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求真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ff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篇幅短小,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值得探讨的问题也非常丰富,虽系文言文,语言却较通俗,学生借助工具书可以很快扫除文字障碍,非常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尝试。
  
  【教学理念】
  
  与现在流行的以展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感悟或评价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课堂相比,这个案例可能存在着诸多的不同,我们这里追求的是“求真”意识、“形式”意识、“过程”意识以及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之所以如此,主要出于下面的思考:
  1.就文章阅读而言,我们认为,“求真”即“理解”。文章的本质在于交流,阅读教学应该首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意识、习惯与能力,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自然也首先应当定位于共性的理解;个性化的感悟与评价,实际上是阅读个体生活经验、人生经验、学习经验等介入后自然产生的结果,其质量取决于读者个体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三者之中,理解亦即“求真”能力,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整体而言,其实也可以说是目前学生所最欠缺的。
  2.“探究”即“探索研究,探询追究”(《现代汉语词典》)。就其目的而言,“探究”即由现象到本质,探寻事物的本源,亦即“求真”,答案应趋同,而不应是“丰富多彩”的;就其存在形式而言,两个义项均为动词,自然应该以过程而不应当以结果(或称什么“成果”)的形式存在。“探究性学习”应当以让学生学会探究亦即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为旨归,不能过分追求更不能满足于“探究成果”的呈现——过程总是缺位,我们也得不到高质量的成果,除非歪打正着的巧合。就阅读领域而言,最能体现“探究”过程的只有理解,可以自然产生的个人感悟与评价自然也无须什么过程(其全面条理的呈现属于表达范畴,另当别论,不过,其中当然也存在着层次问题,可据笔者观察,我们现在的“探究性学习”阅读课堂上存在的大都是一些简单的呈现),更不用说什么“探究”。
  3.运用语文的过程即运用思维的过程,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取决于其思维的质量。思维均有其内容与形式,内容即经验感受类的东西,是可以与时间一起积累的,思维内容丰富与否,取决于个体各种经历的积累,无须刻意的训练;需要刻意训练的是人的思维形式——语文教学的存在价值,我认为就在于此。语文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而应当成为学生思维的训练场。这是个人的认识,也是个人追求的方向。
  4.语文是一门典型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能力需要在语文实践中锻炼提高,因此,学生自己能做到的,就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教师的责任在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疏导调控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印发相关资料,布置阅读任务,提供(示)理念方法支持。
  提供资料:
  1.《卖油翁》全文。(《渑水燕谈录》与《归田录》合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入选课文时有删节)
  2.译文及《教师教学用书》本课部分的相关资料。
  3.两篇主旨争鸣方面的文字:一为庄平悌先生的《浅谈〈卖油翁〉的主旨》;一为笔者与之争鸣的文字——《也谈〈卖油翁〉的主旨》。分别见《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0年第7期和2001年第7期。
  任务设计:
  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能够熟练翻译全文。不明白的地方小组交流解决,疑惑之处可设计成问题,课堂上交流。
  2.通过交流合作探寻文章主旨及作者作文之匠心。不要局限于老师文章中的观点,应当认真阅读所提供材料,筛选各种信息,提出个人观点;先在小组内交流,最好形成文字,并安排好课堂发言的代表。
  理念方法支持:
  1.言之有据,用事实说话。
  2.注意文章体裁与画龙点睛的手法。
  【案例说明】
  1.这个案例是我们“自主创新型教学模式”初建阶段的一次尝试。(详见“教后补记”)
  2.本文教学是用两课时完成的。第一课时是准备课,下发相关资料,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结合课文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自主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帮助;这里呈现的是第二课时的情形。
  【过程展示】
  师:《卖油翁》一文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一节课,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有的同学课下还付出了不少努力,很好!现在就检验检验大家学习研究的成果。我们首先完成——
  生(齐):翻译!
  师:谁自告奋勇?
  生1:译(略)。
  师:译得怎么样?(生齐答“好”)有没有译错的地方,或者,某些地方你能不能给出更精彩的翻译?
  生2:他将“当世无双”译成“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我认为不太好,我赞同您的观点,觉得应该将“当世”译成“当今世上”。
  师:我将“当世”译成“当今世上”了吗?
  生3:没有。您说“当世无双”与“十中八九”是两个阶段,但都是就陈尧咨而言的,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当世”应该译成“当时世上”。因为“康肃”是他的谥号,按照规矩,人死后才可能有谥号。
  生2:我认为我们是按照老师的意思翻译的。老师在文章中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时陈尧咨“刚去世不久”,对他的最终评价当然可以理解成“当今世上”的。(生笑)
  师:大家的意见呢?(很不统一,还有的学生说弄不清楚)这里其实出现了三个阶段,后两个阶段确实很难通过措词将其严格区分开,根据我的意思当然可以译成“当今世上”(生笑)。不过,译成“当时世上”行不行?(生齐答“不行”)为什么?
  生4:当时打仗近时用刀枪,远时就要靠射箭,当时军队中练习射箭的人会很多,仅仅是“十中八九”,不可能会“当世无双”!
  师:运用推理,理由充分,很好!
  生5:“当世无双”指的应当是“以钱为的,一发即贯其中”。我认为,课本删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既是评价卖油翁的,也是评价陈尧咨的。
  师:有没有依据?(无反应)
  生6:没有直接证据,但有这种意思。
  师:能这样表述吗?(大多数学生没反应,少数学生答“不能”)为什么?
  生(齐):要言之有据,用事实说话!
  生6:我认为,《宋史》中“以钱为的,一发即贯其中”的评价便是依据!
  师:是不是?(生齐答“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你反应得太快了,很好!(生笑)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7:我们觉得将“康肃忿然曰”译成“康肃公气愤地说”似乎不太好,卖油翁并没有过分冒犯陈尧咨,他的脾气再暴躁,也不应当“气愤”;再说,如果这里译成“气愤”的话,他后面的“笑”便不好理解——理解成无可奈何的“笑”,其“知错就改”就显得缺乏真诚,就不好理解以后获得的成就与这次经历的关系。
  生8:我认为没有必要改。我们查了词典,“忿”、“愤”两字同音同义,“忿然”当然可以译成“气愤的样子”;再说,陈尧咨性情暴躁,我们都知道,“暴躁”与“真诚”的关系似乎密不可分,越暴躁的人往往也越真诚,此时“气愤地说”与后文真诚地“笑而遣之”并不矛盾,与知错就改更不矛盾。
  师:大家说呢?(无反应)好!我们现在留点时间,再好好地读读课文,查查工具书,看看到底哪一种翻译更好一些。我们看谁完成的速度最快质量最好!
  生9:我认为,这里的“忿”可以译成“不忿儿”,“忿然”即“不忿的样子”、“心中不平的样子”,翻译还是修改一下好:“忿然曰”我们可以灵活译成“很不服气地说”。课文是紧紧围绕一个“技”字来谈的,我们也不能扯得太远。卖油翁轻视他的“射”技,他不服气才会有“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的发问;人家用“事实说话”后,他才不得不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笑而遣之”。
  师:怎么样?
  生(齐):很好!(热烈鼓掌)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无反应)那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生(齐):探寻文章主旨!
  生10:我们认为,这个环节没有必要再进行了,因为,您的观点已经非常明确,证据已经非常充分了。
  师:谢谢你们的信任!(生笑)不过,我们这里是要搞“学术争鸣”,除非事情已经非常清楚,我们不能过分相信任何人!(生笑)再说,我们读文章应该学会揣摩作者的用意,同样,我们已经布置了学习的任务,你也应该努力揣摩老师的用意,(生笑)就像我们做题时一定要首先审清题目要求一样。我的提示实际上就说明,我的认识也发生变化了。哪里能看出?
  生11:我们光看“画龙点睛”了,没有注意文章体裁!这篇文章的体裁应该是……
  生12:可以看成寓言,也可以看成历史故事,也就是记叙文!
  生13:如果看成寓言,老师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可如果看成历史故事,也就是记叙文,老师的认识就不全面!(生笑)
  师:历史故事有没有主旨可言呢?如果说有,本文的主旨又何在?
  生14:历史故事当然就是要记录历史,在这里,主要记录当时盛极一时的陈尧咨的成长历程(师纠正为“经历”),让人了解,给人启示。
  师:主要给了人们哪些启示?
  生15:成就事业方面,“熟能生巧”是一个普遍的真理,陈尧咨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能够由“十中八九”练成“当世无双”,成就了一生的辉煌。我们也应当牢记这个道理!
  生16:艺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我们都没有理由骄傲,因为“熟能生巧”嘛!
  师:精彩!(带头鼓掌)
  生17:如果我们做得不够好,甚至失败了,我们首先应当在自身找原因,看看自己的努力程度到底够不够——没有付出,哪有回报?
  师:逆向思维,好!
  生18: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生惊异,无反应)
  师(一惊):是啊,付出不一定就会有回报,为什么?
  生19:还得讲究方法技巧!
  师:很对!干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原则、方法技巧,遵守这些规律原则、方法技巧,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这里面关键在于一个“巧”字,这些“巧”有些必须通过“熟”来自己摸索,有些则可以向别人学习——你们学习老师为什么要参与,原因就在于此。不过,人家的“熟能生巧”有没有什么问题?(生齐答“没有”)对,这一点我们应当弄清楚,人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的无限延伸上。(生笑)看来,我们联系生活也应当遵守一定的原则,也要有一些方法技巧,那就是要自然而然。这一点,我们也应该牢记,否则,过犹不及,就可能犯今天这样的错误。不过还好,有人为我们指正,我们的认识提高了,并且也可以知错就改了!我们应该感谢这位同学,(生鼓掌)我们也应当好好学习他的这种怀疑精神!还有其他感悟吗?
  生20:我现在突然发现,庄平悌老师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错误的结论,正是因为,他的引申不够自然,光看到文章内容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全面。
  师:学以致用,很好!我这里再为大家补充几个相关词语,以便阐述得更到位:整体感知;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大家用上这几个词再重新表述一遍,试试怎么样?看谁的速度最快?(表述略)还有没有其他认识?(无反应)好!我们的下一个任务——
  生(齐):分析文章艺术特点,揣摩作者作文匠心!
  生21:事例典型,很有感染力!(分析略)
  生22:紧紧围绕一个“技”字,中心鲜明,思路清晰。(分析略)
  生23:想补充两点:一是两处“点睛”之笔的运用;一是材料的详略处理,这也是“中心鲜明”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因。
  生24:通过个性化的对话突出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分析略)
  生25:先概括评价,后事例印证。概括评价先声夺人,事例印证典型有力!
  师:好!(鼓掌)大家分析得都非常到位,不过,光分析出来还很不够,我们还应当注意——
  生(齐):学以致用!
  师:好!这堂课大家的表现都很好,我也受到了不少教育。(生笑)我们现在告一段落,最后的任务是——
  生(齐):珍惜我们的研究成果,每人写一篇研究文章!
  师:很好,大家课下就行动吧!再叮嘱一句:别忘了我们以前提供的基本行文思路要求!(生笑)下课!
  【教后补记】
  2003年,我们学校设计承担了“自主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优化”市级规划课题,这堂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是作为我们“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模式存在的。通过认真地观察思考与实践验证,我们认为,无论学科还是人类的思维,都有其内在的不变的共性原则与规律,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原则与规律,才能够“自主”,才能够“创新”,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为了教学,仅仅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知识,更应当致力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教学,培养他们的学科意识,提高他们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是我们构建各科“自主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追求。
  有人批评我们这种课堂没能彰显个性化的丰富多彩,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预设过多,自主欠缺,应当说也是符合实际的。不过,这种情形我原来就已经预料到了,但我觉得,“走进新课程”走进的是一种“新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教学形式。我坚持认为,这种课堂比那些只是追求时髦形式的课堂不仅更便于操作,因而更便于同事间合作,同时也是符合语文教学的内在需要,符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精神的。因为,我们认为,过分“个性化”产生出来的“激情”下面掩盖着的其实是浮躁,语文能力的训练即学生思维形式的训练需要的是冷静、是理性,必须远离浮躁;冷静与理性基础上产生的“激情”才可能持久,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现在初步试验的结果证明,这种“模式”还是比较适合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际的,对学生语文意识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效的,这更坚定了我们试验的决心。
  当然,我们的认识可能还有待提高,我们的实践也还停留在模式的“构建”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优化”。我们非常渴望交流,渴望在交流中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同行具体的帮助与指导——这也便是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成为文字教材的延伸、升华,并可优化整体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语文能力较低,作文能力较差,用词单调,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性,不会布局谋篇。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略有心得: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要把“写”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归纳为“两‘时’抓,两‘时’都要硬”。一个“时”指的是课上时间,具体包括:早读
期刊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一    友情,正如亲情、爱情,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可贵、最纯粹的情感之一。拥有知己,相伴友情,是我们芸芸众生在漫漫人生和寻常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和孜孜追求。  事实上,在从以“诗经”、“楚辞”为开端的奔流不息的中国古典诗词长河里,对友情的吟
期刊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早期作品。多年来,曾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作家不是从正面描写生活的洪波巨澜,而是采撷时代激流中的一朵浪花,如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去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云,以及人民解放战争必胜的内在动因。  作品三个片段,互相映衬,环环相扣,情节发展自然,剪裁紧凑严密,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全篇柔美、清新、俊逸,仿佛一支悠扬的小夜曲,给读者以审美的情趣。    一、赶
期刊
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下面是全校组织的一次听课比赛中一位老师的授课教学。    一、游戏导入,激趣激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叫做“闯三关”。通过这次活动,比一比,哪组同学头脑灵活,思维反应
期刊
人禀七情,往往因物兴感。而一代一代的文人,其观察力、判断力、感悟力也往往更加敏锐,他们借助诗文,将自己心底的顿悟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共鸣。读着古人尽态极妍的诗文,我们仿佛在倾听古人深情脉脉的诉说,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古人内心情感的脉动,领略到了古人久炼思想的锋芒……  一代一代文人的咏叹,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文化现象,“乡土文化”便是其中最耀眼最动人最长久的一种。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与陶方宣的散文《鱼鳞
期刊
一、课文简析    广东版必修二《渐》一文由浅入深,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寓言故事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即借“渐”这一现象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做一个“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学习课文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易懂。  (二)通过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
期刊
在一次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愁眉紧锁,表情迷茫,时而托腮凝思,时而低头写画,百无聊赖地翻几页书,然后长叹一口气。他们这是在做什么呢?为何气氛如此沉闷?为何学生如此为难?了解语文教学的人一定猜到了,这是在上作文课。作文历来是老师和学生最头疼的,有的学生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学生翻出《优秀作文大全》、《作文宝库》等来临时抱佛脚。究其原因,无非是缺少素材,缺少热情和体验。而现如今,要想激起
期刊
我曾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杜十娘去意已决,投江前还要刻意妆扮?”“刘兰芝自遣前妆扮得‘精妙世无双’时是什么心情?”等问题,却很少学生能较清晰地阐释其中的审美意义,既对宝黛木石前盟以泪报恩无动于衷,也无法理解李甲既已痛悔大哭,杜十娘为何还要“怒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一个问题:虽然已经接受了十年左右的语文教育,但学生的审美意识还是相当薄弱。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教学中该如何促进学生素养
期刊
诗歌语言区别于一般的日常语言,而古典诗歌更以其表达的陌生化给今天的中学生带来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和隔膜。因此,读懂古代诗歌,首先有一个扫除文本障碍的问题,这是走进文本的基础;同时,诗歌是一种更纯粹的语言艺术,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主要依托于对诗歌语言的咀嚼和品味。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诗歌,离不开对语言的赏析,离不开对古人遣词造句、匠心独运的体会。因此,古诗教学应该以语言为切入点和依托点。可是当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