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zer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成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我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精选网络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知识背景
  
  1.制作电子课本。给课文重难点的字词句设置相应的链接内容。超链接的内容可以是相应的解释、图片、视频、网站等。如浙教版第十册《秦始皇兵马俑》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从西安出发,经过骊山,向东行10多千米,便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该段介绍的是地理位置,尽管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背景,很难形成直观的表象,感受自然就比较肤浅。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就可以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处链接上相应的地理示意图。这样,读了文字的描述,看了地图的示意,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设置专题分类。有些课文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课文,这就需要在文本之外设置专项的内容加以拓展。如浙教版第九册《长城》—文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长城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件栏里设置了“我游长城”的板块。在这一板块内设置了风光馆、历史馆、建筑馆、诗文馆、歌曲馆等五个专题内容。供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上网浏览,多方了解。
  
  二、巧用网络平台,创设师生互动的多样形式
  
  1.质疑深究环节。在预习课文或初读质疑的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有效运用网络平台提出疑问;在深读探究阶段,也可以就重点的语段写下自己的体会。如教学《万里长城》一文时,在研读阶段,根据长城的三个特点分为三个研读主题,由学生重点自选一个主题,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完成研读。如第一个研读主题:读语句,看资料,你能从哪些语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请在主题交流区内,做上读书记号,写上理由或感想。意在通过重点语句的朗读琢磨,网络资源的补充,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领会语句的表达方法。每个主题导读页面上,都设置了相应的超级链接,学生可点击进入交流区进行交流。其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自选主题,考虑到课堂时间的局限性,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分工协作,交流共享的作用;二是让学生把感想写在交流平台上,教师能及时观察到每个学生对重点语句的切实感悟,而且增强了交互性,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
  2.读写结合环节。阅读教学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此环节中运用网络平台,就能迅速反馈全班同学的学习结果,不但学生之间能达成共享,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调控,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陛。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一文时,第三环节是拓展资源,想象表达。在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表达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已有的大量兵马俑图片,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想象写话。十分钟时间,大多数同学均能复制所选的图片,完成相应的一段作品,而且能迅速阅读到同学间的作品。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互促共进。传统读写结合的手段,由于运用了网络技术,教学效率明显有了提高。
  
  三、运用网络技术,打通课堂内外的交互瓶颈
  
  1.实现朗读教学的内外连接。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要把朗读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难度较大。如《秦始皇兵马俑》一文第三节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场面的紧张感和民族的自豪感,这个目标的达成是有难度的,因为很多感觉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清楚。在这里,笔者尝试运用电子教室,人手一台电脑,让学生先各自静听感受音乐所创设的氛围(切合文本的音乐),再融情朗读。使音乐不仅仅只停留在传统教学中烘托渲染的作用,而成为学生朗读品味课文的情感引子,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感悟,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2.实现表达训练的内外连接。笔者努力探索课内外结合途径,针对具体的课文,要求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小练笔。网络提供相关信息,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基础,自由选择表达内容。这又是一次学生转化文本语言,积累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3.实现学习方式的内外连接。很多时候,一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学习的终结,而应该是在高一层次上新探究的开端。因此,引导学生再次质疑,继续发贴提问,深入探究,再进一步地合作交流,如学习《秦始皇兵马俑》后,学生的心中肯定还会产生一系列奇怪的问题,此时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地浏览相关网站,更深入了解兵马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以上种种手段,就是凭借网络平台,使语文学习超越四十分钟的课堂时空,使课内外有机结合,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升自学能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切实地感受到整合的关键点是实用、够用、巧用,应该立足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为目标,努力发挥网络开放、互动、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使网络技术和语文传统教学各展所长,相得益彰,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针对环己醇加氢催化剂再生工艺除油汽提塔经常出现输送管道破裂或堵塞、塔体击穿、频繁检修、催化剂损失等问题,采用新的设计方案,将进入塔体的再生催化剂输送管道,由直角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色彩斑斓的语文天地里,尽情地享受语文,体验快乐。现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经验,把课堂粗浅地概括为“四动”,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使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一、心动——激发兴趣,在情境中学    “
我父亲患高血压、冠心痛。前天晚上睡觉后,突然觉得肚子痛,而心口处不痛。家人觉得是吃得不合适了,吃了1片止痛片就又睡着了。可是快天亮时,父亲肚子痛得史厉害了且不断呕吐。急
针对马铃薯收秧机械在国内发展空白和往复式切割器切割马铃薯秧蔓研究较少的问题,对往复式切割器进行三维建模、显式动力学分析,并仿真得到往复式切割器在切割马铃薯秧过程中
<正>清期刘熙《书概》里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体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最直观的标志。我们的祖先创造汉字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导语    俗话说:“好的开始乃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者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就要重视导人语的精心设计。教者在导人语的设计上,既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还可以激发感情导入。如在上《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教者就可先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以此来为学生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从而在刚开始就使学生感受阿炳那种坎坷的经历,使学生感情与文章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是一位有5年婚龄的女人,拥有一个富足美满的家庭.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一个事业有成的丈夫。我的职业也相当不错,几年下来,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加上兢兢业业的工作,终于赢得了上
“你的意思是,除去皮肤上的老年斑,只是‘斩草’而未‘除根’?”
目的麻醉呼吸机用户界面是人机交互的接口,也是麻醉呼吸机性能最直观的反映。为兼顾性价比与用户界面的清晰美观,设计了基于嵌入式Linux和图形用户界面MiniGUI的麻醉呼吸机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