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头皮发麻的感觉
那是一节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有很多老师参加观摩学习,讲台周围,中间过道,都坐满了人。
真不愧是一节优质的示范课,张老师过硬的基本功,娴熟的多媒体操作,引人入胜的情景创设,自然流畅的问题设置,真可谓一气呵成,令人叹服。
“喂,这位同学,你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后,张老师指着前面的一个同学,开始检查提问了,可能是这位女生正沉静在问题的解决中,或认为老师不是在提问自己,片刻没有丝毫反映。“喂,前面的这个女生,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张老师又一次拿起教杆,指着她叫道,这是她才站了起来回答了问题。
这节课真是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在那位同学回答之后,张老师便开始了“下一位”、“下一位”的大面积的提问。当张老师遥指我身旁的学生提问时,一种感觉让我头皮发麻。
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教育教学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只有教师尊重、关爱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主动的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名字是一种属于自己而又为他人使用的东西,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名字能被更多的人知晓,没有任何语言能比亲切叫出自己的名字,更能激动人心。在师生交流伊始,学生的这种渴望更是强烈。忽视这种感觉,对学生的体温总是遥指头皮“喂...喂...你”地叫个不停,学生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咽炎-教师的职业病
前不久,感觉咽喉部肿胀不适,便去看医生,大夫作了检查并询问了我的工作后,说:“咽炎-教师的职业病。”
听后,我若有所思,咽炎是长期教学活动中,用嗓过度,长期充血,积劳成疾所至,想想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果真如此。讲课越多,害己越深。难道这样做对学生就没有害处吗?痛定思痛,实感汗颜。
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的确还有不少教师像我一样,视课堂教学就是讲课,不讲课就没上课,讲得少就是对工作的敷衍塞责,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其不知自己已深深的陷入了应试教育,这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恰恰背道而驰。“课堂就是讲堂”着实害人害己。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使“讲堂”成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这样既解放了学生又提升了自己,或许咽炎从此消失,课堂也从此倍感舒爽。
三、角落里的阳光
语文课上,我发现叶旭光和藤步洲积极举手,便让他们到黑板默字,好象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似的,两个学生拿出了自己最高水平。看到黑板上工整的字迹,看到他们那种认真的态度,何不借此机会激励一下呢?
“大家看,这两位写的怎样啊?”“好!”学生都表示认可。我趁机说“是的,默得这么准确,书写这么工整,真是了不起啊!”回到座位上,叶旭光激动的脸色通红。滕步洲呢,也一改往日的冷漠,脸上出现羞涩的笑容。
近日,我又特别关注这几个孩子。叶旭光的学习兴致很高,藤步洲的信心十足,倒是付超,一个刚刚转来的学生,基础太差,對语文学科和语文老师都本能的存在一种敌意。从他进我们班,我就一直关注他,但是这个小小的男孩,个性比较要强,眼睛里满是对老师的防备之意。不敢冒然的接近,怕我善意的接近惊吓了他。至到今天我才慢慢的走进他。
做练习时,我悄悄的走过他的身边,发现了问题和错误,便轻声的指点一下,话语不多,但是他很快地领会了。这是个聪明的学生,并不是天资愚笨,而是多日来成绩的落后,造成了他对语文的胆怯,对自己不信任,以及对老师的惧怕。
一节课的不停关注,加上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付超的积极性在慢慢的提高,看得出,他在努力的做每一道题——真好,学生的自信之门被打开了,愿意主动做题了,这就是进步。下课了,看到他还有一题不会做,我做到他旁边的座位上,一点一点的讲起来,他很快地领悟了,愉快地做了出来。
课间,走在操场上,我遇到了这个喜欢独处的小男孩。远远地,他竟冲我笑了笑,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他看老师的眼神一向是提防的,没想到能冲着我灿烂的笑。从那阳光般的笑容里,我知道,我走进这个孩子的心灵。
由这几个学生,我想到了教室里的弱势群体。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每个教室内,总存在着这样的一批弱势群体。比起同伴,他们的学习落后了许多。课堂上优等生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心情愉快,学习效率高。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是老师的宠儿,是探究的主群体,后进生在课堂上占有的时空相对较少。作业是后进生难以逾越的又一条坎。正因为自己的“先天不足”,他们的作业比别人慢,正确率比别人低,不会做的题目自然比别人多。老师对他们投入了时间、精力,但产生的后果却是非常低下的,这种付出与收获严重失调有时会使老师的心理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挫败感,难免要责怪他们。
就是这些后进生,有时被安置在教室的角落,有的做在讲桌的旁边,或被冷落或被“重视”,不管位置如何,在学生的心目中,他们是处在了同伴的低层。这些孩子,成了角落里微笑的不起眼的一抹。他们成了教室里的灰色。小小年纪就成天暗淡着、沉默着,一任自己幼小的心沉落着,再沉落着,直到自己都看不到一丝亮光。
我想到了自家阳台上的花草。忙碌的时候,我会忘了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忽略他们;等自己心情好些的时候,才能走向阳台,用心浇一点水,施一点肥,细心地看他们成长的样子。这些学生,这些教室里的弱势群体,是不是也像被冷落的花草?有阳光晒到他们身上,他们就成长;没有阳光晒到,他们就灰暗着,慢慢地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成活着。
对孩子来说,教师是撒播阳光的人。从老师那里,他们希望得到温暖的照射,希望得到爱的沐浴。无论优秀与否,每个孩子都快乐的成长。让我们用宽容的胸怀,博大的爱心,巨大的耐心,持久的恒心,为所有的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让阳光撒满每个角落!
孩子们的思想是单纯的,要让他们满足,让他们把你当作朋友,有时一次温馨的鼓励,一句关爱的话语,你就会有所收获。
那是一节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有很多老师参加观摩学习,讲台周围,中间过道,都坐满了人。
真不愧是一节优质的示范课,张老师过硬的基本功,娴熟的多媒体操作,引人入胜的情景创设,自然流畅的问题设置,真可谓一气呵成,令人叹服。
“喂,这位同学,你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后,张老师指着前面的一个同学,开始检查提问了,可能是这位女生正沉静在问题的解决中,或认为老师不是在提问自己,片刻没有丝毫反映。“喂,前面的这个女生,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张老师又一次拿起教杆,指着她叫道,这是她才站了起来回答了问题。
这节课真是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在那位同学回答之后,张老师便开始了“下一位”、“下一位”的大面积的提问。当张老师遥指我身旁的学生提问时,一种感觉让我头皮发麻。
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教育教学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只有教师尊重、关爱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主动的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名字是一种属于自己而又为他人使用的东西,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名字能被更多的人知晓,没有任何语言能比亲切叫出自己的名字,更能激动人心。在师生交流伊始,学生的这种渴望更是强烈。忽视这种感觉,对学生的体温总是遥指头皮“喂...喂...你”地叫个不停,学生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咽炎-教师的职业病
前不久,感觉咽喉部肿胀不适,便去看医生,大夫作了检查并询问了我的工作后,说:“咽炎-教师的职业病。”
听后,我若有所思,咽炎是长期教学活动中,用嗓过度,长期充血,积劳成疾所至,想想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果真如此。讲课越多,害己越深。难道这样做对学生就没有害处吗?痛定思痛,实感汗颜。
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的确还有不少教师像我一样,视课堂教学就是讲课,不讲课就没上课,讲得少就是对工作的敷衍塞责,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其不知自己已深深的陷入了应试教育,这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恰恰背道而驰。“课堂就是讲堂”着实害人害己。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使“讲堂”成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这样既解放了学生又提升了自己,或许咽炎从此消失,课堂也从此倍感舒爽。
三、角落里的阳光
语文课上,我发现叶旭光和藤步洲积极举手,便让他们到黑板默字,好象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似的,两个学生拿出了自己最高水平。看到黑板上工整的字迹,看到他们那种认真的态度,何不借此机会激励一下呢?
“大家看,这两位写的怎样啊?”“好!”学生都表示认可。我趁机说“是的,默得这么准确,书写这么工整,真是了不起啊!”回到座位上,叶旭光激动的脸色通红。滕步洲呢,也一改往日的冷漠,脸上出现羞涩的笑容。
近日,我又特别关注这几个孩子。叶旭光的学习兴致很高,藤步洲的信心十足,倒是付超,一个刚刚转来的学生,基础太差,對语文学科和语文老师都本能的存在一种敌意。从他进我们班,我就一直关注他,但是这个小小的男孩,个性比较要强,眼睛里满是对老师的防备之意。不敢冒然的接近,怕我善意的接近惊吓了他。至到今天我才慢慢的走进他。
做练习时,我悄悄的走过他的身边,发现了问题和错误,便轻声的指点一下,话语不多,但是他很快地领会了。这是个聪明的学生,并不是天资愚笨,而是多日来成绩的落后,造成了他对语文的胆怯,对自己不信任,以及对老师的惧怕。
一节课的不停关注,加上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付超的积极性在慢慢的提高,看得出,他在努力的做每一道题——真好,学生的自信之门被打开了,愿意主动做题了,这就是进步。下课了,看到他还有一题不会做,我做到他旁边的座位上,一点一点的讲起来,他很快地领悟了,愉快地做了出来。
课间,走在操场上,我遇到了这个喜欢独处的小男孩。远远地,他竟冲我笑了笑,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他看老师的眼神一向是提防的,没想到能冲着我灿烂的笑。从那阳光般的笑容里,我知道,我走进这个孩子的心灵。
由这几个学生,我想到了教室里的弱势群体。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每个教室内,总存在着这样的一批弱势群体。比起同伴,他们的学习落后了许多。课堂上优等生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心情愉快,学习效率高。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是老师的宠儿,是探究的主群体,后进生在课堂上占有的时空相对较少。作业是后进生难以逾越的又一条坎。正因为自己的“先天不足”,他们的作业比别人慢,正确率比别人低,不会做的题目自然比别人多。老师对他们投入了时间、精力,但产生的后果却是非常低下的,这种付出与收获严重失调有时会使老师的心理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挫败感,难免要责怪他们。
就是这些后进生,有时被安置在教室的角落,有的做在讲桌的旁边,或被冷落或被“重视”,不管位置如何,在学生的心目中,他们是处在了同伴的低层。这些孩子,成了角落里微笑的不起眼的一抹。他们成了教室里的灰色。小小年纪就成天暗淡着、沉默着,一任自己幼小的心沉落着,再沉落着,直到自己都看不到一丝亮光。
我想到了自家阳台上的花草。忙碌的时候,我会忘了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忽略他们;等自己心情好些的时候,才能走向阳台,用心浇一点水,施一点肥,细心地看他们成长的样子。这些学生,这些教室里的弱势群体,是不是也像被冷落的花草?有阳光晒到他们身上,他们就成长;没有阳光晒到,他们就灰暗着,慢慢地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成活着。
对孩子来说,教师是撒播阳光的人。从老师那里,他们希望得到温暖的照射,希望得到爱的沐浴。无论优秀与否,每个孩子都快乐的成长。让我们用宽容的胸怀,博大的爱心,巨大的耐心,持久的恒心,为所有的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让阳光撒满每个角落!
孩子们的思想是单纯的,要让他们满足,让他们把你当作朋友,有时一次温馨的鼓励,一句关爱的话语,你就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