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受关注和喜爱的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新片《犬之岛》终于登上了中国大银幕,满足了中国观众对于农历“狗年”的象征意义迷信一般的喜爱。然而在海外票房持续走高的情况下,《犬之岛》在国内首日票房仅600余万。尽管如此,某知名电影公众号与《犬之岛》片方在上海美琪大剧院合作举办的千人观影会的电影票仍然在几小时内售罄。或许可以这样说,《犬之岛》作为广为电影迷热爱的“作者电影”,在电影爱好者群体中的号召力极强,却难以凭借一部动画电影吸引更多关注。
韦斯·安德森与热爱日本元素的欧美流行文化不谋而合,对和风充满向往,因此将《犬之岛》的故事安排在20年后的日本城市。犬瘟肆虐,小林市长下令将全部犬类流放到“垃圾岛”。无论是流浪犬还是家养犬,在被遗弃的垃圾岛上自生自灭。直到12岁的男孩阿塔里开着自制飞机坠毁于此,其实他是小林市长的养子,来寻找他的护卫犬点点。阿塔里在“犬之岛”上结识了5只聪明的狗,在它们的帮助下找到了点点,并开启了一趟更惊险的颠覆政权与传统的冒险……
这是一部成人动画片,尽管充满讽刺与隐喻,但它首先是一部动画片,我们必须接受它的荒诞性和可能产生的前后矛盾。
全片充满政治意味和隐喻,但首先建立在一个现代世界难以调和的荒诞的矛盾之上:“猫党”和“狗党”之间不动声色的互相鄙夷和较量(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已经非常明显了,值得严肃讨论)。显然,我们尊敬热爱的韦斯·安德森这次站在狗党这边,全片猫的镜头不仅少而且缺乏特写,仿佛早已看厌了它们那娇奢冷漠的嘴脸(希望不要被猫党追杀)。
20年后,日本仍处于专制统治之下,以小林市长为首的“猫党”为建立专制政权严厉铲除“狗党”。充满军国主义意味的竞选海报与口号弥漫在过度发展而显得复古而衰败的赛博朋克城市上空,让人难以分辨故事究竟发生于过去还是未来。犬类被流放到“垃圾岛”,小男孩驾机坠落时升腾的蘑菇云让人很难不想到二战时被投放到广岛的原子弹“little boy”,以及在那之后广岛寸草不生、被遗弃的状态也着实与片中“垃圾岛”无异……
除此之外,垃圾岛上的狗狗全部被囚于“集中营”内,等待被“毒气”处死。此处已称不上隐喻,而完全是嘲讽和指责。韦斯·安德森崇拜黑泽明,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能看到《犬之岛》与《七武士》的如出一辙。被抛弃、难以自卫的狗们抓住来自人类世界的“救命稻草”——小男孩阿塔里。阿塔里遇到的5只狗狗——首领(Chief)、君主(Rex)、国王(King)、公爵(Duke)、老板(Boss)护送他找到点点(Spots),首领一直以来自诩“I bite(我会咬人)的流浪狗”,其实也被沐浴的幸福、狗饼干的可口和人类温柔的抚摸驯化,与所有人一起向残暴专制的“反狗”政府宣战,夺取了政权。5只狗狗被阿塔里“收编”,在阿塔里接任市长后回归了被驯养的幸福生活,而拥有了自由意志的点点却难以回头,终于被软禁于华丽坟墓之下……
小林市长的政权被推翻之后,全片最荒谬的情节出现:电视新闻播报员一本正经地念出“由上任市长的继承人接替市长职位”,12岁的男孩面目严肃,“虐狗应判死刑”一言虽是玩笑,但也让人对“君主制”感到不寒而栗。
这些政治隐喻和讽刺让人不由疑惑,导演真的热爱日本文化吗?是否太具有批判精神而过于尖刻?
大概韦斯·安德森喜爱日本的残酷美学和暴力美学,全片的色调似乎蒙上了大气污染的颗粒,而对樱花、浮世绘的刻画也见所未见——一瞬凋零的樱花,蓝得不够澄澈的海水都与现在流行的日本动画“小清新”的唯美风格相去甚远,甚至也不似韦斯·安德森经典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活泼明快色調。倒是充满节奏感的鼓点让人脑补出一幕幕战争场面和武士拔刀赴死的壮烈情怀——配乐灵感也来源于黑泽明作品,甚至其中的经典旋律出自《七武士》的《Kanbei & Katsushiro》。精致绝美的寿司被涂抹上河豚的剧毒导致了致力于拯救犬类的教授的死亡——他有一名名为“小野洋子”的女助手(真正的小野洋子为她配音),也实在是太过直白地提到了约翰·列侬,并为女助手后来的觉醒做了铺垫。这一系列冰冷可憎的政治黑幕和尖声质问削弱了阿塔里和狗狗相处中生发的感情以及对犬类忠诚勇敢的赞美。
也许,韦斯·安德森本无意在本片中歌颂革命与反叛,而是直指人类对权力的向往,讽刺愚忠,讨伐集权:在一系列“造反”和“革命”后,立功的狗们真的成为了“公爵”和“老板”——王公贵族,而掀起革命的首领阿塔里也掌握大权,拿起了“狗党”胜利的权杖,为犬类奔走呼号的美国女学生也穿起和服,对新政府满意之余也陶醉于自己曾经的努力,罔顾“革命成果”实际上被窃取。
别怕,虽然政治意味浓厚,但《犬之岛》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作品。你完全可以无视以上我提及的隐喻——很可能导演根本就对这些雕虫小技感到不屑。仅仅沉浸在这个热血的日本故事中,同时欣赏严谨精致到令人发指的定格动画所呈现的狗狗的完美质感、精确到每根毛发的手工雕琢、仅出现3秒的场景都精雕细刻……这一切都出自东伦敦的一家定格动画工作室,27位动画师和10位助理搭建了240套布景、手工制作了1097个木偶道具、每周拍摄3分钟、历经4年多拍摄完成这部101分钟的影片。
每个人物和动物都有非常多的表情,比如小男孩阿塔里,有上百张嘴巴和眼睛可供替换。
除此之外,影片时刻透露着韦斯·安德森著名的色彩运用、镜头调度、冷幽默和审美品位,以及近乎偏执的强迫症,也造就了精良到无可挑剔的画面。对于喜爱工整和对称的观众来说,实在是令人舒心满意的观影体验。当然,影片中的狗狗数不胜数,实属铲屎官福音。
像韦斯·安德森这样才华横溢且拥有大批崇拜者的天才导演来说,在设计和展现美、表达自己的态度上可谓毫不克制。他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全都融入每一帧都精致优美的画面中,观众目不暇接的同时被猛烈灌输强烈的导演个人风格和主张。对于《犬之岛》的故事落于俗套的批判也不绝于耳,而我想韦斯·安德森只是讲了一个残酷又真实的成人童话,毕竟类似的政治每天在上演,电影中有个看起来更美丽的旧世界罢了。
加上斯嘉丽·约翰逊、爱德华·诺顿、蒂尔达·斯文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甚至小野洋子的配音阵容,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声音。但是……唯一让人有些不满的是,发生在日本的关于狗狗的故事,竟然没有柴犬出镜,倒全是一些欧洲常见的梗类犬,导演是不是真的“狗党”,需要斟酌一下了。
这不是一部让人看过会爱上狗的电影,歌颂人与狗之间的真挚感情也绝非导演本意,人心和人性仍然是《犬之岛》探讨和讨伐的唯一对象。
韦斯·安德森与热爱日本元素的欧美流行文化不谋而合,对和风充满向往,因此将《犬之岛》的故事安排在20年后的日本城市。犬瘟肆虐,小林市长下令将全部犬类流放到“垃圾岛”。无论是流浪犬还是家养犬,在被遗弃的垃圾岛上自生自灭。直到12岁的男孩阿塔里开着自制飞机坠毁于此,其实他是小林市长的养子,来寻找他的护卫犬点点。阿塔里在“犬之岛”上结识了5只聪明的狗,在它们的帮助下找到了点点,并开启了一趟更惊险的颠覆政权与传统的冒险……
这是一部成人动画片,尽管充满讽刺与隐喻,但它首先是一部动画片,我们必须接受它的荒诞性和可能产生的前后矛盾。
全片充满政治意味和隐喻,但首先建立在一个现代世界难以调和的荒诞的矛盾之上:“猫党”和“狗党”之间不动声色的互相鄙夷和较量(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已经非常明显了,值得严肃讨论)。显然,我们尊敬热爱的韦斯·安德森这次站在狗党这边,全片猫的镜头不仅少而且缺乏特写,仿佛早已看厌了它们那娇奢冷漠的嘴脸(希望不要被猫党追杀)。
20年后,日本仍处于专制统治之下,以小林市长为首的“猫党”为建立专制政权严厉铲除“狗党”。充满军国主义意味的竞选海报与口号弥漫在过度发展而显得复古而衰败的赛博朋克城市上空,让人难以分辨故事究竟发生于过去还是未来。犬类被流放到“垃圾岛”,小男孩驾机坠落时升腾的蘑菇云让人很难不想到二战时被投放到广岛的原子弹“little boy”,以及在那之后广岛寸草不生、被遗弃的状态也着实与片中“垃圾岛”无异……
除此之外,垃圾岛上的狗狗全部被囚于“集中营”内,等待被“毒气”处死。此处已称不上隐喻,而完全是嘲讽和指责。韦斯·安德森崇拜黑泽明,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能看到《犬之岛》与《七武士》的如出一辙。被抛弃、难以自卫的狗们抓住来自人类世界的“救命稻草”——小男孩阿塔里。阿塔里遇到的5只狗狗——首领(Chief)、君主(Rex)、国王(King)、公爵(Duke)、老板(Boss)护送他找到点点(Spots),首领一直以来自诩“I bite(我会咬人)的流浪狗”,其实也被沐浴的幸福、狗饼干的可口和人类温柔的抚摸驯化,与所有人一起向残暴专制的“反狗”政府宣战,夺取了政权。5只狗狗被阿塔里“收编”,在阿塔里接任市长后回归了被驯养的幸福生活,而拥有了自由意志的点点却难以回头,终于被软禁于华丽坟墓之下……
小林市长的政权被推翻之后,全片最荒谬的情节出现:电视新闻播报员一本正经地念出“由上任市长的继承人接替市长职位”,12岁的男孩面目严肃,“虐狗应判死刑”一言虽是玩笑,但也让人对“君主制”感到不寒而栗。
这些政治隐喻和讽刺让人不由疑惑,导演真的热爱日本文化吗?是否太具有批判精神而过于尖刻?
大概韦斯·安德森喜爱日本的残酷美学和暴力美学,全片的色调似乎蒙上了大气污染的颗粒,而对樱花、浮世绘的刻画也见所未见——一瞬凋零的樱花,蓝得不够澄澈的海水都与现在流行的日本动画“小清新”的唯美风格相去甚远,甚至也不似韦斯·安德森经典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活泼明快色調。倒是充满节奏感的鼓点让人脑补出一幕幕战争场面和武士拔刀赴死的壮烈情怀——配乐灵感也来源于黑泽明作品,甚至其中的经典旋律出自《七武士》的《Kanbei & Katsushiro》。精致绝美的寿司被涂抹上河豚的剧毒导致了致力于拯救犬类的教授的死亡——他有一名名为“小野洋子”的女助手(真正的小野洋子为她配音),也实在是太过直白地提到了约翰·列侬,并为女助手后来的觉醒做了铺垫。这一系列冰冷可憎的政治黑幕和尖声质问削弱了阿塔里和狗狗相处中生发的感情以及对犬类忠诚勇敢的赞美。
也许,韦斯·安德森本无意在本片中歌颂革命与反叛,而是直指人类对权力的向往,讽刺愚忠,讨伐集权:在一系列“造反”和“革命”后,立功的狗们真的成为了“公爵”和“老板”——王公贵族,而掀起革命的首领阿塔里也掌握大权,拿起了“狗党”胜利的权杖,为犬类奔走呼号的美国女学生也穿起和服,对新政府满意之余也陶醉于自己曾经的努力,罔顾“革命成果”实际上被窃取。
别怕,虽然政治意味浓厚,但《犬之岛》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作品。你完全可以无视以上我提及的隐喻——很可能导演根本就对这些雕虫小技感到不屑。仅仅沉浸在这个热血的日本故事中,同时欣赏严谨精致到令人发指的定格动画所呈现的狗狗的完美质感、精确到每根毛发的手工雕琢、仅出现3秒的场景都精雕细刻……这一切都出自东伦敦的一家定格动画工作室,27位动画师和10位助理搭建了240套布景、手工制作了1097个木偶道具、每周拍摄3分钟、历经4年多拍摄完成这部101分钟的影片。
每个人物和动物都有非常多的表情,比如小男孩阿塔里,有上百张嘴巴和眼睛可供替换。
除此之外,影片时刻透露着韦斯·安德森著名的色彩运用、镜头调度、冷幽默和审美品位,以及近乎偏执的强迫症,也造就了精良到无可挑剔的画面。对于喜爱工整和对称的观众来说,实在是令人舒心满意的观影体验。当然,影片中的狗狗数不胜数,实属铲屎官福音。
像韦斯·安德森这样才华横溢且拥有大批崇拜者的天才导演来说,在设计和展现美、表达自己的态度上可谓毫不克制。他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全都融入每一帧都精致优美的画面中,观众目不暇接的同时被猛烈灌输强烈的导演个人风格和主张。对于《犬之岛》的故事落于俗套的批判也不绝于耳,而我想韦斯·安德森只是讲了一个残酷又真实的成人童话,毕竟类似的政治每天在上演,电影中有个看起来更美丽的旧世界罢了。
加上斯嘉丽·约翰逊、爱德华·诺顿、蒂尔达·斯文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甚至小野洋子的配音阵容,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声音。但是……唯一让人有些不满的是,发生在日本的关于狗狗的故事,竟然没有柴犬出镜,倒全是一些欧洲常见的梗类犬,导演是不是真的“狗党”,需要斟酌一下了。
这不是一部让人看过会爱上狗的电影,歌颂人与狗之间的真挚感情也绝非导演本意,人心和人性仍然是《犬之岛》探讨和讨伐的唯一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