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主题图” 让课堂更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数学问题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情境呈现相关知识,容易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学习材料的呈现显得既灵活又生动,并能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那么,如何有效用好教材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领会内涵,把握要点
  案例:两位教师教学“6、7的认识”主题图
  教师A:
  (一)观察主题图引出6、7
  师 (出示主题图) :图上有些什么?
  生: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小朋友数一数,图上有几个人?(学生自由数后报结果)
  师:你是怎样数人数的?
  生1:我是从左数到右的,知道一共有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2:先数小朋友,知道有6人,再数一共有7人。(教师组织学生采用类似的方法数椅子等,引出6、7)
  (二)观察点子图
  师:小朋友们真行,已经会数6和7了。我们来看看这幅点子图,你会数吗? (学生一起数点子图,得出点子图也是6和7)
  (三)数小棒,摆图形
  师:我们一起数出6根小棒,看谁能数得又对又快。(学生自由数出6根小棒)
  师:用你数出的小棒摆一摆,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学生操作活动后,教师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教师采用类似的方法教学7)
  教师B:
  (一)观察主题图,引出6、7
  师(出示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出看到的事物,当学生说出具体数量时,教师适时提问“你是怎样数的”,让学生说明数的方法)
  师:我们边数边把它们排列在黑板上。(引出6、7)
  (二)引入点子图
  师:把你刚才数的东西用小圆片表示有多少,行吗?(学生自由操作后,教师指名展示)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摆给大家看?(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
  师:你摆了多少个圆片?
  生1:6个。
  师:你为什么摆6个?
  生2:因为我数的是6,有6位小朋友。
  师:谁也是摆小朋友的人数的?你们摆了几个圆片?(摆小朋友的学生纷纷表示也摆了6个)
  (三)理解点子图
  师:谁还想上来摆一摆?(又一位学生上来展示,他摆了7个小圆片)
  师:小朋友们猜猜看,他摆的是什么?
  生3:是椅子。(摆的学生摇了摇头)
  生4:是桌子。(摆的学生点了点头,表示正确)
  师:这7个圆片可以表示7把椅子吗?
  生:可以。
  师:老师现在明白了,7个圆可以表示7张桌子、7把椅子,那么可不可以表示7个人呢?
  生:可以。
  师:那么,6个圆片可以表示6位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5:可以表示6把椅子。
  生6:可以表示6张桌子。
  (四)拓展
  师:6张桌子、6位小朋友可以用6表示,7把椅子、7个人可以用7表示,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东西还可以用6和7来表示?
  生7:我们的教室有6盏灯。
  生8:我有6枝铅笔。
  生9:我们小组有7个人。
  ……
  比较两种教法,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对该主题图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A的理解有些狭隘、粗浅,只把主题图当作引入环节的材料,没有体现主题图呈现、解释、沟通知识的价值。教师B则比较准确地理解主题图的内涵,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数图中的内容”“摆图中的内容”“说图中的内容”等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6、7的数学内涵,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经历了数6、7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主题图的基础上,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并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合理设计、更改,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案例:教学“十几减几”主题图
  在备课中我们认识到教材主题图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性,但从数字问题的呈现和对算法多样化的关注来看,该主题图呈现的问题既缺乏真实性(因为两种不同颜色的金鱼数量本来就是已知的),又对算法有过多的暗示。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其进行了改编,设计了小兔在草地上吃草、玩耍的主题图。
  (多媒体呈现主题图:草地上,一群兔子在玩耍)
  师:大家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师生一起数,共有13只)
  师:小兔玩得真开心,你看它们在捉迷藏呢!(多媒体演示主题图:一些小兔跑到小树林里去了,草地上还有8只)
  师:有几只小兔跑进了小树林里?(有的学生说2只,有的说5只)
  师:小树林里有5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算出来的。共有13只小兔,现在草地上有8只,13减8等于5。[师板书:13-8=5(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10-8=2,3 2=5,所以13-8=5。
  师:还有不同算法吗?
  生2:因为5 8=13,所以13-8=5,13-5=8。
  ……
  从上面案例不难发现,运用改编后的主题图组织教学,有两方面的优势:第一,问题呈现具有现实的意义。一只小兔子在玩,一些兔子跑到小树林里了,有些能够看到,有的在树林中看不见,在草地上玩的还剩下8只,那么“小树林里到底有几只”问题呈现自然,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又能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好铺垫。第二,避免了对算法的暗示,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三、适时呈现,拓展思维
  主题图中所蕴含的知识或问题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在教材主题图呈现方式上,教师要适当把握;在呈现时机上,也要灵活处理,才能充分体现出教材原有主题图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案例:“100以内数的认识”主题图的教学(即百羊图)
  当课已经进入总结延伸阶段时,教师出示了这一幅主题图,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原有主题进行适当的处理,让羊群在画面上能够移动。
  师:谁能数得清在山坡上吃草的羊一共有多少只?
  生1:那些羊常动来动去,我们数不清。
  生2:我数得眼都花了,还是数不清。
  生3:这些羊动来动去,数完了又不在那了,这样会多数的。
  师:那么你想个办法,怎样数才好?
  生4:给每只羊编号。
  生5:用一个围栏,数一只放一只。
  生6:可以把羊弄成10只10只围在一个栅栏里,这样就好数了。
  师:看看老师是怎么数的。(教师借助多媒体,把羊群按10只10只围在一个栅栏里,学生很快数出,原来有100只)
  ……
  本节课,教师把原来放在前面的主题图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放在了结课前,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再加上教师把教材上静态的主题图设计成了动态的,使原来比较呆板的问题情境显得比较生动、有趣,更具挑战性,体现了学生从乱动的羊群怎么也数不清,到最后说出了好多办法的过程。尽管这些方法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当然也有教师希望得到“10只10只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在应用与巩固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对于教师而言,本环节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和延伸,这正是抓住时机呈现主题图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对教材主题图呈现方式上,教师只有适当把握,才能充分体现出教材原有主题图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课程回顾是成人培训中常用的方式,为组织有效的课程回顾,需要提高成人对学习规律的认识;在专业技术培训的实践中,课程回顾要强调以学员为中心,并注重运用的深度和参与的广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好简便计算,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速度,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掌握方法,简便计算  它们的特征很明显,学生基本上都会进行简便计算。但是在平时的
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教师收集大量的资料和复习题,让学生在题海中奋战;有的教师“炒冷饭”,让学生机械地重复练习。这样不仅学生和教师都感到身心疲惫、效
从今年七月起,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青年业务骨干吴志远、李轩,参加香港大学"传媒管理"高管课程学习。师从美国南卡罗莱纳、密歇根州立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凤凰卫视、亚洲周刊等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