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低端岗位被取代,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原本以机械记忆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异常重要。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从开展多样活动,培养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开展探究学习,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选择合适素材,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原则
1.1 多样性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就应该秉持多样化的原则[1]。所谓的多样性的原则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当中应该善用多元化的策略和方法来带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不是局限在单一、灌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提高动力,深化认知,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教育效果。
1.2 渗透性
渗透性原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具备的。在渗透性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地贯穿和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当中,从而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相应的感染和引导,推动学生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并且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魅力,继而推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 更加主动和积极,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教育效果。
1.3 深入性
在传统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过于追求表面化的教育成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开展过程当中过于形式主义,很难对课文内容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挖掘。而在核心素养渗透的过程当中,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秉持着深入性的原则,也就是应该带领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深入性的挖掘。在无形当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和深入,真正的收获一定的感悟,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启示,让理想的课程教育成效得以达成。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对策
2.1开展多样活动,培养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日常的积累。而在这一过程中,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以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下学习相当重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接受信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作为一种相对简单的语言活动,学生的语言知识很多都在阅读中获得。而在信息爆炸背景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教师需要在课下积极向学生布置阅读作业,以多种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促进学生积极积累语言材料。如在小学六年级,教师即可以选择《小王子》这一名著推荐学生阅读。作为一部童话故事,其既对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即可以合理构建学生小組,以小组讨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而基于如今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主要让学生以两种方法进行交流:其一为教师定期组织的读书会,其二为线上社交构建的学生小组交流群。而相比单纯的线下交流,结合信息技术,教师有效为学生提供了远程交流的场所,对于更好地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加频繁且深入地交流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批注并在每日的早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通过合适的方法,教师积极开展了课外阅读,这对于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有着巨大的作用。
2.2选择合适素材,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越发受到重视,培养学生国学素养成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步骤。而相比过去,新的部编版教材中有着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有所涉及。国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拓展,渗透国学知识。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课本,积极渗透和拓展国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以《人之初》这一课为开端,教师可以渗透蒙学经典《三字经》的教学。其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中课文部分在课上集中教学,而后续的部分则选择在课前几分钟的小活动中以句为单位进行渗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生字词和正确的朗读方法,还需要讲述相关的历史典故。如“性相近,习相远”一句,教师可以播放“周处除三害”的动画视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字经》。而在后续如“昔 孟母,择邻处”这一句,教师也可以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这样,通过合适的方法渗透《三字经》的教学,教师有效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
2.3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这门学科,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语言文字之美,也包括节奏韵律之美;既包括情景意境之美,也包括思想感情之美。而在其展现中,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合适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方法展现语文学科中的美,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在《黄山奇石》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就可以播放关于黄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渺渺茫茫、神秘深邃的美感。而在具体课文的学习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带领学生朗诵课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其中比喻用法的妙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图片的方式展现“仙桃石”“猴子观海”的景色。这样,通过多种方法,教师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黄山奇石》 这一课文的美感,有效培养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愈发重要。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能力;以多样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合适的素材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并从鉴赏和创造两个角度渗透审美教育。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梅,杨叶 .核心素养视阈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1).
[2] 徐光华 .紧紧抓住教学关键着力培育核心素养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与思考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原则
1.1 多样性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就应该秉持多样化的原则[1]。所谓的多样性的原则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当中应该善用多元化的策略和方法来带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不是局限在单一、灌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提高动力,深化认知,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教育效果。
1.2 渗透性
渗透性原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具备的。在渗透性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地贯穿和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当中,从而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相应的感染和引导,推动学生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并且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魅力,继而推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 更加主动和积极,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教育效果。
1.3 深入性
在传统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过于追求表面化的教育成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开展过程当中过于形式主义,很难对课文内容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挖掘。而在核心素养渗透的过程当中,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秉持着深入性的原则,也就是应该带领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深入性的挖掘。在无形当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和深入,真正的收获一定的感悟,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启示,让理想的课程教育成效得以达成。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对策
2.1开展多样活动,培养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日常的积累。而在这一过程中,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以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下学习相当重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接受信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作为一种相对简单的语言活动,学生的语言知识很多都在阅读中获得。而在信息爆炸背景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教师需要在课下积极向学生布置阅读作业,以多种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促进学生积极积累语言材料。如在小学六年级,教师即可以选择《小王子》这一名著推荐学生阅读。作为一部童话故事,其既对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即可以合理构建学生小組,以小组讨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而基于如今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主要让学生以两种方法进行交流:其一为教师定期组织的读书会,其二为线上社交构建的学生小组交流群。而相比单纯的线下交流,结合信息技术,教师有效为学生提供了远程交流的场所,对于更好地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加频繁且深入地交流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批注并在每日的早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通过合适的方法,教师积极开展了课外阅读,这对于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有着巨大的作用。
2.2选择合适素材,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越发受到重视,培养学生国学素养成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步骤。而相比过去,新的部编版教材中有着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有所涉及。国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拓展,渗透国学知识。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课本,积极渗透和拓展国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以《人之初》这一课为开端,教师可以渗透蒙学经典《三字经》的教学。其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中课文部分在课上集中教学,而后续的部分则选择在课前几分钟的小活动中以句为单位进行渗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生字词和正确的朗读方法,还需要讲述相关的历史典故。如“性相近,习相远”一句,教师可以播放“周处除三害”的动画视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字经》。而在后续如“昔 孟母,择邻处”这一句,教师也可以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这样,通过合适的方法渗透《三字经》的教学,教师有效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
2.3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这门学科,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语言文字之美,也包括节奏韵律之美;既包括情景意境之美,也包括思想感情之美。而在其展现中,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合适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方法展现语文学科中的美,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在《黄山奇石》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就可以播放关于黄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渺渺茫茫、神秘深邃的美感。而在具体课文的学习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带领学生朗诵课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其中比喻用法的妙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图片的方式展现“仙桃石”“猴子观海”的景色。这样,通过多种方法,教师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黄山奇石》 这一课文的美感,有效培养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愈发重要。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能力;以多样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合适的素材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并从鉴赏和创造两个角度渗透审美教育。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梅,杨叶 .核心素养视阈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1).
[2] 徐光华 .紧紧抓住教学关键着力培育核心素养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与思考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