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梅伦最尴尬的一天!”6月30日,一些英国媒体不约而同用类似的口吻来评论卢森堡前首相容克被提名为下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
6月27日,在布鲁塞尔欧盟峰会上,28个成员国首脑中,只有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投了容克的反对票,几乎沦为“孤家寡人”,无法阻挡容克迈向欧委会主席的步伐,尽管这一任命要在7月通过欧洲议会的最终表决,但媒体普遍认为表决只不过是“走过场”。
不过,在政坛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卡梅伦也自有其化解尴尬之道。6月29日,卡梅伦亲自给容克打电话,祝愿其在欧洲议会的正式表决中一切顺利,并表示“完全可以和容克共事”。
《亲欧的容克掀起一场欧洲风暴》,这是不久前法国《世界报》上一篇文章的标题。能让卡梅伦如此不顾一切地“死磕”,起因的确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容克风暴”。
欧盟委员会是欧盟的常设执行机构,整个欧共体行政体系的发动机,主席一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任主席巴罗佐已经干了十年,将于今年下半年卸任,而容克能成为下任提名人说起来也是机缘凑巧。1995年,容克担任卢森堡首相,去年10月因为“秘密情报”丑闻而辞职下台。但今年3月7日,又被欧洲人民党推举为下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候选人。欧洲人民党是由欧洲各国中右党派组成的议会政治团体,在欧洲政坛拥有相当大的影响,成员包括39个国家的73个政党。现任欧委会主席巴罗佐、德国总理默克尔等都属于这一阵营。
容克是设计和推动欧洲一体化的“一员大将”。从2005年到2013年初,容克一直担任欧元集团主席,他曾表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控制欧元区的通货膨胀。而这一切,恰恰又是作为希望弱化欧盟权力领军人物的卡梅伦所无法坐视的。事实上,卡梅伦反对容克早不是什么新闻了,卡梅伦曾向英国人承诺,如果赢得明年的英国大选,他将在2017年举行公投,决定英国是否留在欧盟,而主张推进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容克曾多次公开批驳这一决定。
早有心结的容卡两人的矛盾,终于在容克参选欧委会主席后爆发。卡梅伦公开表示,容克作为欧委会主席人选是“一个错误”,容克“一直都致力于加强布鲁塞尔的权力,削弱成员国的力量,这不是推动欧盟向前的合适人选”。他甚至挖苦容克称,“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面孔无法解决未来五年的问题”。而早有脱欧倾向的一些英国媒体也站在卡梅伦一边,《泰晤士报》曾以“垃圾容克”为题发表社论,著名小报《太阳报》则把容克形容成“欧洲最危险的人”。
不过,事态并未如英国人期望的方向发展。6月21日,容克最大的竞争对手马丁·舒尔茨宣布退出欧委会主席竞选,转而寻求连任欧洲议会议长。自此,卡梅伦被欧洲媒体称为 “容克的最后一个对手”,如《维也纳日报》所言,是“伦敦发起了对容克的不信任斗争”。但不幸的是,刚开始表示支持卡梅伦的一些国家也逐渐改变了态度,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在这场权力争斗中,卡梅伦越来越势单力薄,局势似乎已经不在他掌控之中了。”
不过德国《世界报》认为,卡梅伦虽未能阻止容克当选,但并没有输掉大局。美国《华盛顿邮报》说得明白:卡梅伦与容克的冲突“已成为事关欧洲未来走势的代理人战争”。更直白一点地说,卡梅伦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是近些年来慢慢凝聚起来的对欧洲一体化不满的“疑欧派”势力。
欧盟建立的初衷是从根本上解决欧洲有史以来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同时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决策迟缓,迟迟找不到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经济难以重返增长轨道,再加上失业率节节攀升,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不断加大,各项紧缩政策持续阻碍经济恢复活力。这也成为欧洲一体化及欧盟机构令欧洲民众产生不满和怀疑的导火索。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所说,在失业、迷茫和贫富差距面前,民众出现了“欧洲疲乏症”,“欧洲梦”已经受到威胁。
现在的欧洲正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在貌似个人之争的“容克风暴”背后,事实上隐藏着的正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深刻矛盾。
6月27日,在布鲁塞尔欧盟峰会上,28个成员国首脑中,只有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投了容克的反对票,几乎沦为“孤家寡人”,无法阻挡容克迈向欧委会主席的步伐,尽管这一任命要在7月通过欧洲议会的最终表决,但媒体普遍认为表决只不过是“走过场”。
不过,在政坛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卡梅伦也自有其化解尴尬之道。6月29日,卡梅伦亲自给容克打电话,祝愿其在欧洲议会的正式表决中一切顺利,并表示“完全可以和容克共事”。
《亲欧的容克掀起一场欧洲风暴》,这是不久前法国《世界报》上一篇文章的标题。能让卡梅伦如此不顾一切地“死磕”,起因的确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容克风暴”。
欧盟委员会是欧盟的常设执行机构,整个欧共体行政体系的发动机,主席一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任主席巴罗佐已经干了十年,将于今年下半年卸任,而容克能成为下任提名人说起来也是机缘凑巧。1995年,容克担任卢森堡首相,去年10月因为“秘密情报”丑闻而辞职下台。但今年3月7日,又被欧洲人民党推举为下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候选人。欧洲人民党是由欧洲各国中右党派组成的议会政治团体,在欧洲政坛拥有相当大的影响,成员包括39个国家的73个政党。现任欧委会主席巴罗佐、德国总理默克尔等都属于这一阵营。
容克是设计和推动欧洲一体化的“一员大将”。从2005年到2013年初,容克一直担任欧元集团主席,他曾表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控制欧元区的通货膨胀。而这一切,恰恰又是作为希望弱化欧盟权力领军人物的卡梅伦所无法坐视的。事实上,卡梅伦反对容克早不是什么新闻了,卡梅伦曾向英国人承诺,如果赢得明年的英国大选,他将在2017年举行公投,决定英国是否留在欧盟,而主张推进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容克曾多次公开批驳这一决定。
早有心结的容卡两人的矛盾,终于在容克参选欧委会主席后爆发。卡梅伦公开表示,容克作为欧委会主席人选是“一个错误”,容克“一直都致力于加强布鲁塞尔的权力,削弱成员国的力量,这不是推动欧盟向前的合适人选”。他甚至挖苦容克称,“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面孔无法解决未来五年的问题”。而早有脱欧倾向的一些英国媒体也站在卡梅伦一边,《泰晤士报》曾以“垃圾容克”为题发表社论,著名小报《太阳报》则把容克形容成“欧洲最危险的人”。
不过,事态并未如英国人期望的方向发展。6月21日,容克最大的竞争对手马丁·舒尔茨宣布退出欧委会主席竞选,转而寻求连任欧洲议会议长。自此,卡梅伦被欧洲媒体称为 “容克的最后一个对手”,如《维也纳日报》所言,是“伦敦发起了对容克的不信任斗争”。但不幸的是,刚开始表示支持卡梅伦的一些国家也逐渐改变了态度,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在这场权力争斗中,卡梅伦越来越势单力薄,局势似乎已经不在他掌控之中了。”
不过德国《世界报》认为,卡梅伦虽未能阻止容克当选,但并没有输掉大局。美国《华盛顿邮报》说得明白:卡梅伦与容克的冲突“已成为事关欧洲未来走势的代理人战争”。更直白一点地说,卡梅伦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是近些年来慢慢凝聚起来的对欧洲一体化不满的“疑欧派”势力。
欧盟建立的初衷是从根本上解决欧洲有史以来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同时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决策迟缓,迟迟找不到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经济难以重返增长轨道,再加上失业率节节攀升,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不断加大,各项紧缩政策持续阻碍经济恢复活力。这也成为欧洲一体化及欧盟机构令欧洲民众产生不满和怀疑的导火索。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所说,在失业、迷茫和贫富差距面前,民众出现了“欧洲疲乏症”,“欧洲梦”已经受到威胁。
现在的欧洲正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在貌似个人之争的“容克风暴”背后,事实上隐藏着的正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深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