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思两处愁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yua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思是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而以相思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这或许正应了韩愈那一句话:欢娱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闺怨相思,离愁别绪的诗词往往被诗人抒发得淋漓尽致。但诗人在抒发相思情感时所采用的写法却各有迥异。在这里,我想谈一下表现相思时所采用的“揉直使曲”的手法,以飨读者。
  清代的文论家袁枚在《续诗品·取径》中云:“揉直使曲,叠单使复,山爱武夷,为游不足……一览而竟,倦心齐生。”所谓揉直使曲,就是在写诗或作文的时候,从对面着手,使情感更为深入细致,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这正如游览“秀甲天下”的武夷山风光那样,能够给人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让人留恋,不会产生“倦心齐生”。又其《随园诗话》云:“凡做人贵直,而做诗文贵曲。孔子曰‘情欲信,词欲巧。’……崔年念陵诗云‘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洵之言哉!”袁枚是性灵派的领袖人物,他主张作诗要有性情,因为它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袁枚的诗作中有不少体现出“揉直使曲”的写法,其诗生动,清灵隽妙,句法灵巧等。
  “揉直使曲”的手法在先秦早已有之,它的源泉可以追溯至《诗经》。以《诗经·周南·卷耳》为例: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认为《卷耳》四章,“只‘嗟我怀人’一句点明主意,余者无非做足文章”。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做足此意的呢?诗的第一章塑造了一位“提笼忘采叶”的思妇形象。她茫然地采着卷耳,然其心寄千里,她哀怨的眼神通过身旁的路径伸向远方……紧接着的三章,似乎给人以突兀之感,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也正体现出“揉直使曲”的精妙之处。诗人宕开一笔,从对面着手,写在思妇的想象中,丈夫是如何思念家中的妻子,如何登高远望,如何借酒浇愁。经过“叠单使复”,把夫妻间的那种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生动地表现出来。
  后来的文人也都继承了这一写法,如魏晋时期徐干的《室思》: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南北朝时期徐陵的《关山月》: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唐代诗人则发扬了这种写法,且成一大观。且以杜甫的《月夜》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第一首诗是杜甫在被安史叛军攻陷的长安城中怀念鄜州的妻子儿女而做。诗人坐狱于长安,眼中所望应是长安之月,而他却忆鄜州之月,起语极奇。在颔联中,诗人虚晃一笔,想到闺中的妻子独看鄜州之月时,也在思念兵荒时代在外流浪的丈夫,再加上小儿女未解母亲之意,则更加的委婉有致,妙趣横生。颈联则把相思的程度加深,夜深已久,雾湿云鬟,玉臂生寒,妻子仍在凝望空中明月,不能入睡。此时的月光,如同一根纽带,把两个异地之人的心连接在一起,全诗哀婉动人,余味无穷。
  第二首诗是旅居在四川的李商隐收到妻子王氏的来信后所给出的答复。起句从妻子的来信说起,信的重点在于“问归期”。这就突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次句忽然宕开,完全描写作诗时当前景色。巴山之畔,旅舍独居,已到秋天,又遭连绵的夜雨。秋雨不停,秋池已涨。遥夜难眠,孤灯听雨,客怀离绪,不问可知。此句实质上是借写萧瑟之景以抒离索之情。后两句与杜甫诗的结尾手法相同。杜甫说何时和妻子聚会以后,在月夜想起今天饱经乱离月夜相忆的情景而掉泪;李商隐的诗写想象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的生活,既写出了空间之殊异,又写出了时间之变迁。从而在空间时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揉直使曲”的写法在宋词中也有提及,如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此词写离愁别绪,乃柳词之代表作。上片写景,其所见之景,凄寂可伤,清秋时节,风霜凄紧,百草凋零,不忍卒读。下片,即景生情,写词人在外归思难收,自问自叹。“想佳人”至收尾处,皆从对面着想,佳人上妆楼远望,然“过尽千帆皆不是”归人之舟,徒生惆怅。整首词可谓直处能曲,密处能疏。
  “揉直使曲”的写法,正如电影镜头的巧妙组合,通过远远近近的镜头连接,把远在天涯的征人与闺中思妇拉近了距离,使彼此的情思更为真实,更为缠绵。诗人在表达相思之情采用这种写法时,可以更详尽地体现出那种相思之苦,之深,之浓,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使诗歌更加的委婉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即不带一个“情”字,而情之自现,情之愈深。
其他文献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早期作品。多年来,曾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作家不是从正面描写生活的洪波巨澜,而是采撷时代激流中的一朵浪花,如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去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云,以及人民解放战争必胜的内在动因。  作品三个片段,互相映衬,环环相扣,情节发展自然,剪裁紧凑严密,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全篇柔美、清新、俊逸,仿佛一支悠扬的小夜曲,给读者以审美的情趣。    一、赶
期刊
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下面是全校组织的一次听课比赛中一位老师的授课教学。    一、游戏导入,激趣激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叫做“闯三关”。通过这次活动,比一比,哪组同学头脑灵活,思维反应
期刊
人禀七情,往往因物兴感。而一代一代的文人,其观察力、判断力、感悟力也往往更加敏锐,他们借助诗文,将自己心底的顿悟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共鸣。读着古人尽态极妍的诗文,我们仿佛在倾听古人深情脉脉的诉说,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古人内心情感的脉动,领略到了古人久炼思想的锋芒……  一代一代文人的咏叹,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文化现象,“乡土文化”便是其中最耀眼最动人最长久的一种。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与陶方宣的散文《鱼鳞
期刊
一、课文简析    广东版必修二《渐》一文由浅入深,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寓言故事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即借“渐”这一现象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做一个“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学习课文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易懂。  (二)通过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
期刊
在一次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愁眉紧锁,表情迷茫,时而托腮凝思,时而低头写画,百无聊赖地翻几页书,然后长叹一口气。他们这是在做什么呢?为何气氛如此沉闷?为何学生如此为难?了解语文教学的人一定猜到了,这是在上作文课。作文历来是老师和学生最头疼的,有的学生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学生翻出《优秀作文大全》、《作文宝库》等来临时抱佛脚。究其原因,无非是缺少素材,缺少热情和体验。而现如今,要想激起
期刊
我曾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杜十娘去意已决,投江前还要刻意妆扮?”“刘兰芝自遣前妆扮得‘精妙世无双’时是什么心情?”等问题,却很少学生能较清晰地阐释其中的审美意义,既对宝黛木石前盟以泪报恩无动于衷,也无法理解李甲既已痛悔大哭,杜十娘为何还要“怒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一个问题:虽然已经接受了十年左右的语文教育,但学生的审美意识还是相当薄弱。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教学中该如何促进学生素养
期刊
诗歌语言区别于一般的日常语言,而古典诗歌更以其表达的陌生化给今天的中学生带来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和隔膜。因此,读懂古代诗歌,首先有一个扫除文本障碍的问题,这是走进文本的基础;同时,诗歌是一种更纯粹的语言艺术,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主要依托于对诗歌语言的咀嚼和品味。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诗歌,离不开对语言的赏析,离不开对古人遣词造句、匠心独运的体会。因此,古诗教学应该以语言为切入点和依托点。可是当前
期刊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篇幅短小,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值得探讨的问题也非常丰富,虽系文言文,语言却较通俗,学生借助工具书可以很快扫除文字障碍,非常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尝试。    【教学理念】    与现在流行的以展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感悟或评价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课堂相比,这个案例可能存在着诸多的不同,我们这里
期刊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串讲法一直占据讲坛,叶圣陶先生早就批评过的那种逐字逐句翻译讲解的私塾式的教法依然盛行。这种教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极为不利。笔者近年来在教法改革上作了一些尝试,设计了如下三种课型:    一、自读引导课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教学生,就是要在“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由于文言文产生年代久远,背景复杂,而学生的知识面
期刊
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课文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适时的范读非常重要。  聋校同普通学校一样,而且更迫切需要充分给学生学习有声语言的机会,这对教师的范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事实上,由于观念上的偏差,聋校的教师范读得太少了。有些教师认为:聋生听不好,精彩的范读一点也不起作用,讲读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