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人尘抱大家风 骨骼清韵扫衰容

来源 :大观·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治学之余,常感喟我中州古风寝灭,贤哲湮没无闻。故近十年来,余彰隐发潜,追思先贤,极力搜访民国后我中州之杰士。笔端人物涉及书画、戏曲、民俗等。丁亥年学者马紫晨先生鼎力相助,征得河南省文史馆馆长同意,曾让余为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作传略。故余追思前辈,有刘家骥、赵铮、耿谆等先生文,谬述管见。后余苦于馆员芜杂,又加上为一些艺术类论文所牵挽,而放弃此计划。遂放笔写《张伯驹评传》、《陈素真评传》,以及隐匿乡野中大量戏剧名伶,所获日渐散佚之口头记录和资料积盈笥,惜未遑整理。
  桑凡先生早在余书写计划之列。余写张伯驹和陈素真先生时,亦知桑凡先师靳仲云乃张、陈二位先生好友。桑凡先师邹廷銮亦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先生交好。可叹,余雅慕桑先生之名,却未之识。
  戊子年岁末,桑先生曾为拙著《无束斋主人张鹏论书画》题写书名。己丑年元宵节余致电桑先生一表谢忱。桑先生语余:“现在很少有人关注张伯驹这批人了。本来想为你用篆书写书名,可你这个‘鹏’字,写篆书须拼凑……”余原本想与先生多聊一会儿,求教张伯驹、陈素真等先生逸史。可惜因鞭炮声嘈杂,与先生的交谈中断了。庚寅年初,余把所作的公开发表的一些张伯驹、陈素真先生的文章托马紫晨先生转交桑先生,并告知先生去府上拜望。迄今因举业所困,家事扰心,虽近在咫尺未曾拜望桑先生。马紫晨先生嘱余为桑先生作一文。余遂作此拙文以慰长想。
  余知桑先生雅有门庭,其为浙江山阴人,家世望族。家藏名家书画、古玩甚丰。桑先生幼年浸淫其间,得以达观众品,意蕴其中。时人撰文曰:“桑先生七岁时从乡前辈陈鄂年习楷书,八岁就无锡邹君辂先生学汉隶及没骨花卉,九岁追寿石工治印。”对桑先生幼年所师之陈鄂年,其生平资料余迄今未见。而邹君辂之人生传略余曾读过多次。邹廷銮(1872—1945),原名邹枚,字君辂,号少和,斋号须迦盦。祖籍江苏无锡,幼年随父定居汴梁。1902年中举人,次年进入北京警界。余写豫剧皇后陈素真先生时,曾写过陈先生与客居开封的宿儒祝鸿元、邹少和、萧劳、张伯驹、靳志等交往。陈素真先生亦曾在其《情系舞台》的回忆录中,单列一个章节记录了她与这些文化宿儒的交往。邹先生一辈子无儿无女,京剧及豫剧许多名伶如姜妙香、沈曼华、时倩云、陈素真曾师从先生学画。寿石工先生之诗书画印甚精,尤以篆刻独迈为时称尚。幼年之桑凡陶泳其中,为其后来在篆刻、书画、学养方面打下了牢固之基。yishujia.findart.com.cn
  桑先生为余所题《无束斋主人张鹏论书画》书名乃为楷体。兹幸亲读桑公书法,窃爱之。对于桑先生之楷书,余曾欣赏过多幅,其中如《密县戏曲志》之书名、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编的《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事略》一书的书名,俱出于桑先生之手。戏剧史论家马紫晨先生所藏桑凡所赠邹少和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豫剧考略》一书,有桑凡先生题签 “紫晨先生留念,先师君辂先生遗作,桑凡”的楷书墨迹。此外在河南省文史馆为桑凡出版的《桑凡书画印选》一书中,桑凡所书的《陆龟蒙< 桃花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泥金)、《朱用纯治家格言》皆是楷书。桑先生之楷书胎息晋唐,尤受褚遂良大字阴符经铁画银钩遒劲温婉。及褚遂良千字文(传为褚所作)影响。今日看桑先生之楷书书体与褚遂良千字文相较,则有比同之处。此外其亦受薛稷、薛曜瘦劲奇伟书法的影响。桑先生瘦劲犀利纤瘦之笔画法宋徽宗之瘦金体挺健线条之善处,略其不善之处。桑先生的楷书以其独特之面目与前人之楷书分路抗旌,不随人踵也。故桑先生之小楷以境界为上,并自成高格,给观者以“云水光中洗眼来”之享受。其楷书看似丰丽妩媚,实者一钩一捺有千钧之力,堪称楷书之逸品也。
  癸未年十月,余在冯其庸先生芳草园拜访冯先生时,冯先生谈起河南书法,说开封桑凡篆书写得好。桑先生以自己的小篆为书坛称著,令当今执笔者翕然宗之。余曾在一画廊见到桑先生丈二对联,也曾在《赵铮河南坠子艺术》一书所纳的贺词中读到桑先生所书“似兰斯馨”四个大字的篆书和“奉题赵铮演唱艺术,己卯暮春之初,桑凡”的行书落款,以及《桑凡书画印选》所刊白居易《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四条屏、“余霞散成绮”条幅及“身比浮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长联等篆书作品。桑先生篆书线条圆润厚重,结体匀称,有自己独立的风格。作为小篆,自秦朝后就已经完成其文字的功能和使命。秦朝以降,汉代、六朝所留下的篆书甚少,而唐朝以李阳冰、瞿令问、尹元凯等篆书书家为善手,尤以李阳冰为最。李阳冰也自称“善小篆,直斯翁后一人,曹喜、蔡邕不足道也!”自李阳冰后,宋、元、明代有善篆书者,如螺扁之徐铉、徐楷及赵孟頫、李梦阳等,但成就突出者寥寥。直至清朝善篆书者才蔚为大观,初期的王澍、陈潮,出现了“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钱坫。清中期出现了独步千古的邓派篆书以及吴让之后继者,打破了清以前玉箸一类的篆书书风,形成了小篆新的流派。杨沂孙、徐三庚又有新的面目。清晚期及民国涌现出陈介祺、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章太炎、萧退庵等篆书家灿烂多彩的局面。迨至今日之书坛,桑凡之小篆堪执篆书之牛耳矣!桑凡先生之篆书用笔遒婉而有筋骨,其线条流畅,墨色浓润而厚重。桑先生之篆书受其先师寿石工先生开蒙,又受清末书法家王孝禹之篆书滋养。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清之邓石如之篆书一脉相承,都以长长的外形而豁人耳目。杨沂孙、吴大澂化长为方。吴昌硕则综前人之长,自出新杼,以长为形然成左低右高之势。桑先生以泰山刻石为根,师法吴让之、赵之谦、邓石如等诸家而又折中取舍。其篆书圆转畅达,柔中有骨,结构紧凑,遒丽庄重,血肉丰盈有博大深宏之美,可谓脱去前人篆书之畦畛,堪为篆书之中的神品!
  桑先生兼善多体,对其隶书余观之甚少!仅在其《桑凡书画印选》一书中见到桑先生所书《王阳明登泰山》、《东坡咏芍药》两幅作品。其隶书筑基于汉隶,发端于《韩仁铭》、《史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汉碑,而走入隶法正轨。桑先生所师之隶碑,奇纵恣肆厚重古朴的较少,估计这与桑先生审美有关。桑先生的隶书多与工整精细、飘逸秀丽的碑刻有关,这一点儿可以从其隶书字体中得到验证。他的隶书中规中矩,布局精谨,结体浑圆。其隶书受《汉熹平石经》影响较大,但脱去了《汉熹平石经》方笔为主刻意求工的汉代“台阁体”之弊。桑先生之隶书虽师从前人,却无亦步亦趋之窘态。其隶书迥出尘表,可谓隶书中之佳品。桑先生行書从其楷书中脱胎,显得刚劲挺拔,格调昂扬,沉着浑厚。其行楷棱角突出,刚劲,外拓取势而中敛有法。明朝开封文史学家李濂针对作文曾撰文曰:“夫好赡丽者,远冲雅之风;工峭厉者,寡浑容之度;尚枯寂者,少隽永之裁;媚纤缛者,乘中正之则;务涉猎,惭闳博之规;逞矫壮者,昧婉约之旨。”此语来论书法未尝不可也。再好的书法家,其书法亦有不足的一面。桑凡行楷以精气之所聚也,其品格之高雅为时流所不能望及也!但是其行草书拙以为似略逊于桑先生其他书体。shujia.findart.com.cn   桑先生篆刻立足于“印宗秦汉“这一创作思想,其篆法却取法清人,在自己的篆刻之中融进古印之精髓,其印多以篆书入印。如果要讲河南之印坛,桑先生是不容错过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起着承上启下,包前孕后的作用。桑先生与李白凤、于安澜、庞白虹等老一代大家传承着篆刻,培养了大批学生。如果讲中原的印坛,这些老先生在河南现代篆刻史上起着奠基作用。如今李白凤、于安澜、庞白虹、武慕姚这些先生虽然已经遽归道山,但是他们在河南书法史、篆刻史上的地位是不能撼动的,所以如果跳过或绕开这批人,去空谈什么中原印风,是十分无知的。如今桑先生也已近八旬,但是桑先生所留下的印刻则验证当时河南印坛之发展。如桑先生之《桑凡书画印选》一书的封底上,桑先生所刻的15方印,铁线、白文都是如此的骨骼清韵。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桑凡与武慕姚、李白凤二位先生曾在汴结成“金梁印社”,此三人也被誉为“金梁三子”。
  余写此文前,曾得知桑先生受祖上之荫其又是收藏鑒赏家,其收藏虽为其余事耳,但收藏门类涉及古籍、书画、古玩,并收藏紫砂,有“壶公”之谓。桑先生沉浸古物中,浚其源究其旨归,感悟所得渗入自己的诗书画印之中。桑先生之绘画,多以梅、兰、竹、菊、牡丹、雁来红等花鸟画出现,而且桑先生多以指画来游戏其艺术。而历代所载,以指头作画者,清初高其佩,现代潘天寿等寥寥数人。桑先生之花鸟画虽草草数笔,亦能见其洒脱襟度。
  桑先生之诗词,余未曾读过。余知桑先生染翰操觚之余嗜京戏,能拉一手好的京胡,可惜余没有聆听过。
  桑先生之书法、篆刻、绘画与其他书画家相比较,雅俗之判明焉,其之所以臻此佳境,这与桑先生与文人相交是分不开的。其幼年受教于陈鄂年、邹延銮、寿石工等宿儒。其大学毕业后定居汴梁又受教于诗词书法大家靳志先生。对于靳志先生,余藏有其长篇自传,和其自撰的三篇小传,以及其他一些材料,以备将来写靳志先生之文时所用。桑先生亦曾撰文曰:“我从先生学前后十数年,于词章、书法获益颇多。惟因生性鲁钝,业余从学,不能获教万一。先生晚年定居开封惟吟诗作字,无甚耸人闻听异事,而治学之严谨勤奋,可为楷模。”
  汴梁开封,自古淑气钟会,哲贤辈出,但艺精,而性情孤高名声寂寥者众矣!四年前,余曾公开发表一篇《解读中原书风背后危机》的长篇文章,指出中原书家高质量水平的作品并不是当下,应该往前推三十年,甚至更早。这批书法家大都又居于开封,余当时在文中指出了,清末民初这批遗老和建国后一批名公雅士如祝鸿元、丁康保、关百益、靳志、许均、武慕姚、李白凤、庞白虹、于安澜等。桑凡居于汴,故能与这些宿儒师长剪烛论艺共晨夕。其中与武慕姚、李白凤晨夕过丛尤甚。这种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师友的生活,让其醉心风雅超脱尘网,一生以诗书画印、收藏自娱。又加上桑先生信佛,心存善心,以书法周济恤贫,奖掖后进。其以高隐为乐,性情高朗,达人无物累。余以为正是桑先生的这种心态,融儒道释的正清和于一身,又加其谦逊勤教,所以其作品化境脱尘,在众多书法家中振绮扬芬。桑先生之谦还可从其《桑凡书画印选》一书自我简介中可窥一斑:“桑凡1931年生,祖籍浙江山阴。退休公务员,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曾学书画印刻,唯生性鲁钝顽劣,虽经师长们口传指授,终未能领略艺术的奥秘,胡涂乱抹的所谓作品,皆覆瓿物也。”正因为桑先生澹泊,而艺术自成高境,脱落前人之藩篱,以笃学嗜古养真。故解读桑先生让我不时会想起历史上的李笠翁。桑凡先生亦是一位热爱生活的大智慧者,是一位深居简出,绝意浮名的大隐!
  二〇一二年于无束斋
其他文献
编者按1948年6月22日,开封第一次解放;同年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70年来,古城开封的发展日新月异,而70年前那些尘封往事,并不因时间变化而变迁,也不因岁月而蒙尘。文史学者刘海永致力于开封文史研究,重新打捞梳理了开封解放那段历史,历时两年,写作了《开封解放那些事儿》,此书近期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本书不仅考证严谨,而且配了很多珍贵历史照片,是一本既有政治意义又可读性、资料性、文史性很
期刊
来源:北京商报 随着2017年秋拍落下帷幕,市场的上扬行情令业界振奋。据统计,2017全年海内外艺术品拍卖共有42件拍品突破亿元大关,内地及香港地区共有33件拍品成交过亿元,创近年历史新高。那么,为何这些拍品备受追捧?究竟是谁在为天价拍品买单?  亿元拍品频现拍场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2017年是艺术市场转折性的一年,以往的调整态势趋于缓和,市场反弹迹象愈发明朗。从内地秋拍来看,北京匡时拍卖总成交
期刊
对于拍卖师而言,最高荣誉就是在全场拍卖结束时被授予“白手套”,这意味着拍卖专场达到100%的成交率,也代表着全场买家对于该拍卖专场的最高程度认可。“白手套”并非偶然现象,它体现了拍卖公司对于专场设置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更是基于专家团队对于拍品的系统化梳理及具有市场前瞻性的选择和判断。在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时代,“白手套”专场的出现,更像是寒冬里一抹温暖的光——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共诞生81场
期刊
铜镜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征  一、早期的古铜镜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铜镜尚不十分清楚。从世界范围来看,铜镜大体可以分东、西两大系统: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圆板具钮镜系统,即在镜背有系钮的铜镜;另一个是在西亚和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古国广为流传的圆板具柄镜系统,即有柄镜。  中国铜镜的最初铸造起源于何时?如同青铜器的最初铸造者被认定为黄帝一样,古人把铜镜的发明也归功于黄帝。当然,这只是传说,但至少可以
期刊
来源:《收藏快报》 随着2018年的到来,艺术品市场必将开启新的征程,虽然一年一度的春季大拍还未到,不过此前举行的一些中小型拍卖活动也着实精彩纷呈,其中传递出的一些讯息,值得收藏界关注和探讨。  如近期中国嘉德举行的新年首拍——“嘉德四季第50期·迎春拍卖会”上,共推出6个专场近3500件拍品,总成交达到8548万元。其中,中国古代书画部分的两个专场推出800余件拍品,现场买家有备而来,竞拍积极,
期刊
来源 新浪收藏 在整个20世纪中,鲁迅无疑是影响巨大的人物之一,记得吴冠中曾经说过,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而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因崇拜鲁迅和清代大画家石涛,于是将自己冯亚衍的姓名改名“石鲁”,可见鲁迅影响之大。而鲁迅的书法艺术成就之高也令藏家刮目。  作家书法 首推鲁迅  鲁迅(1881—1936年)是民国时期杰出的作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也是作家中书法成就颇高的代表人物。字
期刊
谈到波普艺术就不得不提及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前不久,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作品《Cosmology》(1978)标价2000万美元(约1.3亿人民币),不仅让人为之震惊,但事实上,这已经不足为奇了,这位波普艺术大师的传奇远不止此。  声名鹊起,却备受争议  1923年,利希滕斯坦出生在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被称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少年时期,他就在家学习绘
期刊
来源:(中国收藏网) 从2017年春拍及已结束的部分秋拍数据统计看,瓷器杂项板块位列前三甲之一,除去瓷器板块外,最大的“推手”当属佛教艺术品。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春佛教艺术品共计成交2.38亿元;到2016年春拍时,佛教艺术品的成交额已经达10.1亿元,成为杂项板块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内外各大拍卖场拍出的佛教艺术品,成交屡创新高;现在,各大拍卖会往往都会配置一定的佛教艺术品作为精品拍品,佛教
期刊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代大家谢无量先生革命思想、学问修养及“孩儿体”书法的介绍,使人们对“学者型书家”谢无量先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而对他独创一格的“孩儿体”书法则进行了深刻分析,最后认定为碑帖融合下具有 “二王”灵魂的“新帖派”。另外,还通过对谢无量及当代书坛实际状况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作方面的四点“警示”,并进一步强调、肯定了“书家学者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绩学大儒
期刊
收藏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话动,毋庸讳言,它又属艺术品上的一种投资行为。  翻翻各家拍卖图录可发现,许多拍品让人眼熟。这些古瓷,不是异地间的拍来拍去,便是数年或数十年投资的索回。由此说明“古董不传三代”,不仅仅因为世事难料、人生苦短,也不仅仅因为个人的志向会有新的定位,还因为收藏者对生活的追求或者继承人对古瓷认知的程度都可能出现不可预见的逆转。  所以,即便一些珍品今天被收藏者秘藏,很难确保若干年以后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