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实践论》思想探析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0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它与毛泽东同志同时期完成的《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它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应运而生的时代意义,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总结,为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关键词:实践论、科学内涵、理论品质、价值意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由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又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所创作出来的经典著作,给当时正处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指明了前进道路;在当代,《实践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1]。
  一、毛泽东《实践论》的科学内涵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党内的危害极其严重,《实践论》就是为了批判当时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两种主义所作的,因此,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就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并且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阐释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主要涵盖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真理的标准问题等重大哲学问题。
  (一)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以前唯物在历史观上的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即半截子式唯物主义,因此了解不到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都是实践。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分别阐明了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毛泽东强调:人的认识究其基本来源,归根到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物质生活问题的解决,也主要依赖于物质生产活动;接着毛泽东又论述到,认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阶级斗争、科学和艺术活动在内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论》中他指出:只有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才能获得正确的认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时毛泽东引用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句古话,批判了前者,称赞了后者,说明了实践得真知[2]。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在《实践论》中,首先毛泽东阐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阶段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实践地基础上,感性认识在获取充分的感性材料之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认识进入感性阶段中毛泽东以考察团通过观看延安的街道和房屋等认识延安为例,来证实这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到了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毛泽东通过举“让我想一想”的例子,来解释了理性认识就是将看到的事物通过大脑加以思考,是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3];其次,毛泽东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密不可分、相互统一的,它们统一实践,毛泽东通过列举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认识过程的例子来阐明认识的两个阶段,最初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抗衡采取的是破坏机器、罢工等方式,对资产阶级的认识停留在表面阶段,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此时的实践活动就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毛泽东不仅谈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的飞跃,也谈了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的,他强调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更为重要。
  (三)关于真理及其标准问题
  判定一件事物是否为真理,需要用实践去检验,在《实践论》中毛泽东首先谈到:真理不是通过主观上的臆断,而是通过客观上的社会实践去判定的,除此之外,毛泽东还论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真理也会从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无限靠近,在这里,毛泽东通过列举革命运动中顽固派的思想的例子,闡释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充满矛盾的,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因时因势的调整认识,使认识能够正确的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去寻找真理,使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实现统一。这也从认识上揭示了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
  二、毛泽东《实践论》的理论品质
  《实践论》的诞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它不仅推动了当时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直到今天,为何《实践论》已诞生八十于年,依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仍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是因为它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及创新性等优秀的理论品格,才使得《实践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依旧保持其鲜亮的色彩,对现时代中国乃至世界间的实践活动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一)实践性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因此也自然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从《实践论》中所论述的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到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再到真理及其标准问题,毛泽东对于认识和实践具体步骤都描述的很详尽,每一步都离不开实践,因此,实践性是《实践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同时《实践论》的实践性特征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还是再新时代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在革命战争时期《实践论》帮助中国共产党更好的反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对于党在政治、军事、组织等方面的路线选择也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在今天,《实践论》的实践性特征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的发展。
  (二)时代性
  任何一种理论得以延续发展都具有其独有的时代性特征,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的打下时代的烙印。《实践论》的时代性特征首先体现在,毛泽东从社会历史变化发展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出发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其次,毛泽东总结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这对于人类都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意义[4]。《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似,具有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运用[]。同时,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特征也说明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实践论》会发挥其不同的指导作用,符合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不仅仅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国,也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它也促进了人类自由解放和发展。   (三)创新性
  《实践论》是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之上,针对当时党内所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问题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而作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体现了《实践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品质。首先,是关于内容的创新,毛泽东在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进一步深化,另外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侧重于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分析和论述,而毛泽东更加侧重于社会实践,阐释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其次,从写作风格上来看,《实践论》全文脉络清晰、逻辑性强,且毛泽东采用了大量通俗易懂的事例来进行论证,大量运用谚语等素材,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比如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中,以中华民族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为例,起初,中国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都是以排外为主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停留在表面阶段,直到五四运动前后,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阶级对中国人民的压榨日益严重,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自此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这也说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认识的来源的阐述中,引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知识里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谚语来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实践论》实现了大众化[5]。
  三、毛泽东《实践论》的价值意蕴
  《实践论》自诞生以来,影响深远,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同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仍然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中用来表达我党的思想路线的,1945年,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被确立,意味着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毛泽东的《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阐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完美结合,其中所论述的中国特色的“知与行“的关系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深刻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根本规律和真理发展的规律,回答了为什么坚持和怎样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问题,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提供了哲学依据,为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推动中国的革命事业的发展。
  (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境界
  《实践论》是一部将中国革命经验进行哲学总结的著作,纵观其内容,它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又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完美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在语言运用方面,通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语言表达上的中国化;在理论形态上,《实践论》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实际,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外在理论知识,更内化为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功能作用上,《实践论》是指导我党前进的行动的指南[6]。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同时,当我们面对各种挑战时,《实践论》中的理论指导就是让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我们遇到新问题,要与时俱进,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纵观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将正确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实践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2]陈剑.毛泽东实践观的历史哲学意义[J].探索,2002(4).
  [3]欧阳英.毛泽东实践观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4]李荣亮,张维真.《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当代价值[J].唐山学院学报,2018-07(4)38.
  [5]欧阳英.关于毛泽东实践观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03).
  [6]赵士发:《〈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内在关联及时代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姓名:童云,性别:女,出生年月:1997年5月,民族:汉族,贯籍:皖.六安,学历:硕士研究生,学校:重庆交通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方向
  注释
  [1]陈剑.毛泽东实践观的历史哲学意义[J].探索,2002(4).
  [2]陈剑.毛泽东实践观的历史哲学意义[J].探索,2002(4).
  [3]欧阳英.毛泽东实践观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4]李荣亮,张维真.《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当代价值[J].唐山学院学报,2018-07(4)38.
  [5]欧阳英.关于毛泽东实践观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03).
  [6]赵士发:《〈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内在关聯及时代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参加2019年广东省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以下简称锦标赛)与2019年第十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女子甲组100米仰泳运动员为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对运动员韩某与陈某在比赛中所采用的技战术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明确比赛取得胜利的原因及自身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韩某优秀的水下打腿技术及较长的平均划距是每次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但韩某平均划频较慢,后程比赛能力不占优势。结论
期刊
摘要:发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一论战,迄今已经过去一个世纪。这场论战就规模来说并不大,持续时间前后不足两月,直接相关著作只有五篇。它的起因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是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的意见分歧,但近百年来关于这场论战的研究与争论一直未停,足以可见其影响意义的深远。以文献分析法追溯该问题的研究历史,可以看出对这一论战的认识也是一直在发展的。梳理“问题与主义”之争的争论焦点与共
期刊
摘要:目前因误差对观测数据的影响,不能得到有效的观测数据。本文针对因动态噪声不准或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影响标准卡尔曼滤波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的结果,对方差补偿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进行探讨。分别使用方差分量估计自适应Kalman滤波、标准Kalman滤波和方差补偿自适应Kalman滤波三种方法对变形监测的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以上三种方法对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处理时,中方差补偿自适应卡尔曼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生态环境日趋复杂,有效防范风险联动效应,防止国外风险转化为国内风险,成为摆在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青年街头政治运动作为颜色革命等意识形态风险的具象化形式,影响力、破坏力极大。本文试图从信息生态链理论视角出发,通过考察街头政治运动中信息的协同演化及作用发挥机理,构建出以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为因子的青年政治运动生态链,其发展运行模式可具体划分为认知控制、行为
期刊
摘要:足球作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其全球化的程度是相当高的,国际足联的全球化策略是足球运动全球化的重要推手,世界杯是足球全球化的典型案例。从广告商到观众,足球实现了全球化,这是其他运动所效仿的。对球员来说,足球市场实现了全球化,球员有权选择为任何俱乐部和国家效力,这也是其他运动所不具备的。而世界杯作为其全球化策略最突出的成果,对举办国来说,往往意味着对其政治、经济影响力的迅速加成,这也是求之不
期刊
摘要: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愈发突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但是当前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源分配不平衡。人力资源的空间分布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探究人力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对于当前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空间分配;东西部差异;影响因素分析;人力资源管理  一、我国人力资源的空间分布
期刊
摘要:对民事诉讼逾期举证制度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的介绍,分析民事诉讼逾期举证制度的法律后果的必要性,分析我国民事诉讼逾期举证法律后果的困境,从而指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逾期举证法律后果的建议。  关键词:逾期举证;举证时限;困境  一、民事诉讼逾期举证制度概述  为使当事人积极提供证据,从而促进民事程序的发展,《民事诉讼法》第65条在规定举证时限制度的基础之上,对当事人预期提供证据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制,但
期刊
摘要:北大荒精神的产生立足于现实因素,基于当地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的历史条件,不断拓展形成,不断发展起来,经过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北大荒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断锤炼与探索,积极开拓进取,立足于国家发展大局,秉持无私无谓的奉献精神,始终坚持较为优良的革命精神。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论述了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的价值。  关键字:北大荒精神;内涵;当代价值  一、北大荒精神的内涵  北大荒地处高寒地区
期刊
摘要:晚清时期,国内外局势动乱不安,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主张“和戎”,即对外力争“和局”,遵守所签订的条约,避免发生冲突,从而维护清朝政府的統治权,进而为国内争取发展可能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受他外交活动所见中外实力对比、清政府外交原则、曾国藩“诚”思想等影响。清流派的思想基础是对外主战,不是绝对地反对主和,而是反对单纯地强调片面维持和局政策,与其置身事外具有密切关系,其理论也由此常脱离现实,但是也存在对国
期刊
摘要:价值观的不同受人们思维模式的影响,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通过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阐释我们中国人偏好于形象、综合思维和求同的思维模式,说话委婉、内敛等。而西方人偏向逻辑思维、求异和理性的思维,个人表达开门见山。因此,这些差异形成了文化价值观、人生观及沟通方式的各异。  关键词:价值观;文化;思维;内敛;逻辑  纵观历史,西方文化的价值观都源于政治思想、支持自由思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