”
其他文献
—— 你看见我了吗  我来了,因为你在。尽管每次见你都要飞越十万八千里,无论见面有多艰难,我来了,在不确定的纬度于每天早晨醒来,都会看见你,那熟悉的庭院,在流动生命中,赏赐了我更多一份的亲情念想。  看见你了。隔着许多浮动的岁月和机场所有的人声笑语;隔着一张张翻动的泛黄书页和西湖边鱼贯穿梭的人群……透过渺渺云烟,紧闭大门前“游人止步”的木牌,告诉我,你又在修建。  几百年来因屡遭毁,你经历过多少次
期刊
靳尚谊老家的人们问某事“中不中?”意为:“是否合适?对不对?”之意。中国人对“合适”与“正确”判断标准其实是一种“中庸”标准。孔子称之为一种最高的德性。北宋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其兄程颢也说:“中则不偏,常则不易,为中不足以禁止,故日中庸。”孔子的“过犹不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皆是不走极端,不偏激,强调适度与平和的儒家思想。中国围棋崇
期刊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原址为清帝皇行宫,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将行宫中的圣因寺藏经阁改建为文澜阁。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1861年,太平天国军攻入杭州,本为藏书阁的文澜阁不幸沦为兵营,阁中的藏书也都散佚四处。后来丁氏兄弟主持重建了文澜阁,收集、补抄,散尽家赀,出资赴沪购买散佚之书,使得《四库全书》得以劫后余生。之后又有史称“乙卯
期刊
还不曾见过单只手端一杯热茶,两条腿又迈开大步前行的人。如果您确实是想品茶而不是解渴,你不会手提瓶装茶饮料边走边喝,你必须首先消停下来,不管是坐在客厅,坐在茶馆,还是坐在路旁。你必须让自己的身躯进入外在的某种静止状态——品茶是一种内在的思想活动,活动的开始起于双脚的停止。  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打招呼:来,喝杯茶吧。那么,他或者是她其实是说:来,到我这里来坐一会儿吧。  这是一种善意的召唤。从前日本
期刊
西泠印社是杭州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申报“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的重要门类之一,因而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员和众多国际友人前来参观。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员,我也应邀来到了这座被马可?波罗称为“美丽而华贵的城市”。  西泠印社的人带我们参观了他们收藏在馆里的各种印章。看着展示柜和展示橱窗内的一枚枚小巧玲珑的章印,我很是惊讶,这些心灵手巧的中国人是如何能在这么小小的空间上,雕刻出花样繁多的艺术印
期刊
说起西泠,最先想到的,却是吴昌硕的梅花。  初见时吃了一惊,银钩铁戟,淡漠朱砂,一枝一干一蕊一瓣都仿佛是刻在一方石印上,风过处,满纸金石幽幽生响,有暗香。  这让我想起我老家一种传说中的奇石,名唤梅花玉。石质淳厚,肌理细腻,常作苍苔烟岚色。内中朵朵金晶暗绽,多为五瓣,如梅花吹雪。宋时为西南名贡,而如今金沙水拍了800年,早也英雄无觅处了。  而他的梅花,不是画,却是石,却是印。从此眉间心上,无计相
期刊
“马图拉”这三个字,已因艺术,由地名变为著名的佛教造像艺术流派代名词。  到印度已是第9天,一早,在马图拉博物馆门前,我们与前两天由胡馆长率领从国内来的另一支队伍会合。  考察、旅游,一路走来,我们希望将对异国及其艺术的想象,给予种种落实或颠覆。印度之行,对佛教石刻造像艺术,或熟悉,或陌生,已触动我连番的认同与惊异;在它的博物馆,在一尊尊石刻造型前,我仿佛总在不断地拥抱艺术,抑或又被艺术的历史拥抱
期刊
今年年初,我就踏上了德里印度艺术博览会的旅程。  艺博会定于几天之后的1月25日开幕,但与此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却已经处于进行时了。豪华的私人预展汇聚了孟买艺术界的各路精英,但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艺术家薛堤的双层红巴士雕塑,它还长着一对巨大的银色翅膀。难道这是要把我们带到不胜寒的高处?  印度艺术博览会上新的国际化趋向还是理论大于实践,不过在这些艺术品中仍能碰到一些意外的惊喜,比如柏林阿尔恩特画廊带来
期刊
拉维·瓦尔马是印度第一位掌握透视法、使用人体模特儿来描绘男女诸神的画家。他的画作不仅打动了达官显贵,也吸引了平民百姓,在民间广泛流传,使他这个虔信神灵的贵族画家家喻户晓。  拉维·瓦尔马以画印度教男女诸神和印度史诗中的场面而著称。他用人体模特儿为他幻想中的诸神作形体造型,按人世间端庄秀丽的倩女形象创作出克利希那、吉祥天女和娑罗室伐底等天神,既超凡脱俗又平易近人,这些天神肖像画深得人心。  印度人竟
期刊
从布拉格回到伦敦,返港前一天的最后节目理所当然是买书。  来到查令十字口,踏出地铁站时遇上大雨,只好退回站内,看着雨水把我和小女孩阻隔在书店门外。等了5分钟,雨势仍急,但我们的心更急,于是,交换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大一小奋不顾身地齐齐走到没瓦遮头的街道上,闯过一个红绿灯,再闯过另一个红绿灯,来到一间旧书店门前,闯入去,让书本替我们挡雨。  衣衫都湿了,但在狭窄的书店内,丝毫不觉得冷。  逛过了几间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