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 让化学课堂实验 “活” 起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433184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合作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临时出现的、教师课前未曾预设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当课堂上出现这些的非预期性的“动态生成”时,不能因害怕自己的教学思路会被打乱而加以扼制,因为这些“新情况”如果很好地加以利用,则会成为课堂探究新的动力,所以要提高教育智慧,将这些“节外生枝”加以灵活处理和整合,使之成为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
  2.利用实验促进化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
  实验,作为化学的基础和灵魂,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见证真实的化学知识和现象,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还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严谨的探究过程更能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动力。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设计方法、实验环境的变化、实验者的操作习惯等都会使实验中出现各种不可避免的“意外”,对于有价值的意外,教师不能置之不理,经过精心整合,就能促成有价值的“动态生成”。
  2.1捕捉迁移“意外”,促进动态生成。
  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不断丰富,迁移随之会充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是学习能力进步的表现,很多正向迁移使学生学得更灵活、更轻松。但如果学生在迁移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问题的关键,或者是虽然已经灵活地考虑到了问题的关键点,但由于实验知识的综合性,则仍会出现很多“意外”现象,这也是实验的魅力所在。教师对于这种“动态生成”,不能看成是影响课堂顺利进行的枷锁,而应该将它作为课堂探究的引发点。
  如在钠和水的反应后,我立即让他们预测一下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学生第一反应:“钠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会有红色的铜被置换出来。”有学生立即反驳:“不,钠金属性太强,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应该优先跟水反应,放出氢气,同时产生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形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到底哪种现象?实验结果是钠与硫酸铜溶液剧烈反应,有大量气体,烧杯中有蓝色沉淀,同时烧杯壁上还有少量黑色固体。显然从实验现象来看,第二种预测好像更接近实验事实。又有学生问:“那黑色物质是什么呢?肯定不是铜单质。”“可能是氧化铜。”很快有学生回答。我给予鼓励:“如果事实是这样,那能不能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论证:“我觉得可以在溶液中通入氢气并加热,如果黑色的固体变为红色,那么说明是氧化铜。”“不行,氧化铜被氢气还原必须在固体加热的情况下,而不是在溶液中。”“那就向溶液中加盐酸,如果黑色固体能消失则说明是氧化铜。”接着进行实验,烧杯中加入盐酸,黑色固体和蓝色沉淀都消失了,说明结论正确。我又追问:“氢氧化铜是因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的,那氧化铜是哪来的呀?”讨论后得出结论:“是因为钠与水反应放热,局部温度过高,使蓝色的氢氧化铜分解生成了氧化铜。”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但仔细推敲,在教师的随机应变中,却是层层递进,不断地“动态生成”。学生的迁移给他们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也造成了各种“意外”。教师根据这些“意外”,巧妙地追问和引导,让学生抽丝剥茧,一层一层为自己解围,使他们有成功的感觉,这也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亲和力和权威性成功建立的最好方法。
  2.2重视“错误”操作,促进动态生成。
  不可否认,学生因为其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和建构也千差万别。在实验中,设计方法和操作习惯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教师在实验中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亲自操作,让学生在“错误”操作中体会问题症结所在,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建构,这也是促进“动态生成”的很好途径。
  如在苯的硝化反应实验中,教科书上对硝基苯的物理性质是这样描述的:“无色、不溶于水、有苦杏仁味的密度比水大的油状液体。”很多学生一看到“苦杏仁味”,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方法动手操作起来。忙活了一阵,有些学生如愿闻到了苦杏仁味,但也有一些学生没有闻到,甚至有少数学生看到了少量白色晶体,失望的心情无以言表。到底是为什么呢?白色晶体又是什么呢?明明是按着书上的操作进行的。疑问来了,教师不能因为有学生已经制得了想要的产物,就一带而过,硝化反应这一实验中浓硫酸、浓硝酸和苯这三种反应物的添加顺序和操作方法非常关键。如果做完实验,教师直接进行灌输和强调,学生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并形成深刻印象的。这少数学生粗心地“错误”操作,是解决这一关键点“动态生成”的最好时机,教师应该牢牢抓住,让学生分别仔细回忆自己刚才的操作,然后与其他学生分享比较。有学生发现了不同:“我是先加苯再加浓硫酸的”,“我在加苯之前没有冷却混合液至50℃以下”。“那为什么这些不同操作会使你得不到苦杏仁味的硝基苯呢?”仔细观察反应,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硝化反应的反应条件是水浴50℃~60℃,非常苛刻。如果温度过高,就会生成间二硝基苯的晶体,浓硫酸加入时温度已经超过60℃,苯先加入或者未经冷却直接加入,都会有间二硝基苯的生成。
  这一“动态生成”资源的及时开发和利用,不仅让学生对硝化反应实验操作注意点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实验中操作顺序,操作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实验态度。
  2.3质疑实验现象,促进动态生成。
  化学中的很多实验是用于学生对物质性质的验证,体现了科学尊重事实的原则。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情况,不免会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产生质疑,这些质疑是与自己已有知识对比后产生的认知冲突,对于这种“动态生成”,教师要在鼓励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学生提出的质疑信息,帮助他们仔细梳理信息,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以已有认知思考和解决,这对促进“动态生成”是很有帮助的。
  如在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后,学生经过观察,又结合反应方程式中的产物提出疑问:“老师,按照反应,应该能看到溶液变蓝色,因为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可为什么没看到呢?”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表扬这位学生,观察现象很仔细,转而接着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有很多灰白色的固体!”有学生回答。“那初中我们除了知道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还知道硫酸铜有哪些存在形式?”“无水硫酸铜和硫酸铜晶体。”“那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听到这里,学生恍然大悟,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立即推出结论:“白色固体应该是无水硫酸铜”。“那就由你们亲自用实验来检验一下刚才的推测吧!”在学生动手验证这个结论时,我还顺便让他们复习了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方法和注意点。
  3.反思
  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更是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增值”。“动态生成”教学,教师不能因为图省事而使课堂探究流于形式,除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外,更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来自学生的资源,对于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如果教师觉得可以一句话带过而不去做必要的解释,很可能就会因此而失去促进“动态生成”的机会,同时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其他文献
广钢集团公司无缝厂“高精度高表面光洁度冷轧精密无缝钢管”攻关项目科技成果 ,在由广州市科技局组织的鉴定会上通过鉴定。“高精度高表面光洁度冷轧精密无缝钢管”主要用于
“最受尊敬的创业天使”评选活动由《创业家》杂志发起并主办,是中国首个针对创业支持及天使投资领域的机构和个人进行评价的活动,自2007年开设以来,到2010年已经连续举办四
故事讲演能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在幼儿故事作品中,美丽动人的白雪公主、憨态可掬的三只小猪、温和善良的小兔灰灰、凶狠残暴的大灰、狼等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小朋
坐落于古运河畔的新华小学始建于1954年,是河北省首批示范性小学。学校先后投入资金60余万元,打造儒雅文化圈。以儒雅教育为核心,致力于教育创新与素质提升,倡导学生诵经典,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采用镀铁法修复磨损不大的零件比堆焊法有一系列优点:对零件没有热力作用;零件不会翘曲;所镀复的金属利用率高;可以用不贵重和不稀缺的材料获得耐磨镀层。 普通镀铁法的缺点
在浙江省日前召开的全省城镇规划设计工作会议上,浙江省省长万学远要求城市总体规划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改革开放使浙江省的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1978年,浙江只有杭州
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合编的“Prim ary English ForChina”第六册Unit6B部分的句型教学。本部分的主要语言点第一是要求学生能根据需要
用直流碳弧法制备碳包铁纳米颗粒,应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 XRD)和穆斯堡尔谱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阳极复合棒中为纯铁粉加石墨粉时,出现 3种破包铁纳米颗粒:a-Fe,渗碳体( Fe3C)和奥氏体;当
根据“七五”攻关项目“35吨/时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的进度安排,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与济南锅炉厂于1987年2月完成了方案设计工作,于2月23~25日在济南市召开了方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