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愿意”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你愿意娶新娘为妻吗?”
  新郎:“我愿意。”
  主持:“無论她将来是富有还是贫穷,身体是健康或疾病,你都愿意和她永远在一起吗?”
  新郎:“我愿意。”
  几乎是完全同样的话,主持再问一遍新娘,在得到“我愿意”的答复后,就进入交换戒指的环节。这是我们常在婚礼上看到的激动人心的一幕,一问一答,几个含情脉脉的“我愿意”,就把一对新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甜蜜的新婚生活。
  “我愿意”三个字,重若千钧,意蕴丰赡。是承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期许,“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憧憬,“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剖心之誓,“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是生死之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如果是新人真心实意的“我愿意”,再加上精心诚挚地维护保养,夫唱妻和,相濡以沫,婚姻可以相当的温馨,幸福到如醉如痴,情深意长;还可以相当的持久,“慢慢地和你一起变老”。于是就有了银婚、金婚、钻石婚。而世界上最长记录的婚姻,是由印度的卡拉姆夫妻保持的,他们的婚姻长达90年,直到妻子凯瑟琳去世为止。当然,要达到他们的记录,除了相互恩爱,还要有足够长的寿命才行,而后一条就不是谁都能心想事成的。
  不过,婚姻的含金量并不一定都与长度成正比。命运难测,世事多变,或许是意外的发生或变故,有的婚姻时间很短,无缘天长地久,但夫妻却在有限时间里爱得轰轰烈烈,缠缠绵绵,“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成为世间美谈。无他,因为他们都把婚礼上“我愿意”的承诺看得重如泰山,贵如生命。
  也有人把“我愿意”看成是轻飘飘的虚言诳语,一开始就没当回事,也没准备去认真践诺,婚后更是把“我愿意”扔到九霄云外,这样的婚姻很难走到底。还因为人生之路太漫长,变数太大,诱惑也太多,譬如对生活的厌倦疲惫,对爱情的激情不再,互相的猜忌误会,对路边野花的贪婪,第三者的插足,居心不良者的觊觎,甚至一个恶毒的谣言,都可能将“我愿意”击成碎片。
  另外,财富的变化也是对“我愿意”的严峻考验。新人们可能还不太有钱,如果将来一旦发财富贵, “一有钱就变坏”,婚姻的美酒也就变质发酸,“我愿意”就寿终正寝了。这种事眼下并不鲜见。惟有不忘初心,牢记承诺,互相忠诚,互相欣赏,彼此信任,杜绝猜忌,或许能躲过这些劫难。
  还有无法预见的意外、不测、祸灾,都会对“我愿意”提出挑战。新婚典礼时,郎才女貌,琴瑟和谐,答一句“我愿意”,自然不在话下。可当灾难袭来,不测发生,能否坦然作答“我愿意”?汶川大地震时,就有一个丈夫把妻子扔在屋里,独自逃命,最后只有离婚了事。如果是真爱,心心相印,生死相许,愿意为对方牺牲一切,那就没什么能把你们分开,哪怕是天崩地裂,赴汤蹈火。
  爱情是易碎品,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屈指数来,老夫这几年参加的婚礼就有好几十场,还因“德高望重”,多次忝为主持人,问新人愿意与否,祝新人白头到老。可话音犹存,已有几对小夫妻劳燕分飞,“我愿意”成了具有讽刺意味的空话。再想想社会上扶摇直上的离婚率,今天的山盟海誓,明天可能就变成恶语相向,今天的如胶似漆,明天就可能变成同床异梦。一对新人如果想把“我愿意”当成终身目标,就请你们精心维护爱情,不断给其注入新的活力,用一生的心血来浇灌保养爱情之树。
其他文献
记得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春天下瘦雨/像一根根绣花针/夏天下胖雨/像一个个秤砣儿/不管针还是砣/都有一颗想和土结为伴侣的心。”一个能猜到雨心思的人,其心一定被雨滋润过,其身一定被雨敲打过,并溅起情感上的朵朵浪花。  雨的抵达与雨的离去,常让人猜不透。雨是天空占领大地的一种手段,有时雨是平平仄仄的惬意诗行,有时雨是起起伏伏的疯狂呐喊。而被雨水拥抱过多次的石头,却对人抱怨,雨来的时候,劈头盖脸,但真正
期刊
時下的一些报刊、杂志都时兴“作者简介”。有的内容简单,可有些却不“简”——“著名××”“×××长”“××导师”,得过××大奖,有××作品,甚至还有“享受××待遇”之类,不一而足。这种情况,据说是“以便读者对作者有所了解,有时候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作品”。显然是好意。但是如果从读者的视角看,未必领编辑们这份“好意”的情。看这样的“作者简介”,让人想起当下时兴的“名人效应”。有些编辑也不过是想通过“作者
期刊
世界那么大,城镇那么多,别说去过,就连听说过、并且记得住的,又能有多少呢?古人云,“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实在是至理名言。  然而,在遥远的欧洲,在一个不大的国家里,有一个人口只有区区六七万的小镇,却早在好几十年以前,就走进了我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又在1988年被空前强化。这是因为,这个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西边不远的卡罗维发利小镇,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40多届档次不低的国际电影节。1988年,在第26届
期刊
骄傲与满足  我很感谢:造物主让我入世为人,并让我在期间度留几十个春秋,我打理了人生,观看了世界,我骄傲。  我很满足:生活使我弄清了美丑善恶,人生让我尝遍了甜酸苦辣,我体验了真味,欣尝了人间,我满足。  厚  我提倡和要求子女的修身齐家,应注重一个“厚”字,厚以待人,厚以处世,厚往薄来,厚积薄发,厚道承情,厚德载物,厚实厚朴而已。  人与书  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离不弃之缘,知书读书、买书看书、借
期刊
包容是一个美妙的词汇,更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面对恩怨而持有的胸怀。  古时有个男孩叫魏子干,自幼丧母,员外的父亲再娶妻给又生一男孩,子干的继母对他千般苛刻,萬般刁难,做棉衣时给自己的孩子用好棉花,而子干则用芦花,父亲见子干穿着厚实的棉衣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勃然大怒,举起马鞭抽下去,棉衣破了,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父亲泪流满面。回家后,父亲写休书要休了这个狠心的女人。子干跪地求情说,自己没了亲娘,不想
期刊
某出版商通過QQ联系,希望我将过去一些著作的电子书版权售予他们,我同意了。这些书都过了与出版社的合作期,再作处置不会产生纠纷,何况,卖电子书版权也可获得一定的收入,让我并不鼓胀的钱袋稍稍饱满一点。双方约定交稿之前先支付40%的定金,电子书上线后立即支付余下的部分。没想到对方得到书稿后跟我玩起了失踪,我签过字的合同不予返还,电子书上线也不告诉我,更不支付酬金。我追讨了两三次,对方才将余下的酬金寄来。
期刊
《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一书是享有国际盛誉的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专著。书中,他以现实生活中的平常物事为题,用独到的见解和理念,告诉我们,“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发现生活之美后,学会接受生活的美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朱光潜对美的理解朴实自然,充满了生活情趣。他常说“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是一片自然风景,都自有一种美感,所以要去体会感受,
期刊
水下面是陆地。  “海水退尽、也不过几千年。”这是一位美国诗人的诗句。他想说的,大约也是这个意思。但海水退到哪儿去?仍然在陆地上。  海水是咸的,内陆的水则多是淡的。相同的是它们都能浮起船,即使那船不是用木头,而是用铁或水泥制成的,也都一样在水上漂来漂去——“漂泊”这个词,本来所指的就是船,以及船民的生活。  船是水上漂泊的咫尺陆地,从远古一直漂泊到现在,仍然在漂泊……  不曾以船为家的人是无法想
期刊
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我独自行走在上海西南市区的一条人行道上。前面,一位老人慢慢悠悠地走来。他反背双手、微微低首,似乎在踱步沉思。与他相距几步时,我不经意地一瞥,发现老人是相识的一位熟人。我正欲上前与其招呼,刹那间却又犹豫了。  我清楚地记得,年前,在观看一部录像纪录片时见过他。当时,他身着囚服,对着话筒,痛述着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一个经历沧桑的老人,竟在台上痛哭流涕,及至泣不成声。满头的白发,随着
期刊
最近看到一篇故事,使我对善良有了新认识。善良不仅是人人向善,人人具有判断是非与善恶能力,更是一种本性、一种品质。看似伸手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净化自己,是在为自己留下“路标”。  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大陆北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之海”称谓。曾经凡是进入撒哈拉沙漠的人,总是摆脱不了相同的命运:有去无回。而1814年,有一支考古队,第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