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人生的路标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yu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到一篇故事,使我对善良有了新认识。善良不仅是人人向善,人人具有判断是非与善恶能力,更是一种本性、一种品质。看似伸手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净化自己,是在为自己留下“路标”。
  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大陆北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之海”称谓。曾经凡是进入撒哈拉沙漠的人,总是摆脱不了相同的命运:有去无回。而1814年,有一支考古队,第一次打破了这个死亡魔咒。
  当时,荒漠中随处可见逝者的骸骨,队长总是让大家停下来,选择高地挖坑,把骸骨掩埋起来,还用树枝或石块为他们树个简易的墓碑。但是,留在沙漠中的骸骨实在太多,掩埋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为此,有队员们抱怨说:“我们是来考古的,不是來替死人收尸的。”而队长却总是固执且充满善意地说:“每一堆白骨,都曾是我们的同行,怎能忍心让他们曝尸荒野呢?”一个星期后,这支考古队,在沙漠中发现了许多古人遗迹和足以震惊世界的文物。
  但当他们离开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天空突然刮起风暴,几天几夜不见天日。接着,指南针都失灵了,考古队完全迷失方向,食物和淡水开始匮乏,他们这才明白为什么从前那些同行没能走出来。危难之时,队长突然说:“不要绝望,我们来时在路上留下了路标!”他们沿着来时一路掩埋骸骨树起的墓碑,最终走出了死亡之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考古队员们感慨地说:“善良,是我们为自己留下的路标!”也许,他们掩埋同行骸骨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出于自己的善良和本能,却没想到是为自己最终走出“死亡之海”留下路标。
  沙漠中,有善良做路标,我们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就是指南针失灵了,人心不会失灵。前几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自己做好事》,发表在《天津日报》上。大意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克雷斯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危急时刻,一位男子骑马恰好从此经过。见此情景,男子二话没说,就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事后,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这位男子表示感谢。
  男子坦然地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克雷斯记住了这个承诺,在以后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过许多人,并且每次都将“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转送给他帮助过的人。很多年以后,克雷斯被一场突发的洪水困在了一座孤岛上。一位少年冒着随时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克雷斯。当克雷斯感谢少年时,少年竟也说出克雷斯说过多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
  听到这话,克雷斯胸中涌起一股暖流:“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这个少年还给了我。”做好事,做善事,是在帮助别人,也是为自己以后修筑路标。人生在世,谁敢肯定自己一生一世不需要别人帮助?谁敢肯定自己一生一世遇不到困难?就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做好事,做善事吧。当一件件好事,一件件善事筑起路标时,你就永远也不会迷失方向。
  善良就是“路标”。古往今来,“助人即助己,好人有好报”的故事,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对善良,人们往往加以“最美”来形容,“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油条哥”刘洪安……每一个“最美”后面都有一颗善心在跳动,每一个“最美”后面都有一段善行在讲述;善让人间拒绝了冷漠,变成了“爱的奉献”。
  有了善行,你的人生路上就会收获春雨;有了善行,危难之时,你才可以走出绝望。
其他文献
北宋仁宗朝出了一批贤御史,人称铁面御史的赵抃是个中佼佼者。  铁面御史赵抃的最大特点,就在执着。他看准了的人和事,弹劾不留情面,穷追猛打、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弹劾宰相陈执中便是最典型最有名的事例。  事情是由陈执中的一桩家庭案子引起的。陈有一小妾阿张,年轻标致,极得宠爱;她身边13岁的侍女迎儿有一天因故顶撞了阿张几句,阿张大为恼火,对迎儿又打又骂,还把迎儿的棉衣棉裤剥去,反绑双手,赤身
期刊
记得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春天下瘦雨/像一根根绣花针/夏天下胖雨/像一个个秤砣儿/不管针还是砣/都有一颗想和土结为伴侣的心。”一个能猜到雨心思的人,其心一定被雨滋润过,其身一定被雨敲打过,并溅起情感上的朵朵浪花。  雨的抵达与雨的离去,常让人猜不透。雨是天空占领大地的一种手段,有时雨是平平仄仄的惬意诗行,有时雨是起起伏伏的疯狂呐喊。而被雨水拥抱过多次的石头,却对人抱怨,雨来的时候,劈头盖脸,但真正
期刊
時下的一些报刊、杂志都时兴“作者简介”。有的内容简单,可有些却不“简”——“著名××”“×××长”“××导师”,得过××大奖,有××作品,甚至还有“享受××待遇”之类,不一而足。这种情况,据说是“以便读者对作者有所了解,有时候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作品”。显然是好意。但是如果从读者的视角看,未必领编辑们这份“好意”的情。看这样的“作者简介”,让人想起当下时兴的“名人效应”。有些编辑也不过是想通过“作者
期刊
世界那么大,城镇那么多,别说去过,就连听说过、并且记得住的,又能有多少呢?古人云,“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实在是至理名言。  然而,在遥远的欧洲,在一个不大的国家里,有一个人口只有区区六七万的小镇,却早在好几十年以前,就走进了我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又在1988年被空前强化。这是因为,这个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西边不远的卡罗维发利小镇,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40多届档次不低的国际电影节。1988年,在第26届
期刊
骄傲与满足  我很感谢:造物主让我入世为人,并让我在期间度留几十个春秋,我打理了人生,观看了世界,我骄傲。  我很满足:生活使我弄清了美丑善恶,人生让我尝遍了甜酸苦辣,我体验了真味,欣尝了人间,我满足。  厚  我提倡和要求子女的修身齐家,应注重一个“厚”字,厚以待人,厚以处世,厚往薄来,厚积薄发,厚道承情,厚德载物,厚实厚朴而已。  人与书  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离不弃之缘,知书读书、买书看书、借
期刊
包容是一个美妙的词汇,更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面对恩怨而持有的胸怀。  古时有个男孩叫魏子干,自幼丧母,员外的父亲再娶妻给又生一男孩,子干的继母对他千般苛刻,萬般刁难,做棉衣时给自己的孩子用好棉花,而子干则用芦花,父亲见子干穿着厚实的棉衣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勃然大怒,举起马鞭抽下去,棉衣破了,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父亲泪流满面。回家后,父亲写休书要休了这个狠心的女人。子干跪地求情说,自己没了亲娘,不想
期刊
某出版商通過QQ联系,希望我将过去一些著作的电子书版权售予他们,我同意了。这些书都过了与出版社的合作期,再作处置不会产生纠纷,何况,卖电子书版权也可获得一定的收入,让我并不鼓胀的钱袋稍稍饱满一点。双方约定交稿之前先支付40%的定金,电子书上线后立即支付余下的部分。没想到对方得到书稿后跟我玩起了失踪,我签过字的合同不予返还,电子书上线也不告诉我,更不支付酬金。我追讨了两三次,对方才将余下的酬金寄来。
期刊
《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一书是享有国际盛誉的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专著。书中,他以现实生活中的平常物事为题,用独到的见解和理念,告诉我们,“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发现生活之美后,学会接受生活的美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朱光潜对美的理解朴实自然,充满了生活情趣。他常说“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是一片自然风景,都自有一种美感,所以要去体会感受,
期刊
水下面是陆地。  “海水退尽、也不过几千年。”这是一位美国诗人的诗句。他想说的,大约也是这个意思。但海水退到哪儿去?仍然在陆地上。  海水是咸的,内陆的水则多是淡的。相同的是它们都能浮起船,即使那船不是用木头,而是用铁或水泥制成的,也都一样在水上漂来漂去——“漂泊”这个词,本来所指的就是船,以及船民的生活。  船是水上漂泊的咫尺陆地,从远古一直漂泊到现在,仍然在漂泊……  不曾以船为家的人是无法想
期刊
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我独自行走在上海西南市区的一条人行道上。前面,一位老人慢慢悠悠地走来。他反背双手、微微低首,似乎在踱步沉思。与他相距几步时,我不经意地一瞥,发现老人是相识的一位熟人。我正欲上前与其招呼,刹那间却又犹豫了。  我清楚地记得,年前,在观看一部录像纪录片时见过他。当时,他身着囚服,对着话筒,痛述着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一个经历沧桑的老人,竟在台上痛哭流涕,及至泣不成声。满头的白发,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