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职校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he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创新活动。许多重要规律的发现,既包含着物理学家探索知识的坎坷经历、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又显示出物理学家们非凡的创造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式。只要我们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就能发现、领悟教材中蕴含着许多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今教育教学创新的方向,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增强创新能力
  丰富的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但爱好和兴趣能给予创新以力量。达尔文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经常要介绍科学家成功的轶事或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家成功的艰辛与喜悦,从中觉得搞发明创造是个“苦差事”,但苦中有常人从未有过的快乐,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科学上奋力攀登。物理有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结合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提出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如“电在你家的应用”,“人从高处跳下为啥要蹲着”等,这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觉得所学物理知识能解释许多生活现象,体会到学物理就是学会生活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物理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进行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它是由某一中心向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辐射,从而引出许多新的信息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从某种角度来说,发散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着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目前,许多有志于教学创新的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实施着这种思维的培养与发展,物理上的争论,往往是生活中看到的表面现象与物理原理相矛盾的问题。只有用“事实越说越清,真理越辩越明”的道理,经过争辩才能使学生明白其物理含义,如“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发散思维就是不同寻常,从多方面求新变异的思维。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创造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来源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其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要在老师指导下由无到有,由有到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新奇感,对问题多来几个假设,多来几种分析方法,多来几种解决方法。比如《密度》一节中,从实验得出“等体积的铁块和木块质量不同”的结论后,提问学生:比较其中那些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这说明什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规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与教材相结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创新能力
  当今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大多都属于训练类、测量类和验证类,它对于训练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操作,学会对物质的某些特性和某些物理量的测定方法,以及验证所学物理规律的正确性起着很好的作用,但有关探索性、设计性方面则涉及太少,这不利于学生通过实验观测来模仿前辈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很需要加强实验设计训练,使学生从照着教材做实验逐步过渡到能作部分实验设计,学会自行选用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或设计简单的装置、电路等。例如,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之中,在掌握实验原理之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四、注重物理方法,渗透物理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物理不单是学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物理方法的教育,指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物理方法研究问题,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出物理思想,首先要注意阶段性和层次性。由高到底有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推理法、类比法、数学法、等效法、近似法、假设法、模型法。其次,教师要明白学生对物理的领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而不可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潜识”的不同年级内容对同一方法渗透过程是螺旋式递进的,不能一步到位。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要渗透推理法,“点电荷”教学中要渗透模型法和假想法思想。
  五、注意课堂外的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计划,学生主动开展。课外的探究内容之选择,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物理知识的应用。如我们学习关于电的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小型水电站,使学生了解水的势能是怎样转化为水轮机的动能,又是怎样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的,从而真正获得能量转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甚至于复杂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比如平衡与稳度、摩擦力、浮力、压强、电控、声控、光控等知识在各种装置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把物理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再如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可以尝试制作搬运重物上楼用的“爬楼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课内学习内容的延伸。课外小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要求,给学生布置的,让学生单独或几个学生组成一组,找仪器材料,设计并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课外小实验随时随地可以完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瓶瓶罐罐当仪器”,不受实验设备的限制;实验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实验成功率高,效果直观明显。课外小实验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只要广大教师努力学习,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把握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使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其他文献
长虹集团公司日前推出了“东方影都”数字背投彩电。该彩电具有加拿大专业虚拟五声道技术音响,先进的投影光学系统使该机的亮度和清晰度得到极大提高,专用DVD分量信号接口,水平清晰
摘 要: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指的是师范生或者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是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将实践中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技能的教学活动层次上进行概括,形成一套有控制的、可操作的教学技能模式和科学的训练程序。本文探讨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微格教学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微格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课堂技能 教育培训    一、微格教学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设情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理得清、记得牢。情景设置可以从情景表演、设疑、启迪想象及辩论等多种思路入手,不断创新。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境设置 策略    历史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多角度唤起学生
奶牛乳房炎是严重危害奶牛业的一种常见的复杂多发性疾病,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乳房炎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对乳房炎相关基因的
教材改革,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新的发现和反思,我在教学工作中就发生了一件真实的事例:今天讲洋务运动,地方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在新教材中只提他们的洋务活动,不提与太平天国之间的事。但教材28页第一段有一句话:“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清朝抵抗外来侵略,地方官员积极参加,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清朝
当今正是教育理念转型时期,古典的应试教育和单一的教学目标还大量流行,那是因为它具有短期效应,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容易使学生形成狭隘、自私、追名逐利的心态,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成人成才,是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而提高学生学生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高中历史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中很重要。因为高中学生较之于小学初中学生理解
国际黄麻组织(IJO)黄、红麻品种改良项目协调会于1997年8月25~28日在泰国Pattya召开。此次会议是该项目执行第二阶段的第一次协调会,出席会议的有项目承担国的协调员、国际黄麻组
金属导体导电是依靠自由电子作为载流子导电;半导体材料导电是依靠电子-空穴对作为载流子导电;液体导电是依靠液体中电离的离子作为载流子进行导电(汞除外);电解质溶液里电解质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在给它加上电压后,阳离子和阴离子就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就是电解液导电。  在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是电中性的,一般不导电,导电气体是因为气体分子在其他因素(宇宙射线或高电压等条件)作用下,能产生等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科学素养的提出及发展背景,介绍了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应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例介绍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最后提出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教师要重视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科学素养 渗透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一种理念。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理念,并且指出这是创造精彩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朱正元先生说过,物理教学要“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虽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使得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