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同行,构建美丽新世界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杜十娘去意已决,投江前还要刻意妆扮?”“刘兰芝自遣前妆扮得‘精妙世无双’时是什么心情?”等问题,却很少学生能较清晰地阐释其中的审美意义,既对宝黛木石前盟以泪报恩无动于衷,也无法理解李甲既已痛悔大哭,杜十娘为何还要“怒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一个问题:虽然已经接受了十年左右的语文教育,但学生的审美意识还是相当薄弱。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教学中该如何促进学生素养的养成?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语文是“文化载体”,应注重培养人类精神文化的涵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素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学科所达到的“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它担负着培养未来的公民基本的语文素养的责任,这些语文素养包括民族母语情结,言语交际能力,言语行为风格,良好的语文习惯、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因此而忽视了对课文中的人情美、意境美、人格美的感悟,就形同舍本逐末。语文的人文素质要求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中丰富精神世界,使个性生命成长,生命本质活跃,文化涵养得以加深。
  现行的语文教科书及《语文读本》,收入了大量的中外名篇,可谓文质兼美。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与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如:教学罗素的《我为何而生》引导学生思考生存的意义,美丽生命真实而崇高的追求;在郁达夫《故都的秋》里,引导学生从点到面,从声到色,结合自身的审美理解,在头脑中进行意象重组,构建心中的秋韵图,从而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广阔绚烂的审美空间,领会自然美、人情美的结合,让心灵在美文中饱受熏染。
  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生动形象的审美教学辅助,使学生接触更具体丰满的经典形象,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也在生活中受益匪浅。面对学习生活的困难、挫折,人生际遇突如其来的暴风狂澜,学生往往能从语文中汲取精神力量,以简·爱的自强自尊鼓舞自己;像《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一样对自己说:“人可以被打败,不可以被屈服”;在《那山·那人·那狗》中品味彻底的平凡才是对生命最真透的考验与历练。
  “美就是善”,求真求善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语文教学应该让美进入学生的眼帘、心中,以美育情,以美育德,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语文是科学,更是艺术,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艺术地构建理想的精神世界,进入人生的艺术殿堂,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应尽之责,无悔追求的目标。
  
  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从而实现语文的审美目标
  
  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建立在科学的语文教学基础上,以完成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前提,在这一基础发掘语文教学的审美宝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理想的精神世界。
  (一)让每堂课都充盈热烈的情感
  课文具有丰富细腻多彩的情感,学生充满求知的、向善的热望,教师饱含激情的分析、展示、引导,又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互动交流的热情,怎么能让课堂成为冷静的知识传授呢?教材的情感与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课堂充盈着教与学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感受崇高,感悟生命真谛等美好的审美体验。
  让每堂课都充盈着热烈的情感。
  爱国情。爱国是每个民族的优良精神,在不同的时代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全面地理解、感受爱国主义的深沉内涵是每个人的精神需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爱国情是具体而迫近的。如:讲授屈原的《离骚》、曹植的《白马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课文,都应该将爱国情融入到作品中去,引导学生感受澎湃的爱国情感。
  伦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格教育、理想教育、人生哲理教育,引导学生思考生存的意义,解答人生困惑。教材中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教师的言传身教,都是极好的伦理美育教材。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济世大志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铮铮傲骨;鲁迅弃医从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胆识与睿智。作家们博大的胸襟,崇高的人格,激励着莘莘学子,震撼着纯洁的心灵。与之为伍,以之自况,培养自身完善的人格。借助情真意切的言语讲评,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品味,举手投足间,言谈笑语间,切磋琢磨,师生共筑充盈着美的情感的课堂。
  (二)激活文字表现力,再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语文的教学课堂活动着一个个富有情感、栩栩如生的形象,它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唤醒学生心中的相关形象,在鲜活的艺术形象中感悟艺术美。朗诵、表演、游戏、多媒体展示等都是激活课文的手段,目的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调动联想、想象,创造出比语言符号更生动、更感人的艺术美。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背诵、默读、浏览、精读、研读中接受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影响,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为今后发展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
  优美的诗歌、散文适宜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在绘形绘色的语音中生成自己的理解形象;在教师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分析中,进一步与学生共同感悟形象,加深形象的鲜明性。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引领学生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娓娓细诉中跟随诗人走过求学、漂泊、旅居、思念故土而不得的人生经历,其思慕之苦、乡思之浓,便溢于言表。富有感染力的引导使学生从语言材料积累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不拘一格,追求个性风采,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是灵活而具有创造性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的传达,只有灵活而随机应变的教学方式才能适应学生、教材的变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才。追求个性风采,形成独特教学风格是对语文教学的又一要求。
  在教学中应尽力避免学生的思路和结论雷同。在教给学生对文章分层、段意归纳、中心理解及人物性格分析方法后,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均给予充分肯定,对于独特的思路和奇异的见解,更要大加鼓励。这样的教学,远离了套式,放飞了学生思想,课堂才能活起来。
  教学应联系学生实际展开。如:同是讲授鲁迅的《药》,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快班采取展示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式,而普通班则采取启发与提示式。教学的设计应符合教材的特点,也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等出发。这样,在承认、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
  语文教法、课堂模式有几十上百种,这些是我们可资借鉴的财富,给我们的课堂创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好的语文老师,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兼容古今,博采众长,并适时自我调整,结合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而随机应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和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教学,教出自己的风格,真正让课堂焕彩。
  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双重性,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二者相辅相成,且“文化”是底蕴是基础。素质教育的潮流呼唤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有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及语文研究者,努力探索、实践,真正在教学中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2.潘新和主编《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4.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5.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6.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月第二版
其他文献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①  ——[唐]李白    李白这首《越中览古》,在今天已被许多出版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但该诗中“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里的“战士”,我查阅好几个版本的李白诗集,均为“义士”,而非“战士”,这是为何?究竟是“义士”还是“战士”?既为教材而使用,传授于子弟,就自然是严肃谨慎的事,不可不察。笔者认为当为“义士”而非“战士”,详析如
期刊
新课程指导下的人格教育,致力于使学生的素质有个性的、全面的并且是终身的发展。简言之,人格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的基本要素在人格教育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教学思维也应该有革命性的转换。  笔者以为,在多元对话的时代,切合人格教育的教学思维,也应该是以对话为基本原则、讲究互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活动也有“对话”,但缺少“互动”。“师道尊严”的教学伦理,“传道
期刊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成为文字教材的延伸、升华,并可优化整体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语文能力较低,作文能力较差,用词单调,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性,不会布局谋篇。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略有心得: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要把“写”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归纳为“两‘时’抓,两‘时’都要硬”。一个“时”指的是课上时间,具体包括:早读
期刊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一    友情,正如亲情、爱情,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可贵、最纯粹的情感之一。拥有知己,相伴友情,是我们芸芸众生在漫漫人生和寻常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和孜孜追求。  事实上,在从以“诗经”、“楚辞”为开端的奔流不息的中国古典诗词长河里,对友情的吟
期刊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早期作品。多年来,曾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作家不是从正面描写生活的洪波巨澜,而是采撷时代激流中的一朵浪花,如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去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云,以及人民解放战争必胜的内在动因。  作品三个片段,互相映衬,环环相扣,情节发展自然,剪裁紧凑严密,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全篇柔美、清新、俊逸,仿佛一支悠扬的小夜曲,给读者以审美的情趣。    一、赶
期刊
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下面是全校组织的一次听课比赛中一位老师的授课教学。    一、游戏导入,激趣激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叫做“闯三关”。通过这次活动,比一比,哪组同学头脑灵活,思维反应
期刊
人禀七情,往往因物兴感。而一代一代的文人,其观察力、判断力、感悟力也往往更加敏锐,他们借助诗文,将自己心底的顿悟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共鸣。读着古人尽态极妍的诗文,我们仿佛在倾听古人深情脉脉的诉说,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古人内心情感的脉动,领略到了古人久炼思想的锋芒……  一代一代文人的咏叹,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文化现象,“乡土文化”便是其中最耀眼最动人最长久的一种。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与陶方宣的散文《鱼鳞
期刊
一、课文简析    广东版必修二《渐》一文由浅入深,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寓言故事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即借“渐”这一现象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做一个“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学习课文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易懂。  (二)通过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
期刊
在一次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愁眉紧锁,表情迷茫,时而托腮凝思,时而低头写画,百无聊赖地翻几页书,然后长叹一口气。他们这是在做什么呢?为何气氛如此沉闷?为何学生如此为难?了解语文教学的人一定猜到了,这是在上作文课。作文历来是老师和学生最头疼的,有的学生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学生翻出《优秀作文大全》、《作文宝库》等来临时抱佛脚。究其原因,无非是缺少素材,缺少热情和体验。而现如今,要想激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