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手迹为何屡拍天价

来源 :大观·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86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源 新浪收藏 在整个20世纪中,鲁迅无疑是影响巨大的人物之一,记得吴冠中曾经说过,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而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因崇拜鲁迅和清代大画家石涛,于是将自己冯亚衍的姓名改名“石鲁”,可见鲁迅影响之大。而鲁迅的书法艺术成就之高也令藏家刮目。
  作家书法 首推鲁迅
  鲁迅(1881—1936年)是民国时期杰出的作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也是作家中书法成就颇高的代表人物。字豫才、豫亭,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起初想实业救国,但不济。1904年初,他入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内心。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20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笔者看来,尽管鲁迅没有刻意去研究书法或成为书法家,但其书法成就很高。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还跟章太炎学习,抄录《说文解字》等书籍。鲁迅回国后在教育部任职期间,他经常读碑,接触历代各种书体,并从中体会、认识书法的真谛,形成了一种高超的赏鉴艺术的独特眼光。更难能可贵的是:鲁迅一生的600多万字著作,均用毛笔写成,无论书稿、书信,还是日记,从无懈怠之笔。如他的日记,居然找不到一处涂改,即使在他患病时,仍一丝不苟,字字精神。这样的书法训练,大多专业书法家也难望其项背。从存世鲁迅书作看,他的书法大都是手稿信札形式,很少有对联、条幅形制。其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成就最高,作品结构圆转,筋骨丰满,古雅厚重,文气十足。郭沫若1960年为《鲁迅诗稿》作序时对鲁迅书法有过这样的评价:“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逐唐宋,直攀魏晋。”评价甚高。
  鲁迅书作 迭创天价
  目前,鲁迅的墨迹多数被国内博物馆和纪念馆收藏,能在民间流传的凤毛麟角,故各地拍卖市场上很少见到鲁迅的手迹。记得上世纪90年代在一次拍卖会上,鲁迅的一页手稿曾被卖到4万元人民币,当时这一价格已经很高了。2013年5月有人觅到了一页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尺幅22.5×29.8厘米,不到一平方尺,此《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共辑录先秦至隋代古小说36种,且加以校勘,为研究唐代以前小说的重要参考书。有趣的是,此《古小说钩沉》手稿为周作人收藏,1961年以此页赠鲍耀明,并题记“时在民国初元,距今已五十年矣”。由于此手稿为周氏兄弟合璧之作,故嘉德给出60—65万元的估价,不过上拍后,众多买家竞争激烈,最后出人意料地以690万元高价成交,高出估价高端10倍,轰动拍坛。同年11月,嘉德又推出了一页《鲁迅致陶亢德信札》,尺幅更小,为16.5×22.8厘米,不到半平方尺。该信为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的一封信,鲁迅在信中讨论了关于学习日语的一些建议和看法。鲁迅曾留学日本,精通日语、德语,粗通俄语、英语,这篇关于学习日语的短文对后学者具有很強的指导性,甚而可看作是一篇关于语言学习的经典文献。由于之前《古小说钩沉》手稿拍出690万元的天价,嘉德这次给出了180—220万元的估价,比上次估价高出许多,最后该信札以655.5万元成交,高出估价近3倍。2015年北京匡时国际又觅到一件鲁迅《行书偈语》立轴, 尺幅24×20厘米,也是一平尺不到。尽管艺术市场近年来调整态势明显,但该作上拍后,成交价仍高达304万元,由此可见鲁迅的墨迹价值不菲,已非一般藏家能问津。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只要市场上有可靠的鲁迅墨迹露面,肯定会被众多藏家甚至机构、博物馆争抢,价格也会出人意料地高,毕竟鲁迅是一个时代的文艺旗手和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藏家若是能拥有鲁迅的墨迹无疑是一种荣耀。
其他文献
引 子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四,也就是太上皇乾隆龙御宾天的第二天,新皇嘉庆终于发动了酝酿已久的夺权计划,褫夺了先皇宠臣和珅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十一日,收监和珅,十五日公布其二十大罪,十八日即赐令自尽。这也许是嘉庆在其政治生涯中最雷厉风行的一次决断,而和珅的覆灭就像他的发迹那样富于戏剧性。不过,整个事件最富戏剧性的还是二十大罪的第一条: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为皇太子,尚
期刊
桑凡,号庸堂、壶公。1931年5月生,浙江绍兴人。2016年2月3日逝世,享年85岁。  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桑凡先生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篆刻展览,“国际书法展览”,“国际临书大展”,“中日书法交流展”等,并曾获1979年“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
期刊
上海施蛰存先生曾作过一首七言歌行《夷门三子墨妙歌》,其中有句云:“春衫白袷子桑子,好学深思未渠已。红尘白日谋稻粱,黄卷青灯涉文史。十年染翰柿填门,臣斯妙迹参差是。”这首诗作于1972年,所称“子桑子”者,乃著名书法篆刻家桑凡先生。那时桑凡先生40岁出头,与寓居开封的李白凤、武慕姚同尚篆隶,书名满天下。如今,桑先生已届80岁,当年之春衫白袷已是雪发霜鬓,真是丹青不识老将至。诗中“十年染翰柿填门”句,
期刊
钧窑是我国宋元时期五大名窑之一,其中心烧造区在今河南禹州市。禹州金代称钧州,窑以地名,所以称钧窑。  钧窑烧造时间长,产量巨大,富于创造性,其产品深受人民喜爱,最终得以跻身五大名窑之列。创造性之一,是钧窑烧出了以天蓝色为主色调的乳光釉。这种釉肥厚、温润,其光泽如牛乳般,幽倩可爱。乳光效果的产生是通过多次上釉的厚釉法,以及釉中磷酸发生液相分离所产生的球状小颗粒和气泡对光产生散射作用所形成的,乳光釉给
期刊
桑凡作品
期刊
编者按1948年6月22日,开封第一次解放;同年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70年来,古城开封的发展日新月异,而70年前那些尘封往事,并不因时间变化而变迁,也不因岁月而蒙尘。文史学者刘海永致力于开封文史研究,重新打捞梳理了开封解放那段历史,历时两年,写作了《开封解放那些事儿》,此书近期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本书不仅考证严谨,而且配了很多珍贵历史照片,是一本既有政治意义又可读性、资料性、文史性很
期刊
来源:北京商报 随着2017年秋拍落下帷幕,市场的上扬行情令业界振奋。据统计,2017全年海内外艺术品拍卖共有42件拍品突破亿元大关,内地及香港地区共有33件拍品成交过亿元,创近年历史新高。那么,为何这些拍品备受追捧?究竟是谁在为天价拍品买单?  亿元拍品频现拍场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2017年是艺术市场转折性的一年,以往的调整态势趋于缓和,市场反弹迹象愈发明朗。从内地秋拍来看,北京匡时拍卖总成交
期刊
对于拍卖师而言,最高荣誉就是在全场拍卖结束时被授予“白手套”,这意味着拍卖专场达到100%的成交率,也代表着全场买家对于该拍卖专场的最高程度认可。“白手套”并非偶然现象,它体现了拍卖公司对于专场设置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更是基于专家团队对于拍品的系统化梳理及具有市场前瞻性的选择和判断。在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时代,“白手套”专场的出现,更像是寒冬里一抹温暖的光——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共诞生81场
期刊
铜镜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征  一、早期的古铜镜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铜镜尚不十分清楚。从世界范围来看,铜镜大体可以分东、西两大系统: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圆板具钮镜系统,即在镜背有系钮的铜镜;另一个是在西亚和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古国广为流传的圆板具柄镜系统,即有柄镜。  中国铜镜的最初铸造起源于何时?如同青铜器的最初铸造者被认定为黄帝一样,古人把铜镜的发明也归功于黄帝。当然,这只是传说,但至少可以
期刊
来源:《收藏快报》 随着2018年的到来,艺术品市场必将开启新的征程,虽然一年一度的春季大拍还未到,不过此前举行的一些中小型拍卖活动也着实精彩纷呈,其中传递出的一些讯息,值得收藏界关注和探讨。  如近期中国嘉德举行的新年首拍——“嘉德四季第50期·迎春拍卖会”上,共推出6个专场近3500件拍品,总成交达到8548万元。其中,中国古代书画部分的两个专场推出800余件拍品,现场买家有备而来,竞拍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