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交往理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很多思想家转向后现代,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掌门人的哈贝马斯却把注意力重新回到现代性上来,并且提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的工程”。他批判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导致社会的异化,指出只有通过交往理性,才能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找到出路。艺术置身为交往行为当中,也属于公共领域,艺术特性体现出哈贝马斯所提出交往理性中的主体间性的特点。
  关键词:艺术交往理性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一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掌门人。在他的著作当中,最重要的便是针对“生活世界被殖民化”而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
  现代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时代,呈现为一种景观。哈贝马斯认为,社会一方面是“生活世界”,在其中,人们在共同的背景下通过交往行为进行互动;另一方面,社会也是系统,由经济、政治等担负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组成。哈贝马斯指出,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系统和生活世界的严重脱节。从进化论角度看,社会处于不断分化过程中,正常的情况本应是政治、经济、家庭等系统依赖于并且再生产出生活世界的三个方面:文化、社会与个性。
  在现代社会中,系统和生活世界的脱节突出表现为由于科学技术以及中性媒介(金钱、权力)使物质生产进一步发展,而这些中介不依赖于交往行为的有效要求,当它们渗入政治、经济、法律和家庭关系中时,生活世界的再生产所必不可少的交往行为受到侵入和强占,这就抵消了生活世界对于社会整合应起的作用。哈贝马斯把这这种现象称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本来权力和金钱应该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然而现在却控制着人们的需要,应该让系统的权力和金钱回到系统本身,为生活世界服务。
  针对这一情况,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认为工具理性乃至系统理性不是现代的全部,还有一种交往理性。只有通过交往理性才能为现代社会找到出路,也就是对生活世界的拯救或重建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交往理性在运用当中,我们必须注意几个问题:首先,交往理性要遵循的原则依然是道德伦理为基础的,继续以真善美等作为全民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次,道德讲的是普遍性问题,是大多数人所公认的普遍性规律,在此基础上要分辨出每个特质所有的特殊性,也就是注意到差异性问题,但每个人环境的不同而导致每个人性格差异,这便出现很多冲突。在进行理性交往的过程中理解和反思成为关键,理解是对差异性的理解,需要各种知识积累;反思是需要理性,倡导的是理性思考。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而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征服、构造客体。主体间性还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它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哈贝马斯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可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行为。
  
  二艺术具有主体间性
  
  艺术作为交往行为的一种,属于公共领域的范围。艺术首先是个性之间的一种中介形式,即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中介手段,也就是说,艺术为个体建立起了一系列的主体间性关系,使得个体能够在这些关系当中重新确立自己和他者的地位,并进而用这些主体间性关系构筑文化认同和社会体系以及现代性的话语体系。
  艺术能把观看者从平常工具理性的生活模式抽离到一个非功利的空间当中,并且在演绎者与观看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特点,带有主体间性的特点。但艺术更大的特点却是自我的流露和表达,哈贝马斯说到:
  “第三种行动是戏剧式行动,它指行动者在一个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主观性的行动。这种行动重在自我表现,通过自我表达达到吸引观众、听众的目的。行动者在观众面前,以一定方式进行自我表述,……想让观众看到并接受自己。”
  艺术行为首先是要确定主体性,并且肯定自己的主体性的,但是艺术行为在对自我有了清楚的意识之后还要去和自我之外的他者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艺术家既有强烈的自我,也在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并通过作品的方式与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与观众产生交流、互动乃至共鸣。
  
  三艺术进入生活
  
  艺术能把观众从工具——目的性的行为中抽离出来,暂时进入一种特殊的领域,并以作品的方式与接受者建立一种互动交流的关系,那么当人们在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动中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呈现时,是否可以让交往从二元逻辑中上升到主体间来,类似于一种游戏方式?艺术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首先是艺术必须要吸引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还有一点就是艺术体现的始终是真善美这些始终如一之物,只是中间的环节往往会不停的变化。在通过语言交流之时,我们每个人是否想过也可以像艺术家一样,通过艺术的方式与人交流,不是盲从他人,也不是只看到自己,而是看到确立了自我以后与他人相互理解的希望。
  怎样才能拥有艺术般的生活方式呢?这和艺术生成本身是相同的。艺术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技巧及对世界的激情,即使是现代流行的观念艺术家也是一样,只不过熟练的技巧不再是手上功夫,而转换成为了对思想的深刻锻炼。如同艺术家一般,深刻而充满感情地塑造自己的行为,在乎每一个人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感受,这便是艺术的生活方式。当艺术作品能让人暂时忘记太多功利而走向所要表达的事情本身,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产生一种共鸣的时刻,那就达到了最成功的相互理解的时刻。生活也应该如此。
  波依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是指每个人都具备“必须被发现和培养的艺术创造能力”。这种能力放在生活之中也就是相同的能力而已,无非就是存在这样一种区分:所做之物到底是像生活的艺术还是像艺术的生活?波依斯认为象征科学的创造方式是“冷性特质”的,而象征艺术的创造方式是“暖性特质”的。在这里,我们或许能看到他与哈贝马斯相通之处,也可以说他把工具理性界定为“冷性特质”,象征艺术的创造方式界定为“暖性特质”。他做的很著名的一个装置艺术就是《油脂椅子》,而油脂就是一种暖性物质的东西。这和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以前他当兵的时候,作为一个飞行员遭遇飞机失事,结果掉落在雪地里,被当地的土著人所救,土著人为了救他就给他全身涂了很厚的一层油脂,用毡子把他裹了起来,最后终于救了他一命。他认为油脂就是暖性的,人与人直接除了那种工具理性一般的冷酷,也应该有这种暖暖的特质。
  
  四交往理性进入艺术
  
  达成交往理性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反思。对于艺术来说,艺术本身常常体现交往理性的某些内容,并且当代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通过理解和反思来完成交流。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异性的问题,在交往当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并要尊重他人。
  波依斯的作品一般都是用废弃物做的,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有很多的联系,他做的很多作品都和这些理念有关。中国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徐冰也常常用废弃的物品拿来做成艺术品。实际上,我们需要把人与他者之间的联系融和在一起,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一样,需要有相互的理解和反思。当这种思想进入艺术作品当中时,也传达着同样的意义。
  不仅如此,交往理性也应该进入到艺术家与观众之间,观众虽说总是理解艺术家去做一些让观众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有时候却不能理解艺术本身所要表达的意义。观念艺术本身的出现就是一种行为艺术,就像是在不停地提醒着人们,观念艺术表达之意就是人们每天被统治着的观念,他们所不能理解的艺术就在他们自身身上到处闪烁着,但人们自身却不自知。观念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让人反思的艺术。每一种不可理解都是值得反思的。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当今消费社会、景观社会的意义是重大的,并且是值得肯定的。哲理上的漏洞暂且不说,因交往理性对社会的改造所需要做的巨大工作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如果哈贝马斯没有提出交往理论,那就更不可能真正地实现交往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改造的可能性了。一切开始于想象和蓝图,谁又能知道未来的现代性之路走向哪里呢。在这里提出因为艺术具有主体间性,作为交往中的一个小小的策略,它运用起来更加直白和容易说明,或许能帮助理性交往的实现,并且理性交往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深刻地影响着艺术本身以及艺术与人们的关系。或者艺术在帮助交往理性,或许是交往理性感染着艺术家,通过这种交织着的方式让交往理性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中冈成文:《哈贝马斯交往行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任杏媛,女,1983—,四川成都市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艺术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艺术所讲求的“气”,进而立足个人所从事的声乐教育事业,提出并且分析论证了声乐演唱艺术所需要的“气”,以及演唱者涵养自身“浩然之气”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声乐演唱浩然之气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很讲究“气”的。古代的前贤们从朴素的唯物史观出发,认为:  “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
期刊
摘要白晓军先生的山水画作品,是他饱含对大自然的热情,以独到的审美视觉和构图技巧创作的艺术精品。作品以尊重、平等、理解的仁爱之心为基调,表现人与自然特有的生命力。作品画面生机勃发、意态盎然,充满了白晓军先生对大千世界生息的企盼,犹如一部“和平史诗”。  关键词:大自然生命力平等人生信念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诚”,作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关键,它是包涵人而又能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创造潜
期刊
摘要师“古”、师“造化”和师“我心”,三者是画好中国画的关键。不师“古”,不能掌握熟练的基本功;不师“造化”,作品就会缺少鲜活之气;不师“我心”,作品品位就难以提升。故此,三者不可偏废,只有深化师“古”、师“造化”和师“我心”,才能使中国画达到意真境妙的深邃境界。  关键词:心源神韵外是造化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意真境妙,神韵彰显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讲究写意由来已久,
期刊
摘要中国音乐家阿炳和德国音乐家巴赫都是宗教音乐家,虽然两人的音乐风格截然不同,其音乐所表现的形式和内涵也根本不同的,但却被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关键词:宗教精神不同的时代相似的命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巴赫和阿炳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巴赫生于1685年于1750年去世,阿炳生于1893年于1950年去世,也就是说巴赫逝世二百年后阿炳才出生。两人虽然相
期刊
摘要明代书家董其昌天才隽逸,精通禅理,以禅理悟入书法,自喻其书是率意之作,追求淡泊,无雕琢之意。他的这种创作思想和创作态度与他书法实践是和谐统一的。董其昌善于临摹历代名家的法书,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不重摹,不着力外形,不单纯追求一种形象美,而是攫取适合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艺术修养为目的。董其昌的创意性临摹具有解放作用,对于董其昌来说临摹成为其通往原创活力的途径,假临摹之
期刊
摘要钢琴的演奏是一个丰富多彩、此起彼伏的编织音乐的过程。所以,演奏就不能单单从一个方面来形容,它集合了多个方面(包括纵向和横向)、多结构、多层次……抓住“层次”也就是时间和空间,把技术要求相降低从而加强对层次的重视。这对于演奏着来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演奏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想让从我们心底迸发的音乐更加贴切自然,也更加能够感动观众。  关键词:钢琴演奏色彩逻辑层次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从座椅的发展史上看,唐与宋各有特点,但就是这在座椅造型和内涵上各有千秋的两个时代对明式座椅的发展走向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唐代座椅所表现的自信,宋代座椅所展示的华丽,最终都在明式座椅上汇聚。如果把中国座椅发展之路分为宏大的三部曲,那么明式座椅应该就是这部史诗曲的终结章。  关键词:座椅唐代宋代明代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一座椅形制的形成线索    追根溯源,我国很早就
期刊
摘要公共艺术是当代市民文化的一部分,必须通过大众参与及社会释读和传递而大众化,为大众自身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户外广告是置于相对固定公共空间、没有时间限制的、广泛的、大众化的宣传媒介。它在传播经济信息,发挥经济宣传功能的同时,也以其艺术魅力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艺术熏陶作用。公共空间中,户外广告是城市景观的特殊构成要素,是城市文化的有形体现。它通过创意、色彩等表现手法,参与并能动地美化了公共艺术空间
期刊
摘要深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民间美术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中国乡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同时它也是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中国民间美术是多姿多彩的,这是一项需要经过长期研究并不断发展的艺术,而随着时代的不同,研究表现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是将传统文化植入到现代设计中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即是对此进行的探讨。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
期刊
摘要漫画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生活,体育题材的漫画更是以其独特的漫画语言,反映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事件、运动中的趣事及超常体育的想象,社会公众可以从体育漫画之中获取相关的信息,激发自身的体育意识,从而关注身边的体育事业。  关键词:体育漫画社会公众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漫画是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人们把漫画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