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称谓的泛滥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了一则电视报道:一名公交车女司机被歹徒劫持,司机趁歹徒不备及时报了警。在等待警察到来的几分钟里,女司机对歹徒进行规劝,温声细语、亲情感化,让人由衷敬佩她的勇敢与淡定。只是女司机对歹徒的称谓很令人奇怪,她居然叫歹徒“老师”——“老师你一定遇到什么难事了吧?”“老师,你这样做让你爹妈知道了多伤心啊。”也许这是女司机的一种策略,一种对歹徒的心理疏导式的称谓,我不知道。只是感觉把歹徒称为“老师”太不该了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这一称谓替代了有些严肃的“同志”和有些戏谑的“师傅”,几乎成了当今对所有人的通称。特别是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出镜的人物,不论他们是否真是老师,是否真有才学,也不管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内行或外行的话,都被人一口一个“老师”地叫着。
  也许是出于自己是老师的原因,我对这种见谁就叫谁“老师”的现象颇不以为然,我以为只有真正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才可以被大家叫做老师。然而静下心来一想,我这种认识未免太狭隘了,我们的孔老夫子都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论种地莫言未必强过老农,论买菜做饭屠呦呦怕也有可能不如普通家庭妇女。正如古人所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
  但是,老师,毕竟应当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此道应是正道,传道之人更应该是正人。所以面对所有人群播放的各类电视节目中所请到的嘉宾即便不是资深的专家,起码也应是一个行家,而绝不应是适时红人,甚至是仅仅混了个半脸熟的末流明星,这时候也一口一个“老师”地叫着,就显得不严肃了。因此我以为,虽然人人皆可为人师,也不可让“老师”的称呼如此泛滥,倘若抢劫犯都可被称为“老师”,那么,那些登高爬低、溜门撬鎖的贼岂不成了“大师”?
  总之,师道有尊严,称师须谨慎,否则不仅不会给人们带来教益,还会玷污老师这一本来很神圣的称谓。
其他文献
骄傲与满足  我很感谢:造物主让我入世为人,并让我在期间度留几十个春秋,我打理了人生,观看了世界,我骄傲。  我很满足:生活使我弄清了美丑善恶,人生让我尝遍了甜酸苦辣,我体验了真味,欣尝了人间,我满足。  厚  我提倡和要求子女的修身齐家,应注重一个“厚”字,厚以待人,厚以处世,厚往薄来,厚积薄发,厚道承情,厚德载物,厚实厚朴而已。  人与书  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离不弃之缘,知书读书、买书看书、借
期刊
包容是一个美妙的词汇,更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面对恩怨而持有的胸怀。  古时有个男孩叫魏子干,自幼丧母,员外的父亲再娶妻给又生一男孩,子干的继母对他千般苛刻,萬般刁难,做棉衣时给自己的孩子用好棉花,而子干则用芦花,父亲见子干穿着厚实的棉衣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勃然大怒,举起马鞭抽下去,棉衣破了,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父亲泪流满面。回家后,父亲写休书要休了这个狠心的女人。子干跪地求情说,自己没了亲娘,不想
期刊
某出版商通過QQ联系,希望我将过去一些著作的电子书版权售予他们,我同意了。这些书都过了与出版社的合作期,再作处置不会产生纠纷,何况,卖电子书版权也可获得一定的收入,让我并不鼓胀的钱袋稍稍饱满一点。双方约定交稿之前先支付40%的定金,电子书上线后立即支付余下的部分。没想到对方得到书稿后跟我玩起了失踪,我签过字的合同不予返还,电子书上线也不告诉我,更不支付酬金。我追讨了两三次,对方才将余下的酬金寄来。
期刊
《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一书是享有国际盛誉的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专著。书中,他以现实生活中的平常物事为题,用独到的见解和理念,告诉我们,“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发现生活之美后,学会接受生活的美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朱光潜对美的理解朴实自然,充满了生活情趣。他常说“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是一片自然风景,都自有一种美感,所以要去体会感受,
期刊
水下面是陆地。  “海水退尽、也不过几千年。”这是一位美国诗人的诗句。他想说的,大约也是这个意思。但海水退到哪儿去?仍然在陆地上。  海水是咸的,内陆的水则多是淡的。相同的是它们都能浮起船,即使那船不是用木头,而是用铁或水泥制成的,也都一样在水上漂来漂去——“漂泊”这个词,本来所指的就是船,以及船民的生活。  船是水上漂泊的咫尺陆地,从远古一直漂泊到现在,仍然在漂泊……  不曾以船为家的人是无法想
期刊
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我独自行走在上海西南市区的一条人行道上。前面,一位老人慢慢悠悠地走来。他反背双手、微微低首,似乎在踱步沉思。与他相距几步时,我不经意地一瞥,发现老人是相识的一位熟人。我正欲上前与其招呼,刹那间却又犹豫了。  我清楚地记得,年前,在观看一部录像纪录片时见过他。当时,他身着囚服,对着话筒,痛述着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一个经历沧桑的老人,竟在台上痛哭流涕,及至泣不成声。满头的白发,随着
期刊
最近看到一篇故事,使我对善良有了新认识。善良不仅是人人向善,人人具有判断是非与善恶能力,更是一种本性、一种品质。看似伸手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净化自己,是在为自己留下“路标”。  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大陆北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之海”称谓。曾经凡是进入撒哈拉沙漠的人,总是摆脱不了相同的命运:有去无回。而1814年,有一支考古队,第一次
期刊
主持:“你愿意娶新娘为妻吗?”  新郎:“我愿意。”  主持:“無论她将来是富有还是贫穷,身体是健康或疾病,你都愿意和她永远在一起吗?”  新郎:“我愿意。”  几乎是完全同样的话,主持再问一遍新娘,在得到“我愿意”的答复后,就进入交换戒指的环节。这是我们常在婚礼上看到的激动人心的一幕,一问一答,几个含情脉脉的“我愿意”,就把一对新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甜蜜的新婚生活。  “我愿意”三个字,重
期刊
这里说的“一根竹竿”,长1.2米,大头直径3.5厘米,一身青绿,意味着它是从一棵被采伐不久的翠竹上截下来的。就其外形讲,它和许多,尤其是从同一棵竹子上截取的或粗或细的竹竿一模一样,毫无特殊之处;就其用途、归宿讲,它又与其它从同一棵竹子上截取的或粗或细的竹竿“兄弟们”不一样:它被一群并不浪漫的杂文作者,谈笑中赋予了浪漫的色彩。  事情是这样的:几天前,我与来自天南地北的一帮“杂友”参加完全国杂文联谊
期刊
汉代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其实,匡衡为了读书,还去乡里藏书很多的富人家做工,并声明不要报酬,只要能遍读其家中藏书就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后来终成经学大师。他奋發求学的精神,更是在朝中广为传扬,连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都拜他为师。  公元前49年,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匡衡很快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出入于元帝左右,甚是风光。公元前36年,元帝又提拔匡衡任丞相,并封乐安侯,食邑600户。匡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