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雅器——铜镜

来源 :大观·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ming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镜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征
  一、早期的古铜镜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铜镜尚不十分清楚。从世界范围来看,铜镜大体可以分东、西两大系统: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圆板具钮镜系统,即在镜背有系钮的铜镜;另一个是在西亚和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古国广为流传的圆板具柄镜系统,即有柄镜。
  中国铜镜的最初铸造起源于何时?如同青铜器的最初铸造者被认定为黄帝一样,古人把铜镜的发明也归功于黄帝。当然,这只是传说,但至少可以从传说中得知铜镜产生以及使用历史的古老。
  以前,西方学者与国内研究者都认为中国的铜镜起于汉代,一些学者还认为希腊铜镜是中国铜镜的来源。随着中国铜镜的陆续出土,才动摇了人们的这种观点。首先,一位日本学者经过考证后认为,一些被认定为汉唐作品的铜镜应为汉代以前制作。随后,在中外收藏家及学者们的共同关心下,当时被统称为“秦镜”,未能确定时代的一大批铜镜有了“淮式镜”、“秦镜”、“先汉式镜”、“战国式镜”等命名。1934年在河南殷墟中发现了铜镜,1976年在妇好墓也出土了四面铜镜,这证明在商代中国就有了铜镜。而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了铜镜,简直成了爆炸性的新闻。紧接着1976年,在青海贵南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又出土了铜镜,它将我国铜镜铸造的历史一下子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与传说中的黄帝已经很接近了。
  齐家文化的铜镜,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出土的那面直径约6厘米,镜背素面无纹饰,钮细小;在青海省贵南县朵马台出土的那面直径9厘米,镜背铸出七角星形,外围饰栉齿状斜线纹,钮小而呈圆形、
  目前,商代铜镜共发现五面。五面铜镜均圆形,正面近平,镜四面身较薄,背面正中有一拱形钮,形制比较原始、妇好墓出土的可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一件,直径12.5厘米,厚0.4厘米,钮高1厘米,背面周缘饰凸弦纹两周,其内是一周排列整齐的小钉纹,中心部位饰叶脉面微凸,背饰弦纹六周,其间填充细密的短直径线、小型一件,直径7.1厘米,厚0.2厘米,钮高0.4厘米,背饰弦纹五周,间填斜行短线、
  西周铜镜已发现的数量不到20面,出土地在北方的陕西、河南、北京、内蒙等地、均呈圆形,形体较小,直径多在6~8厘米、镜面有的为平面,有的作弧凸面,背无钮座,这均与商代铜镜相近、但是,钮的形式多样化,除了弓形外,还有橄榄形、长方形、半环形等、这时的铜镜以素镜为主,特别是早期铜镜,尚未发现有纹饰、如1975年陕西凤翔彪角公社新庄河大队出土一面铜镜,直径7.2厘米,胎厚0.2厘米,钮长0.8厘米,镜面微凸,镜身轻薄,制作较粗糙。西周中期铜镜上常见花纹,仍是传统的几何图案,如弦纹、重环纹等。1972年,陕西扶风刘家铜器窖藏中出土一面铜镜,圆形,直径8厘米,背面近缘处饰一周重环纹,弓形钮。根据同时出土的器物推定时间为西周中晚期。至西周晚期,才有了虎、鹿、鸟等图形,突破了传统的风格。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一面铜镜,直径6.7厘米,厚0.35厘米,钮高0.25厘米,背有两个平行的弓形钮,刻有两虎、一鹿、一鸟,应属西周晚期。
  商周时期铜镜合金以红铜为主,锡、铅成分极少。红铜通常容易生锈,因此该时期的铜镜锈蚀较严重这是这一时期铜镜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手工业飞速发展,制镜技术高超,铜镜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质地薄而轻巧,造型也很精致。它从内容到形式莫定了中国铜镜辉煌发展的基础和中国铜镜所具备的基本特征。这个时期的铜镜多圆形,镜钮细小,大都无铭文,并且出现了地纹与主纹等多重叠式的工艺装饰和镂空、镶嵌宝石等精致工艺。按照主题纹饰图案划分,大致可分十三类:素镜类、纯地纹类、花叶镜类、山字镜类、菱纹镜类、禽兽纹镜类、蟠螭纹镜类、羽鳞纹镜类、连弧纹镜类、彩绘镜类、透雕镜类、金银错纹镜类、多钮镜类。在既薄又轻的镜体上表现如此精细的纹饰,也说明当时青铜冶炼技术的高超。从金属含量上看,这个时期的铜镜含铜量高,含锡量低,含铅量不固定,且此胎质显红,较软,这可以作为鉴定春秋战国銅镜的一个重要依据。
  山字镜、菱纹镜、禽兽纹镜、连弧纹镜、花叶纹镜是这一时期常见的铜镜品类。
  山字镜分布地区广泛,以湖南出土最多,均为圆形,桥钮,圆钮座。圆形作二叠式或三叠式,主纹由三至六个抖形的山字纹样组成。其中四个山字纹的四山镜占绝大多数。多数山字的底边与方形钮座的四边作平行线排列。少数山字的底边与方形钮座的四角处作错角状排列。地纹均饰羽状纹,中间层作网形连叶状、网形花叶状或作经带状纹。
  菱纹镜又称方连纹镜,是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类型之一。菱纹镜出现于战国中期,常见于湖南、安徽、湖北等楚文化地域,四川、陕西偶有发现。主纹为凹面宽条带组成的菱形纹,羽状纹为地。此类镜绝大多数是圆形,极少数为方形,根据纹饰的变化又可分为折叠式菱纹镜与连贯式菱纹镜两种。
  禽兽纹镜出现在西周晚期。禽兽纹是战国、秦、汉时期铜镜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战国时期禽兽纹镜为圆形,三弦钮或半环钮,双重圆钮座,多为两层花纹,地纹为细云雷纹,其上为主体纹饰。主体纹饰多为凤和兽相间排列,有的钮座向外伸出四个扁叶,叶间有二璃形怪兽及二凤相间配列,边缘为十二内向连弧纹,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连弧纹镜。有的镜背中部有十字形的四个叶片,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区为四兽,外区为二兽二凤。
  蟠螭纹镜因镜背装饰蟠螭纹而得名,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蟠螭是种盘曲的龙蛇纹,是春秋战国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蟠螭纹镜类均为圆形。春秋战国时多为三弦纹桥钮,圆钮座,两层纹饰,地纹为云纹或云雷纹,主纹多是蟠螭纹,少数为凤鸟纹。主纹的排列方式有缠绕式、分离式两种。
  连弧纹镜流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纹饰特征是在圆镜背以弧线或凹面宽弧带连成圈作为主纹,地纹有素面和云雷纹两种,战国连弧纹镜的镜钮多为三弦钮。可分为三种类型:一为素地凸线连弧纹镜,二为云雷纹地凹面连弧纹镜,三为三重叠式连弧禽兽纹镜,这种镜式下限年代可到汉。   花叶纹镜流传于春秋战国以后的各个时代。汉代以前多以单枝或缠枝形式出现,布局较疏朗。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花叶纹镜为圆形。圆形多为二叠式结构,主纹饰四叶、八叶或花叶形图案,地纹饰羽状或云锦纹。
  笔者藏有一面战国时期的羽纹镜,圆形,直径8.5厘米。为三弦钮,圆钮座,外围凹面一圈环形带,卷曲的羽纹密集整齐,排列有序,别具一格。此镜平薄,小巧玲珑,是笔者20世纪90年代初在天津沈阳道古物市场购得。卖家是个小伙子,人称小龚,主营带钩、车马器青铜小件。他与姓刘的年轻人合租一个摊位,当时铜器作假尚未掀起大浪,我从他手里买到不少铜镜珍品。如今古物市场上常有山字镜、花叶纹镜等露面,看似与战国镜无异,实则多为赝品,买家定要提高警惕。
  三、两汉时期的铜镜
  秦汉以来,经济文化兴旺发达,铜镜也在全国范围广为使用。汉代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时期,这个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繁荣和金属铸造工艺的进步,铜镜成为青铜铸造品中最多的产品,不仅数量可观,而且镜型新颖,纹饰多素朴的几何形图案,铭文占据了镜背的主要位置,汉代最流行的铜镜大致有十五类:蟠螭纹镜类、蟠虺纹镜类、草叶纹镜类、星云镜类、连弧纹铭文镜类、重圈铭文镜类、四乳禽兽纹镜类、规矩纹镜类、多乳禽兽纹镜类、连弧纹镜类、变形四叶纹镜类、神兽镜类、画像镜类、夔凤纹镜类、龙虎纹镜类等。每一类又分若干種,比较典型的如四乳禽兽纹镜已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图形及禽鸟等各种纹饰,规矩纹镜类已有了复杂而对称的几何图形。
  有的汉镜纹饰已逐步由静化向动化转化,出现了仙人的图形特别是东汉后期以后,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采用了浮雕手法,主题纹饰隆起突出,高低起伏,形象生动自然。如画像镜类,就有西王母、东王父、玉童、仙女及仙人王子乔、赤松子等神话传说故事,表现了盛行于汉代的升仙思想。有的汉镜还有象征天国风光的昆仑山和云气等富于虚幻色彩的图形。
  汉镜的铭文有长有短,多则几十字,少则仅四字,如蟠螭纹镜类有“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等铭文;蟠虺纹镜类常有“常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一类的铭文;草叶纹镜类和连弧铭文镜类则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之类的铭文。常见的铭文还有“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等。“尚方”是指官方作坊制作的铜镜。“玉泉”有两种解释:一指药物,一指津液。《本草经》说:“玉泉一名玉澧……久服能忍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饥食枣”的典故见于《史记·封禅书》:“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说明“玉泉”与“枣”都是仙人常用的食物。
  汉代“规矩纹”铜镜工艺精湛,纹饰优美,图文并茂,寓意深邃,备受国内外藏界的青睐,但镜上神秘的“TLV”符号的寓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学者提出是汉代日晷上的“TLV”纹被搬到铜镜上,镜的圆缘象征天,方格象征地,四神代表天际星宿;有的学者则认为是神话中的伏羲女娲用作规画天地、炼石补天的工具。近十年来,文博专家及收藏家从中国文化渊源入手,借鉴考古发掘出土的博局画像石、六博棋俑、大泉五十博局纹花钱、铜镜“博局”铭文及有关秦汉时期博戏的古籍史料,将汉代盛行的规矩镜正名为“博局镜”。最近又有学者提出博局镜上的TLV纹具数术意义,体现了古代的宇宙观念。
  铜镜饰规矩纹,始于西汉中期的蟠螭规矩纹镜,相继有西汉中晚期的草叶规矩纹镜,而新莽前后的四灵规矩镜内容更加丰富。东汉中期,规矩镜逐渐简化,博局盘式失去了原有的模式三国时期的规矩镜延续了汉镜风格,工艺粗放,少有新意隋及唐初的四灵纹镜与汉规矩四灵镜相比,只有四隅处保留V纹。至明清的仿汉规矩四灵镜再现,但只是仿古而已。
  汉代规矩镜纹饰不断演变,孔祥星、刘一曼著《中国古代铜镜》将汉代规矩镜分为蟠螭纹规矩镜、草叶纹规矩镜、四神规矩镜、几何纹规矩镜及简化规矩镜五种。
  汉代禽兽纹镜类的主要特征是钮座外有四个圆形乳钉,四乳间环绕着璃(虺)、禽、鸟、兽、四神等。其中一部分为素宽平缘;另一部分为三角据齿纹缘,或为二重以上三角据齿纹、波纹圈及窄缘,所以又称三角纹缘镜根据四乳环绕的不同纹饰,有四乳四璃镜、四乳禽兽纹镜、四乳四神镜等类型。四乳四螭镜流行时间为武帝时期至东汉,以素宽平缘的圆钮座式最为常见,也有四叶纹钮座、连珠纹钮座,座外为四虺形纹,虺的腹背两侧缀有禽鸟、四神头部、兔等图案。四乳禽兽纹镜流行于西汉晚期以后,四乳间有的配置禽鸟,有的为走兽,有的禽鸟、走兽兼有,多为素宽缘,也有三角据齿纹缘。四乳四神镜是四乳间分别排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素宽缘或三角锯齿纹缘,普遍流行半圆钮。
  汉代连弧纹镜极为流行。这一时期连弧纹镜的主纹饰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特征是半圆钮,圆钮座或连珠纹钮座,钮座以外内区为连弧纹一周,外区为铭文带,共同构成主题纹饰。铭文一般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兮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等铭文间夹以“”或“”形符号,素宽平缘。第二种类型是圆钮座或四叶纹钮座,钮座叶间往往铸以“长宜子孙”铭文。连弧纹是整个镜背的主题纹饰,铭文处于装饰从属地位。
  东汉时期的铜镜以兽首镜、夔龙镜、盘龙镜、双头龙凤纹镜等较为常见,多以图案化的动物为主纹。画像镜除神像和兽形以外,还有车马、歌舞等图像。江苏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收藏的东汉四乳神人凤鸟画像镜,除有高浮雕神人外,还有凤鸟图案。凤鸟低首引颈,作躯体回转状展翅疾飞,喙长而尖细,变形羽状冠,两翼夸张性外展,体硕长而柔韧弯曲,尾羽宽大,足细长。安徽省怀宁县文物管理所所藏铜镜中有一面神人三羊纹镜,圆形,圆钮,圆钮座,六乳间分别饰以三组神人及三组羊纹,神、人对坐,短斜线纹带外为二双圈间以双波纹,直径12.1厘米。此镜也出自东汉时期。
  笔者藏有汉镜二十多面,以西汉时期铜镜为主,包括星云纹镜、草叶纹镜、蟠螭镜、重圈纹镜、透光镜、昭明镜(即连弧纹镜)等,其中尤以西汉星云纹镜和四乳规矩纹禽兽镜最为精致。   从体积和质量上看,汉镜比战国镜的直径大,重量、厚度也相应增加;合金成分铜、锡、铅三者适宜,合金比例比较稳定。含锡量比战国镜增高,因此汉镜较脆硬。此外,镜钮和钮座也有所变化。战国镜以弦纹钮居多,此时则以圆钮取而代之,并且逐渐变大,至东汉时,镜钮不仅大,而且高,钮座也趋于复杂,除了圆、方钮座外,还有四瓣柿蒂连珠和连弧纹钮座收藏者可根据这些特征对汉镜进行鉴别
  四、三國两晋南北朝铜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经济发展缓慢,铜镜的铸造总体来看是处在一个中衰时期这个时期的铜镜基本沿袭汉镜的式样,种类不多,类型皆集中于圆形镜,独创的镜型、纹饰极少根据传世资料和已经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比较流行的镜类主要有:神兽镜类、变形四叶纹镜类、夔凤纹镜类、瑞兽镜、其中最盛行的是神兽镜纹饰中的神兽比汉镜增多,而且神人的躯身瘦长,神兽形态一般较小,皆为浮雕式,形象逼真。其他类铜镜的纹饰与汉镜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比如由于这个时期佛教开始盛行,铜镜上的佛兽图案纹饰也渐渐流行,佛像头后皆带背光,这是区别于汉镜的一个明显标志、这一时期铜镜边缘的厚度比汉代有所增加,而且呈斜坡形。
  南北朝的铜镜,镜体重量减轻,面积大的少见了,但镜钮仍然很大,且钮项平缓,镜钮扁、平、大,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显著标志。同时,纪年镜有所增加,发现最多的是孙吴纪年镜。其纪年铭文带多在外圈,并且伴有半圆枚、方枚,方枚多带铭文,铭文多则四字,少则一字,字体少,笔道也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时代铜镜的一个明显标志。
  魏晋南北朝的铜镜虽属汉式镜的范畴,但由于南北分裂,社会经济状态不平衡,铜镜的形制和花纹不仅随着年代推移而变化,而且还有明显的地域上的差异。曹魏时期有“位至三公镜”。南方流行过“同向式”、“重列式”和“对置式”神首镜。河南洛阳关林1号墓出土的晋“位至三公”对凤纹镜,直径10.4厘米,镜作圆形,大国钮,变形柿蒂纹钮座,蒂内有铭文“位至三公”四字。其外剔地平雕四对鸾凤组成的蝙蝠四图,环布一周。再外饰内向连弧纹一周,窄平素边。1979年6月,安徽省望口县原团山乡同心村出土的八卦纪年镜,直径23厘米,缘厚0.6厘米。半球形圆钮,圆钮座。边缘呈八瓣荷叶形,钮座外周围饰有八卦纹,向外有三图篆书铭文。第一图铭文为:“建元元年五月五日广陵泰守河南侯造。”第二圈铭文为:“花开鹤舞,月满鸿骞。龙门动色,人玉与言。”第三圈铭文为:“洗持以照.华容散影。时开凤盘,扬光口涯。”建元系南北朝齐高帝萧道成元年(479)年号。该镜出土时虽略有损坏,但拼凑尚完整,纹饰、铭文清晰。浙江省余姚县环城区出土的三国永安七年重列神兽镜,直径13.6厘米,扁圆钮。神兽五段重列。上部中央铭文:“君宜官位。”下部铭文:“君宜官。”周铭:“……三商。周口容象,五帝天皇。白牙单(弹)琴,黄帝除凶。朱乌玄武,白虎青龙。口安七年四月示氏作竞。君宜高官,子孙番昌。大吉羊。”“安”之上一字模糊,似为“永”字。“天皇”即“天皇上帝”。“五帝”为道教掌管五方之神,即东方句芒子、南方祝融子、西方蓐收子、北方禺强子、中央黄裳子。“皇帝除凶”在镜铭中屡见不鲜,盖因传说中的黄帝不仅立有战功,且能为人治病、增寿。
  三国吴的铜镜常以佛像作图纹,但铭文多用纪年,有时还记明工场的所在地和工匠的姓名、如吴大平元年神兽镜,扁而大的圆钮,圆钮座。镜背的主题纹饰为五神四兽,五神中二正面神相对,一神为侧,另二神似在相对欢舞,五神肩上均生双羽翼,四兽屈曲身躯神兽间点缀圆点,象征星宿,中圈有七个半圆枚和七个半方枚,半圆枚上均饰花草纹,方枚上有反书铭字:“三皇日口杨大口”七字,方枚和半圆枚间又配置花草纹、外圈上饰一周辐线纹和反书铭文带、反书铭文即为:“太平元年,五月丙午,时茄(加)日中,龙水合口,帝道始口(夷),吾作明镜,百湅正铜,上应星宿,下辟不祥,服者老寿,长乐未英(央),三公九卿,五马千羊,君作、”太平为三国时期吴会稽王孙亮的年号,大平元年是公元256年、该铜镜边缘较窄,缘上装点水波纹,直径12.2厘米,边厚0.4厘米、此镜质地精良,银白光泽,纹饰填密,反书铭文字体纤细,为三国时期吴国纪年镜中的佳品。
  笔者曾存有一面这个时期的神人骑马画像镜、此镜直径约20厘米,圆形圆钮,花边圆钮座座外一周十二只口衔花枝的小鸟环绕飞行。主题纹分为五组:中间端坐一神,右侧一人舞蹈,左侧一童一侍;一组中间一神,左右侍者三;一组一人端坐抚琴,右侧伴奏者三,中间一童;一组一人骑马,二人赶一牛车;一组一人骑马回首,二人市井小卖。共计19人,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边饰几何形云纹。记得这面镜子是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古玩商从南方带过来的,当时索价数千元,别人嫌贵,少有问津,我以1200元购得,此镜后来又转于他人,现已不知所踪。
  五、隋唐时期的铜镜
  隋唐时期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鼎盛时期,此时的铜镜也是这个鼎盛时期中最杰出的。由于手工业的兴盛发达,隋和唐代的铜镜呈现出镜型繁多、纹饰复杂、缤纷绚烂的特色,无论是造型的别致和图案的美观,还是铸作的精细和工艺的华美,均已超过了前代。这个时期的铜镜以圆形居多,但为了适应主纹变化的需要,打破了传统形式,创造了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镜钮多为圆钮,亦有兽钮、龟钮等。钮座则以连珠纹、柿蒂纹、花瓣纹占多数。隋唐铜镜的纹饰也更加丰富而新颖,它改变了汉代、三国时期的繁乱纷杂的风格,由紧密变得松弛而有序,显得活波自由;由空想神话的故事题材发展为花鸟、植物的写实纹饰,有的仿佛是一幅主次分明的完美图画。这个时期的铜镜形制多变,纹饰复杂,从镜型、工艺和纹饰上综合考虑,大致可分为十一类:四神十二生肖镜类、瑞兽镜类、瑞兽鸾鸟镜类、花鸟镜类、瑞花镜类、神仙人物故事镜类、盘龙镜类、八卦镜类、万字镜类、特种工艺镜类等。
  有的学者将隋唐铜镜按照纹饰、花色和造型划为三个时期,即隋至初唐时期、唐中期和晚唐时期。隋至唐初期以四神十二生肖镜、团花镜、瑞兽镜较流行,以圆形镜最多。主题纹饰以灵异瑞兽为主,再配以吉祥祝福等言语的铭文,纹饰布局构束谨严,但形象生动活泼,丰月臾柔健,圆润的雕刻铸造技法逐渐显现。唐中期大致为武则天至德宗以前,这一时期又以玄宗开元、天宝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流行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雀绕花枝镜等,以圆形、菱花形镜为多,主题纹饰由瑞兽向花鸟过渡。后段流行对鸟镜、瑞花镜、人物镜,以葵花形镜最多,主题纹饰以鸾鸟、花卉、人物为主。晚唐时期则流行八卦镜、万字镜和瑞花镜,以亚字形和圆形镜盛行。主题纹饰多含宗教旨趣。此时期流行的镜形和纹饰,标志着唐代铜镜从造型到主题花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瑞兽镜是隋唐时期流行的主要镜类之一,多为图形,主题纹饰为各种形态的兽,早期的有铭文,后期铭文消失,代之而兴起的是卷草、忍冬、葡萄蔓枝,铜镜形式也开始出现菱花形。唐镜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瑞兽葡萄镜和花鸟镜等。瑞兽葡萄镜,《西清古鉴》中称为海兽葡萄鉴,其内区分四种姿态各异的兽,攀援着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的葡萄蔓枝;外区为葡萄蔓枝,叶阔果硕,海獸和海马与葡萄相间。此种镜在唐代最为盛行由于其纹饰奇特,被许多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迷之镜”。前些年安徽望江县境内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了一面海马瑞兽葡萄镜,该镜直径18厘米,厚1.2厘米。圆形,青铜质地,外缘凸起,镜面微鼓,洁净,黑漆古,光亮耀眼,熠熠如新。镜背中心为兽钮,镜背以凸弦纹分隔内外区,内区以瑞兽、灵禽和缠枝葡萄纹、展翅飞翔的双凤组成图案,高浮雕的瑞兽、灵禽生动传神,画面有起有落,有较强的立体感。葡萄柔长的枝蔓、舒展的花叶、累累的果实,和谐地构成一幅妙趣横生的画面,象征着人间吉祥、如意、富贵、欢乐、美好的盛世和丰收景象整个画面装饰古朴典雅,制作精良,为唐代铜镜之精品,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
  花鸟镜在唐代也很流行。花鸟镜为圆钮,钮外为四雀、四蝶、四花枝,蝶采花粉、外区为六组雀、蝶和花枝纹,每组一雀、四蝶、一花草,四蝶皆向花鸟飞去,正争相采花粉,一雀伸颈展翅,飞向花丛,似捕捉蝴蝶。边缘以忍冬卷草纹点缀。
  唐镜的花卉纹饰大都生动活脱,给人以清新优雅的感觉。1976年在广西恭城县栗木镇出土了一面唐镜,直径12.3厘米,缘厚0.65厘米,圆形,圆钮。内区有六朵团花环绕钮座,花间有小卷叶纹补空,外区刻有铭文带,内外区之间及铭文带外围装饰有短斜线及连珠纹。与此类似的纹饰大量出现在唐代铜镜中,被称为团花镜。这面铜镜是铜镜断代的典型器物之一。还有一种放射式宝相花镜,由团花镜演变而成。不同之处在于小卷叶纹互相连接起来,向外区作放射状分布,团花也不再拘泥于圆圈内,形态更加自由开放,花朵更加抽象。这两种纹饰在隋唐之前并未出现过,从隋代开始至唐代大量使用。
  唐代还有一种以鸳鸯为题材的铜镜,尤能体现那个时代的时尚和追求鸳鸯,作为一种祥瑞福社的禽鸟,一向受到人们的珍爱,历来被比喻为琴瑟谐和、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象征。历史进入女皇武则天的时代,社会风气空前开放,妇女地位日渐提高,一改以往的封闭含蓄,对爱情与婚烟自由的追求和渴望与日俱增。《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载有一个故事。代宗大历(766-799年)中,才女晁采与邻生文茂以诗通情,乘间欢合,晁母得知后叹曰:“才子佳人,自应有此、”遂成全了他们的婚姻、纵观有唐一代,称颂男女相恋及夫妻恩爱的诗歌、故事大量涌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与文化氛围中,以鸳鸯为题材的唐镜与唐诗应运而生,可谓交相辉映,盛极一时,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赞赏。唐镜中有一面相向栖息的鸳鸯镜,此镜直径25.6厘米,重2212克,见于《唐代铜镜与唐诗》镜面上雌雄两鸳鸯遥遥相对,卿卿我我,凸显了互吐情愫、难分难舍的爱怜情景。如配上张说的“别起芙容织成帐,金缕鸳鸯两相向”、刘希夷的“花际裴回双峡蝶,池边顾步两鸳鸯”、王绩的“去来双鸿鹤,栖息两鸳鸯”等诗句,则犹如人间一对相恋的情侣。
  唐代诗歌闻名天下,唐镜中题诗兼画、图文并茂的装饰也不少诗句风雅成趣,书法圆浑秀丽,图案富丽堂皇,真实地反映了唐帝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特征、此外,一部分装饰图案中还出现了人物故事,如伯牙弹琴、孔子问荣启奇等、还出现了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等多种装饰图形、“孔子问荣启奇”镜即三乐镜,此镜为葵花形,圆钮。钮侧一人头戴冠,左手前指,右手持杖、另一侧一人戴冠著裘,左手持琴。钮上竖格中铭“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九字。钮下一树,素缘。狩猎镜有菱花形、圆形、葵花形等形制,圆钮。主题纹饰为猎手骑马射猎。空间点缀花枝蜂蝶,外缘为翔雀、流云。真子飞霜镜有菱花形、葵花形两种,构图形式不同。有的镜钮一侧竹林旁一人端坐,置琴于膝,前有几案,上有什物。另一侧树下凤鸟起舞,钮下方有荷池,池中伸出一枝硕大的荷叶,叶中突出一龟,龟身与莲叶形成钮与钮座。上方有山、云、半弦月,表示远处瑞云之中群山重叠。云下田字格中铭“真子飞霜”四字。有的上方无铭文,作祥云托月,飞鹤翱翔。“嫦娥奔月”镜即月宫镜,此镜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等形状,主题为月宫景象,中有桂树一株,两侧分别为嫦娥振袖起舞、玉兔捣药及蟾蜍跳跃图案。有的划为内外两区,内区为主体纹饰,外区配置四神。飞仙镜有菱花镜、葵花镜、方形镜三种,常见主题纹饰有飞天驾祥云、骑仙鹤或乘天马在海空中遨游。
  唐镜中的打马球图铜镜尤其令人称道。铜镜中的打马球图为四人骑奔马抢击二球,表现出甲、乙两组球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甲组球赛的实况是一马四蹄腾空,呈狂奔之势,球员高举球杖伺机击球。乙组球赛的实况是一球员弯身持球杖伺机击球,马的后蹄着地,前蹄腾空而起。另一球员侧身向后挥臂,以球杖匀住地上的球,球已落入球杖曲颈内,马似被紧勒缰绳,昂首嘶鸣。打马球铜镜中的四位打马球球员均头梳圆鬟椎髻,这种发型为唐代仕女风尚的发型,故她们均是女子球手。她们的打马球姿态优美动人,柔中见刚,令人赞叹不绝,堪称打马球高手。
  唐镜中最能体现新工艺、新水平的应属特种工艺镜类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和贴金银镜。金银平脱流行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镜形有葵花形和圆形。圆钮,花叶形钮座或在钮外围以花叶形外圈,有的作盛开的莲瓣形,有的花苞、花叶相连环绕。主题纹饰有天马鸾凤纹、羽人双凤纹、鸾鸟街A纹等。此类镜直径较大,多在20厘米以上。平脱出的纹饰金光闪闪,鲜艳夺目。螺钿镜是将中国传统的镶嵌工艺用于制镜,镜背用漆贴螺蚌贝壳饰片而构成人物、花鸟等纹饰,光彩晶莹,富丽堂皇。此镜流行于唐玄宗及其稍后的一段时间内。贴金贴银镜系在镜背贴以金板或银板,其上刻各种纹饰,或在青铜镜背的凸起纹饰上贴以金银片。这类镜子均为唐镜中的精品,体现了唐镜华美新丽的独特风格。   笔者收藏唐镜十余面,其中两面为海兽葡萄镜,一大一小。大的直径15厘米,兽钮。内区饰瑞兽葡萄纹,外区饰凤鸟和异兽。边缘饰葡萄纹。纹饰皆采用高浮雕手法制作,工艺精良。此镜银灰色泽,纹饰清晰,属唐镜精品。小的直径10厘米,圆形,伏兽钮。内区以钮为中心,置四只姿态各异的瑞兽,间饰缠枝葡萄纹和宝相花。外区饰八只或飞翔或栖立的鸟雀,与枝叶蔓延、果实累累的葡萄纹交相成趣。此镜的特色,不仅纹饰清晰,且有跨越内外区的过梁葡萄纹。还有两面为双鸾衔绶镜,其中一面直径13.4厘米,八出葵花形,内切圆形,圆钮。双鸾振翅翘尾,口衔长绶上飘,足踏花枝,挟扭对立,绶带和鸾尾特别精美,刻画清晰。钮上方有一图案化的折枝花,钮下方花座上有一立鸟,口衔花枝,作回首状,边缘中四组八枚花枝纹。此镜纹饰细腻,刻画精致,边缘规整,属唐代镜中精品。另一面虽个头较大,但品相差,且有焊补的痕迹。此镜购于北京琉璃厂的海王村。当年海王村古籍书店的院内回廊分隔为一个小店铺出租给古玩商,我于20世纪90年代来到这里,见到这面铜镜,当时仅以500元购得,卖家索价不高,自是知道此镜的缺陷。
  从金属构成和重量上看,唐镜比汉镜厚实,多呈银白色,铜、锡、铅的合金比例基本上与汉镜相同。从残破的汉、唐镜断面上看,唐镜断面比汉镜密实,空隙小,茬整齐。这也是鉴别唐镜的一个主要线索。
  六、宋代铜镜
  两宋时期,由于时局动荡,中原地区因战事用铜量较大,铸镜受到限制,铜镜的功用更多地着眼于实用,铜镜的制作和纹饰趋于草率,精品甚少。此时期仍流行八出菱花、菱花形镜、亚字形镜、方镜和重圈铭文镜。南宋出现了带柄镜、长方形镜、鸡心镜、鼎炉形镜等。其图案以纤细的缠枝花草为多,也有人物故事和鱼龙等纹饰。无图案的镜类中,多铸有商标号的纪名,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湖州石念二郎真青铜照子”等。
  以往,人们大都将宋代归于铜镜发展史上的衰落期,认为两宋时代的铜镜缺乏杰出的构想,其实并不尽然。宋镜虽然质量较差,但仍有比较新鲜的纹饰题材,比如蹴鞠纹铜镜和海舶镜,前者镜背是一幅踢球的图形,后者为一幅数人乘船破浪前驶的图形,此类纹饰很有创意。
  宋代人物故事镜内容多是神话传说,以仙人龟鹤镜居多,也有人物楼阁镜。仙人龟鹤镜有圆形、菱形、有柄形等形状。基本题材是仙人、侍者、青松、修竹、仙鹤、乌龟等,但构图方法不尽相同。人物楼阁镜为八棱形,圆钮。
  安徽有位叫孙立谋的藏家藏有仙女乘凤镜、魅星点斗镜、张羽煮海镜、酒仙杜康镜等,这些铜镜均为宋代的人物故事镜。
  宋代仙女乘凤镜,圆形有柄,直径13.5厘米,边长24厘米,低平坦缘。镜纹用阳线勾勒,平雕技艺,仙女駕凤翱游云空,眉目清秀,长发飘卷,身披罗锦拂扬,娇姿婀娜。凤昂首引颈,展翅翱翔。满镜用回曲云纹地塑造广袤的天际,左侧明月悬空,浮云托月,月中桂树下玉兔捣药。
  凤,自古被人们尊奉为神灵之鸟,她寄托着先民的祈祷,企盼能带来幸福、安宁与希望。铜镜上使用凤纹由来已久,寓意也随着时代的推移、思想理念的转变而更迭。战国镜上的夔凤蟠缠而神秘,汉代四灵博局镜上朱雀为神鸟,居南,象征火,唐宋凤凰成对翱翔,恩爱相伴,明镜以丹凤朝阳为主,清代则是龙凤呈祥居多。虽蕴意演绎有别,凤始终是吉祥的象征。这面仙女骑凤镜以回曲云纹烘托茫茫的天际,实属罕见,用月中玉兔表示嫦娥奔月的神话,仙女乘凤成为镜纹的主题,与嫦娥翩翩奔月,仙姿绰约光照人间的寓意相同。
  笔者藏有一面宋代的仙人龟鹤齐寿镜,此镜为圆形,直径16厘米,素缘,结形钮。钮右一仙人端坐石上,仙人束发,背后有头光。著对襟宽袖长衫,双手平抬至膝上,手持麈尾,举止端庄文静左侧竹树下一女侍童,双手托盘,盘中有仙桃。空中一仙鹤翱翔,地上一灵龟伸颈延首蹒跚向仙人方向爬去。
  龙纹镜是宋代最为流行的镜类之一,其形式有葵花形、炉形、菱花形、带柄菱花形等。宋代龙纹镜的主纹饰都为双龙,双龙一般位于镜钮两侧,以镜钮为宝珠,作戏珠状,对看镜钮,其中一条龙张嘴,另一条龙的嘴却紧闭;龙身盘曲直至头的上方,龙的后肢和龙尾交缠在一起,成一环形。宋代此类龙纹镜虽然镜形不尽相同,但是龙的纹饰以及布局特征都十分明显,大体一致。
  花卉镜也是宋镜中常见的品类。花卉镜中有交枝四花镜、四花叶镜、四花瓣镜、三花镜、二花镜等不同的纹样
  笔者当年曾在一冷摊上觅得一面缠枝四花镜,铜镜很薄,呈亚字形,小钮,花瓣纹钮座。座外环绕四朵折枝菊花,花头对着亚字形的内角。其外一周绳纹和一周连珠纹及双线弦纹带,沿着镜边缘两侧,环列一周连珠纹。柔枝细叶,刻画细密。素缘,直径15.6厘米。这是宋代较为典型的缠枝花镜类。
  宋代八卦镜形式最为多样,在北宋晚期与南宋初年十分流行。从八卦与其他图纹结合情况看,有四神八卦镜,即八卦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组合一起;有十二生肖八卦镜,即内区为八卦象,外区有十二生肖纹;有八卦铭文镜,即钮座上下铸刻有铭文,图案对称,外围的八卦图形作方角折绕,构成十分方正的八卦图象此外还有十二地支八卦镜、天象八卦镜、龙虎八卦镜等,无论图纹复杂还是简单,八卦象图案都十分突出。
  湖州镜是宋代最流行的镜式之一。以浙江、四川出土最多。特征是镜背几乎没有花纹,素地上标有铸镜字号,字号为长方形印章式,方框内竖写一行或多行铭文。多在钮的右侧,也有在左侧和左右两侧的,有柄镜则在镜背中心部位湖州镜主要为葵瓣形,也有方形、盾形、亚字形、长方形及有柄镜〔葵瓣式镜为素缘,小圆钮,镜背钮右侧长方形框内有“湖州石家炼铜照子”两行铭文左侧长方形框内有“炼铜每两一百”单行铭文。字号内容除标明湖州外,还列出铸家名号,其中以石家最多。如“湖州真正石家无比炼铜照子”、“湖州石家青铜照子记”、“湖州真石家二叔店照子”等铭文〔
  《中国铜镜图典》刊出一面宋代的湖州石三镜,八出葵花形,小圆钮,钮右侧有一个双线长方框,有铭文三行,行距界以单线条,铭文为:“湖州仪凤桥南酒楼相对石三真青铜照子(押)。”直径17.8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品。出现仪凤桥地址的石家镜不少,如河南新郑发现的“湖州仪凤桥石家真正一色青铜镜”、河南洛阳出土的“湖州仪凤桥南石家”、“湖州仪凤桥南石家照子”,还有“湖州仪凤桥南酒楼相对石家真青铜照子记”,与该镜铭文所提石家大概是一家。   除了湖州镜以外,还有饶州镜、杭州镜、成都镜、建康镜等,这类镜也都铸以铭文,其内容多为铸镜地区、店铺、字号和工匠姓氏等,如“饶州许家”一类名号,这些镜上大都无花纹〔在铜镜收藏热兴起之前,这类铜镜在市面时有所见,但藏家对此少有兴趣。十多年前,有位老乡从南方带来一大包铸有“湖州石家二叔”之类铭文的湖州镜,索价甚低,我购得几面,或为葵花形,或为方形,还有一面带柄的,均为生坑,绿锈斑斑,颇为喜人
  宋代的铜镜合金成分发生了变化,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量增多,锌的比例加大。所以宋镜质地不如唐镜,为黄中闪红铜质,镜体也比唐镜轻薄,纹饰的线条也趋向纤细,浮雕显得粗糙。这也是辨别宋代铜镜的重要标志。
  七、辽金铜镜
  辽金铜镜有一部分是摹仿汉唐宋代的铜镜造型和图纹,也有一部分是别开生面的创新作品,比如双鱼镜便是前代铜镜中所没有的
  双鱼镜以左右相对的两条鲤鱼为主题纹饰,流行于宋、金时期,金代最为多见。金代双鱼镜为圆形,圆钮内区双鱼首尾接近,鱼身肥短,双鱼鳞鳍清晰,折尾处显得勉强,略显水波纹除鲤鱼外,有的鱼身作鱼形而头呈龙形,前鳍部分改画成两只张开的大翅膀,呈展翅飞跃状,称为鱼龙变化镜、有的铸有纪年铭识、这时的双鱼镜有的铸制精细、纹饰线条匀密,为官造;有的造型笨拙、纹饰模糊、线条粗糙的为私铸。
  笔者藏有一面金代的双鱼镜,直径14厘米,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两条浮雕的鲤鱼,首尾相接,作同向回游状双鲤体态肥硕,鳞、鳍清晰,造型生动逼真,近缘处饰波纹一周。此物系从古玩商老周手里购得。周在古玩城开店,主要经营古典家具,对铜器并不在行,以极低的价位将这面铜镜卖给了我。
  金代人物故事镜故事题材多有史迹记载。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曾上拍一面金代许由巢父故事镜,直径14.5厘米,重854.7克圆形,圆钮,钮上近缘处有一单线方框,内有铭文“许由洗耳,巢父饮牛”,主纹饰为山水、树木、屋宇,左侧一人坐于流水旁,右手抬至耳边,右侧一人牵牛,一手指上游坐者,素宽缘传说中的许由和巢父为唐尧时期的隐士,晋皇甫温《高士传》卷上:“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尧闻致于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招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招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镜中牵牛者为巢父,坐者为许由。
  金代人物故事鏡已有童子攀枝、柳毅传书等题材。如金镜中钮左侧上方沿着镜边伸出一株大树,枝叶沿至右上方,树下一男一女作对话状,身前几只小羊,钮右侧一人牵马东去,所表现的便是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柳毅传书》。据《异闻集》载:唐仪凤年间(676-679年),书生柳毅应举落第,回家路上行至洞庭湖畔,遇见一牧羊女子正悲伤哭泣,见告曰:我是洞庭君的女儿,深受夫家虐待,烦拜您带书信于我父亲。柳毅同情龙女的遭遇,激于义愤,冲破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规约束,代传言与女子之父洞庭君。数年后,龙女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嫁给柳毅,以报答传书之情、解难之恩。这段传奇故事反映了龙女与柳毅含蓄、纯洁、坚贞的爱情故事。
  童子攀枝镜,有圆形,也有菱形,主题纹饰由童男、童女和花枝组成,素缘,有的边缘还有刻记,如“广宁钟秀”。
  金代的铜镜为黄铜质,虽经打磨抛光,但白中泛黄,铸造也较为粗糙。镜的素缘比宋镜宽,镜缘上多錾刻有官府验记的字样,并有花钾。花钾的刻字,笔画细而清晰,字体有个人特点。
  辽代的铜镜,曾见连钱锦纹亚形镜,直径10.9厘米,为辽宁省博物馆所藏,镜为亚字形,桥形钮,连珠纹圆钮座,主题纹饰为连钱锦纹,每个钱孔内均有小花装饰,边缘饰连珠纹一周。
  1956年,辽宁建平张家营子出土了一面直径为22.8厘米的辽代铜镜。该镜为圆形,圆钮。镜背为线雕迦陵频伽纹,两个人首鸟舒展双翅,头戴莲冠相对而立。辽代接受唐代文化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此镜反映了其受唐代佛教文化的直接影响。
  八、元明清铜镜
  元代统治者不重视铸镜手工业,这一时期的铸镜工艺粗糙,仍然盛行菱花形镜和葵花形镜,但以圆形镜居多,也有带栖镜。常见的有双鱼镜、蕉叶飞鸟镜、缠枝牡丹纹镜、神仙人物故事镜、双龙镜等。皆为圆钮,以圆钮座和花瓣形钮座居多,纹饰仍采用宋代的浅浮雕手法,有的纹饰如对弈、洛神图等,意境还是比较新颖的。中国嘉德拍品中曾亮相一面元代的戏曲人物镜。为圆形,直径10.5厘米,缘厚10毫米,重299克,全镜纹饰,似在舞台上表演戏曲,舞台仿木结构,上有额枋,额枋下有四个垂柱和挂落,两侧有隔扇门,上面均雕刻花纹,额枋上部有五字刻铭“安□□□造”,舞台上有八个人物,大概是八仙,其中一人坐于祥云之上。所有纹饰件均为独立铸造后粘合于镜背之上,表现出镂空的舞台和戏曲效果。戏曲人物纹饰铜镜极为罕见。此镜工艺精细,人物较多且刻画细腻,所有人物五官刻画清晰,造型各异,有的手持扇,有的肩扛伞,有的手捧桃、书、龟等。
  元代铜镜上开始出现了八仙的形象。八仙是道教神仙思想在民间流传发展演绎的产物,是几千年道教思想发展的集大成者。在以道教八仙为内容的镜中,有道教八仙手持器物组成的八宝镜、吕洞宾斩蛟镜、八仙过海镜,另有海神出游镜、观音浮海镜、洛神镜等还有一种稀有的蓝采和击板踏歌镜。周世荣在《中华历代铜镜鉴定》中介绍说:“元明之际有蓝采和击板踏歌纹饰铜镜多种图案中蓝采和腰系宽带,手持大拍板踏歌,树下有童子数人,拍手欢呼”又有八仙祝寿图形镜,镜钮上方正中饰手持拐杖的寿星,下方饰八仙各持宝器,或拱手作庆寿状
  八卦镜不仅在唐代非常流行,其生命力也因与道教的关系而获得极强的延续性元代也有八卦镜,如《中国古代铜镜图典》所载八卦星象镜,中圈环列八个“寿”字,更进一步体现了道教祈求长生、升天圆满的愿望   明代的铸镜业虽较宋元时期兴旺发达,但仍缺乏创新,没有更多的新样式_有的镜背有龙、凤、鹿、花草、人物的纹饰,也不甚精美隆庆以后,注重铭文,背面铸有商标或使用者的姓名,大体与宋镜有些相似,但明镜商标铭记后面常常带有“造”、“铸造”、“记”、“置”、“办”等字样,而且宋镜大多无使用者姓名收藏者可从这些特征上加以区别飞明镜大多比宋元镜规整、厚重,大多为黄铜质,黄中闪白,锈色为黑者居多。
  明镜中,以表示吉祥如意的杂宝镜最具新意。杂宝镜也叫多宝镜,此类镜或将磬、珠、犀角、瑞兽、宝钱、灵芝之类组合成纹饰,或将杂宝与人物组合,构成人物多宝镜。如细分还可分出四人多宝镜、人物聚宝镜等《中国铜镜图典》收入一面人物多宝镜,此镜为圆形,银锭钮纹饰由上至下多层次排列,最上方为一展翅曲颈仙鹤,两侧各饰双椒一对。第二层中为方胜,两侧各有宝珠三粒。第三层即钮两侧各一银绽第四层为二书卷,最下方正中一座聚宝盆,上盛仙果什物。两侧方胜与宝钱(二、三、四层外侧各一人,面向中心,手持宝物古代这些杂宝仙人等象征吉祥如意。
  明镜中也有与道教神仙信仰相关的纹饰。女《中国古代铜镜图典》中的明万历天上人间镜,其纹饰中有仙人、浮云、殿堂、日、月、牌坊等,其铭为“元始祖神先天地精”、“妙合丹成与道合真”、“大明万历癸未冬”。还有明八仙寿老镜、仙人楼台镜等,上面都有神仙故事。
  除了吉祥图案外,明镜上吉祥铭文的使用比历代铜镜更为鲜明突出。这类镜子往往在镜背只铸出四个字,诸如“鸾凤呈祥”、“长命富贵”、“百岁团圆”、“寿山福海”、“状元及第”、“五子登科”、“一品當朝”、“为善最乐”等。字体大,书法好,一目了然特别是这些强烈希求高官厚禄、长寿安详、生活美满的铭辞,至今还是中国老百姓最为熟悉的吉祥语其中一些内容在喜庆的日子至今还常常使用。、综观中国铜镜发展史,如此明确希求福、禄、寿的铭辞只在汉镜上广泛使用,但与汉镜不同的是,明镜的这些吉祥铭文更接近现实,不像汉镜那样弥漫着强烈的升仙思想和辟邪思想。
  吉祥铭文在明镜中最为常见,镜为圆形,多为圆钮,钮上下左右各有一字。1985年10月,安徽望江县出土一面明喜生贵子镜,直径12厘米,缘厚0.4厘米,小圆钮,钮座外有四个四方框,每个框内分别为“喜”、“生”、“贵”、“子”字,上下左右对读为“喜生贵子”。外圈凸线圈,细高缘笔者存有一面五子登科镜,直径14厘米,平头方钮,铭文为“五子登科”楷书,四字各围以凸方框与一般吉祥铭文镜所不同的是,此镜平头方钮上铸有图章形的“薛惠公造”四字,为此镜添色不少。、
  清代的铜镜铸造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乾隆以前,铜镜制造业得到了有限发展,在造型、工艺和装饰上,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创新之作)《中国古铜镜鉴赏图录》刊入一面直径36.5厘米的清代百子图镜。圆钮,镜背饰32个形态不同的天真稚童,其中有五个夺盔,意为“五子夺魅”,有三重三元,莲生贵子、榴开百子等,寓意广泛,皆体现了童子身上所饰之物。此镜体形厚重硕大,制作精细,标有参考价两万元)乾隆年以后,随着玻璃镜的普及,铜镜数量减少,铸造粗糙,铜镜制造业逐渐走向衰落。偶或见有“金玉满堂”、“连生贵子”一类铭文镜,多为嫁女之用,质料欠佳,纹饰粗糙。
  然而玻璃镜取代铜镜的过程是漫长的。虽然清代的制镜工艺已渐趋衰微,但宫廷用镜的装饰工艺却非常精致。如故宫收藏的清代描金荷花纹木柄镜,在镜背的黑漆地上以金漆描绘了一幅荷塘美景—飘然欲动的荷叶,婀娜多姿的荷花,随风摇曳的苇草,还有那飞舞的蜻蜓、蝴蝶,其描绘手法的细致工细程度及画面布局与宫廷画家们的工笔花鸟画已无二致。这面镜直径20.7厘米,柄与镜的连接处还有珊瑚和象牙装饰,更证明了它与皇家的关系。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一面清代龙凤双喜彩漆镜,应是一件皇家的婚庆用品。镜的直径34.2厘米,镜背上以黑色漆作地漆,钮上方以红漆写“囍”字,两侧以红、黄两色漆描绘出龙、凤图案,龙头、凤首两两相视,中间还配置了一朵寓意富贵的牡丹花,再以云纹配饰周围。镜缘上以褐红色漆作地,以黄色漆绘出卷云纹带饰。
  整体图案色彩对比强烈,一派喜庆气氛扑面而来。
  铜镜收藏热的兴起
  铜镜是近年来非常活跃的一个收藏门类,但在十多年前这种藏品在市场所占份额并不很大。笔者藏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据我所知,那时铜镜并非抢手,价位一直处在低迷状态。
  铜镜的收藏热兴起于21世纪初,具体地说应该是一次铜镜拍卖专场引发的热潮。2004年2月15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的第79期周末拍卖会中,134面铜镜被列入拍卖专场。由于多为民国大收藏家关祖章先生的旧藏,这批铜镜全部成交。这次拍卖使得铜镜作为古代艺术品的一个门类,从私下买卖和交换进入关注度更高的拍卖领域,颇有点从幕后走到前台的味道。实际也是如此,从这次拍卖会以后,开始认识和加入铜镜收藏队伍的人数大增。
  在2004年铜镜的第一拍中,成交冠军是一面直径17厘米的唐代瑞兽葡萄镜,成交价为3.52万元。同年8月21日举办的历代钱币铜镜专场拍卖中,成交冠军是一面直径21厘米的西汉七乳四神镜,成交价为18.15万元。同年11月7日举办的秋季大拍中,一件直径25.3厘米的唐代双鸾瑞兽葵花镜以27.5万元成为冠军。同年12月11日,第83期周末拍卖会中一面直径10.5厘米的战国三山镜和一面直径21厘米的战国四山镜以13.2万元的成交价并列冠军。自此,这样的成交结果已不再是新闻。
  嘉德2004年的拍卖缘何有如此上好表现?上海的一位铜镜收藏家分析,这与人们对铜镜的认识水平有关。书画、瓷器市场价位不是一般人能问津的,但一向受“冷落”的铜镜却是市场的新宠儿,趁现在关注铜镜的人还不多,绝对应该投资。古玩鉴赏家蔡国声先生认为古铜镜是“藏界中的一匹黑马”。不论铜镜所负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是收藏价值,都告诉今人,铜镜是值得投资的一种藏品。即便当时铜镜拍卖有不错表现,市场价位也较以往有所提高,但这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价值。换言之,铜镜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随着人们对古铜镜的不断研究和再认识,随着收藏人群的不断扩大,更高的价位会不断出现。   2007年秋季,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又一次举行了古代铜镜的专场拍卖。这年秋季铜镜拍卖可谓历年来最具人气的一次,容纳数百人的拍卖会场座无虚席,许多人只能站着竞拍场面十分热烈,号牌此起彼伏,开拍不足两小时便圆满结束,整个专场100多项拍品成交82.5,总成交额595.9万元、其中4785号的一件唐代瑞兽葡萄镜以69.44万元成交。该铜镜品相极佳,直径17.3厘米的方寸之内,瑞兽、飞鸟及葡萄枝蔓均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构思奇巧,布局错落有致,生气勃勃,令人叹为观止。此镜的成交价格为当时国内单件铜镜的最高成交价纪录,由此可见古代铜镜艺术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
  2009年,古铜镜收藏异军突起。在中国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铜镜专场中,第4859号拍品隋唐十二生肖四神镜以112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创出铜镜交易新世界纪录,成为新的“铜镜王”,这是国内铜镜拍品首次突破百万元。在同年秋拍中,一件唐海兽葡萄镜以268.8万元刷新了铜镜拍卖的成交纪录。当时业内人士预测:“在2010年的拍卖会中,应该会有300万元以上的青铜镜出现。当青铜镜达到这个价格的时候,可以预侧,国外收藏的精品将逐渐向国内回流,这在过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现在青铜镜收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网上交易异常活跃,精品迭出。青铜镜是一个适合各类人群收藏的类别,它既有几千元的普通品,也有50万元元以上的高档精品、我相信,随着国内收藏热的持续升温,青铜镜精品将继续领高,中档以上藏品的价格也会全面提升,普通品则将适应各类人群的需求,会有更多的收藏爱好者进入青铜镜收藏领域。”
  对于方兴未艾的铜镜收藏市场,一些专家作过中肯的分析,认为中国的铜镜除了具有悠久的历史,更以文化底蕴深厚、纹饰精美而赢得人心。铜镜是人文信息和制造技术结合的产物,浸润了古代文明的大量内容它是古人朝夕相伴、登堂入室的器物,有照容、裝饰、礼典等多方面的功用。可以说,铜镜是窥探历史的一把钥匙,是和古人约会的一件信物逐美之心,人皆有之。、铜镜上的纹饰在先秦时有抽象图腾的神秘威严;在汉唐时有道释仙佛的丰富多变;至宋元明清时,其纹饰渐入凡尘,兼有文人雅趣及市井民俗。铜镜是集精美纹饰和深厚文化底蕴于一身的艺术品,难怪收藏者对其趋之若鹜了。
  铜镜的仿品及刘辛识
  20世纪50年代,青铜器鉴定专家程长新先生到上海收藏家刘桂芝家里收购铜镜。从一面铜镜的造型、纹饰、年款铭辞上看,皆为汉镜特征,但从镜体的质色看,却是银白闪亮,又像唐镜这位收藏家固执地认为此为汉镜,并说“唐朝是不会仿汉镜的”、程先生经与上海博物馆同志商议,又作了认真观察,断定为唐代仿汉镜
  这件事说明,铜镜与其他青铜器物一样,有蓄意作伪的赝品,也有古代人的仿作铜镜的仿作从唐代开始,宋、金、元、明、清及至民国,几乎各代都有。宋代仿镜主要是仿汉和唐。仿汉镜有日光镜、昭明镜、清白镜、画像镜、规矩镜、龙虎镜;仿唐镜有瑞兽镜、花鸟镜、瑞花镜、八卦镜;金代主要仿汉、唐、宋镜的图案。仿汉镜有星光镜、四乳“家常富贵”镜、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四兽镜、画像镜、清白镜、龙虎镜;仿唐镜以海兽葡萄镜居多;仿宋镜有花卉镜、八卦镜、湖州镜。明代时期仿镜基本上各个时期的镜子都仿,如战国的蟠螭镜、汉日光镜、唐海兽葡萄镜、宋金人物故事镜等从实物上看,有的仿得逼真,有的仿得粗劣。
  唐、宋以后各代为什么要仿照历史上流行的古镜呢?这主要是因为古玩收藏家或古玩店的老板嗜好古物。他们欣赏古代铜镜别致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各种吉祥的铭辞,不大喜爱当时铜镜流行的纹饰和造型,于是便请铸镜工匠按照古代铜镜的样式加以仿作,以供其使用、欣赏、收藏或馈赠亲友之用。这虽然与故意作假去赚取钱财的行为不能等量齐观,却也给今天的人们为一面古镜的断代带来了麻烦例如,有些古铜镜从纹饰图案上看纯属汉物,但从质地上看又与宋镜相似;有些古铜镜从铭文和铸镜工匠姓氏来看均为宋代特征,但从镜型、镜钮和黄中闪黄的铜质上看却为明代特征。所以,收藏者识别古镜必须谨慎从事,切不可麻痹大意。
  仿镜不外乎两种办法:一是用早期镜直接翻模,二是用摹本仿照制模。《铜镜鉴赏与收藏》一书认为,前者方法简单,制作容易,识别起来说易也易,说难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原镜花纹、铭文清晰,线条流畅,而直接翻模镜,虽然镜型相同,但往往纹饰、铭文模糊,线条不流畅,一眼望去,感觉便不一样,容易鉴别。但是的确有些真镜,由于年代久远,制作不精,铭文、纹饰也较模糊,而一些仿镜也仿得不错,因此,仅用这些标准来确定仿镜是不易的。在镜型、纹饰、铭文相同的情况下,还需注意铜镜的铜质、铜体厚重。用原镜作摹本依照制模的情况就复杂一些了。至少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按照原镜纹饰图案、铭文仿制于模范上,铸成的铜镜虽然型异,但铭文、纹饰大同小异,需要加以比较,确定是否为仿镜。二是虽然以原镜为摹本,但铸镜匠师又加刻纹饰和铭辞,铸出来的镜子有的纹饰与铭辞时代不合,如明明是汉镜却加上明代镜中常用的铭辞;有的形制与纹饰不和谐,如汉代纹饰却是唐代才出现的镜型;有的字体有异等等。只要稍微熟悉中国铜镜,这类镜子是容易鉴别的。
  在诸多古铜镜中,仿镜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笔者就见到不少这类镜子。我藏有一面规矩镜,纹饰与汉镜十分相像,但镜体很薄,纹饰看起来也比较模糊,实际上是宋仿汉镜。还有一面“家常富贵”镜,圆形、圆钮,连珠纹钮座。座外和边缘皆为十六内向连弧纹,两周连弧纹间配置四乳钉,每乳钉围以八瓣梅花,梅花间铸有“家常富贵”铭文。此镜从内向十六连弧纹、四乳和“家常富贵”铭文看皆为汉代的四乳花瓣铭文镜的特征,但铭文字体和连珠纹钮座、钮顶黄铜质粗糙,实属元代铜镜的风貌,故此镜为元仿汉的四乳“家常富贵”镜。笔者还经常看到一些有汉式镜纹饰却在纹饰上铸有“马青”、“曹铺”“祁家”一类字样的铜镜,这类镜子无疑也是仿镜。
  根据以上情况,鉴别真品与仿镜要着重抓住三点:一、铜质。由于宋以后是我国铜镜合金成分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量增多,锌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铜质、色泽均有变化。一般情况下,“汉镜铜质银白闪灰,唐镜银白闪亮,宋镜铜质黄铜闪红,明镜黄铜闪白,清镜黄铜闪灰”。这些是辨别仿古镜与真镜的一个重要依据。二、品相。合金成分的变化,带来的质地和色泽的不同,也必然影响到铜镜的优劣。宋金仿镜铜质粗糙,纹饰模糊,纹条粗放、极滞。明清仿镜纹饰远不如汉唐精致,也不如宋镜。三、形制。每个历史时期的铜镜都具有该时代所赋予的基本特征,其镜型、镜纹、镜铭和工艺水平皆有差别。在仿镜身上,往往具备真品的某些特点,也摆脱不了本朝代的特点。有的只不过变化了纹饰,有的增加了铭文,有的将两个朝代的纹饰和铭文结合在了一起这些都是判定仿品与真品的标志。
  真品与仿品一般不难区分,初学者开始不知有仿品之说,有时误将仿品当成真品,或知有仿品,一时难以分辨,这并不奇怪。真品见得多了,自然就能看出其中一二。应该指出的是,仿品不等于赝品,因为它毕竟是那个朝代的产品,对收藏者来说并非毫无价值。
其他文献
中国嘉德2017年春季拍卖会6月19日至23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圆满收槌。总成交额29.39亿元,36个专场中有6个专场成交额超过亿元。本季上拍的拍品中有3件书画作品成交价超亿元,9件拍品成交价超5000万元,13件拍品打破成交纪录,出现了5个白手套专场。大观夜场总成交额16.66亿元,创下了亚洲拍卖史上成交额最高专场,黄宾虹的恢宏画作《黄山汤口》以3.45亿元成交,领衔2017春季全球中國艺
期刊
2017年5月30日,在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会议厅举办的佳士得香港“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春季拍卖中,一枚黄钻羽毛胸针以870万港币(约合人民币762万元)成交,超出预估底价1.8倍。不仅如此,这枚羽毛胸针的设计者另外两件高级珠宝作品也在同场拍卖中挣得高价——总共拍出1600万港币。  撷取建筑或雕塑艺术中的“立体感”,是赵心绮珠宝作品中最具辨识度的特点。加上女设计师一贯以花朵、树叶以
期刊
引 子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四,也就是太上皇乾隆龙御宾天的第二天,新皇嘉庆终于发动了酝酿已久的夺权计划,褫夺了先皇宠臣和珅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十一日,收监和珅,十五日公布其二十大罪,十八日即赐令自尽。这也许是嘉庆在其政治生涯中最雷厉风行的一次决断,而和珅的覆灭就像他的发迹那样富于戏剧性。不过,整个事件最富戏剧性的还是二十大罪的第一条: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为皇太子,尚
期刊
桑凡,号庸堂、壶公。1931年5月生,浙江绍兴人。2016年2月3日逝世,享年85岁。  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桑凡先生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篆刻展览,“国际书法展览”,“国际临书大展”,“中日书法交流展”等,并曾获1979年“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
期刊
上海施蛰存先生曾作过一首七言歌行《夷门三子墨妙歌》,其中有句云:“春衫白袷子桑子,好学深思未渠已。红尘白日谋稻粱,黄卷青灯涉文史。十年染翰柿填门,臣斯妙迹参差是。”这首诗作于1972年,所称“子桑子”者,乃著名书法篆刻家桑凡先生。那时桑凡先生40岁出头,与寓居开封的李白凤、武慕姚同尚篆隶,书名满天下。如今,桑先生已届80岁,当年之春衫白袷已是雪发霜鬓,真是丹青不识老将至。诗中“十年染翰柿填门”句,
期刊
钧窑是我国宋元时期五大名窑之一,其中心烧造区在今河南禹州市。禹州金代称钧州,窑以地名,所以称钧窑。  钧窑烧造时间长,产量巨大,富于创造性,其产品深受人民喜爱,最终得以跻身五大名窑之列。创造性之一,是钧窑烧出了以天蓝色为主色调的乳光釉。这种釉肥厚、温润,其光泽如牛乳般,幽倩可爱。乳光效果的产生是通过多次上釉的厚釉法,以及釉中磷酸发生液相分离所产生的球状小颗粒和气泡对光产生散射作用所形成的,乳光釉给
期刊
桑凡作品
期刊
编者按1948年6月22日,开封第一次解放;同年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70年来,古城开封的发展日新月异,而70年前那些尘封往事,并不因时间变化而变迁,也不因岁月而蒙尘。文史学者刘海永致力于开封文史研究,重新打捞梳理了开封解放那段历史,历时两年,写作了《开封解放那些事儿》,此书近期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本书不仅考证严谨,而且配了很多珍贵历史照片,是一本既有政治意义又可读性、资料性、文史性很
期刊
来源:北京商报 随着2017年秋拍落下帷幕,市场的上扬行情令业界振奋。据统计,2017全年海内外艺术品拍卖共有42件拍品突破亿元大关,内地及香港地区共有33件拍品成交过亿元,创近年历史新高。那么,为何这些拍品备受追捧?究竟是谁在为天价拍品买单?  亿元拍品频现拍场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2017年是艺术市场转折性的一年,以往的调整态势趋于缓和,市场反弹迹象愈发明朗。从内地秋拍来看,北京匡时拍卖总成交
期刊
对于拍卖师而言,最高荣誉就是在全场拍卖结束时被授予“白手套”,这意味着拍卖专场达到100%的成交率,也代表着全场买家对于该拍卖专场的最高程度认可。“白手套”并非偶然现象,它体现了拍卖公司对于专场设置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更是基于专家团队对于拍品的系统化梳理及具有市场前瞻性的选择和判断。在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时代,“白手套”专场的出现,更像是寒冬里一抹温暖的光——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共诞生81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