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的几个途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84989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烈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弱,在识字初期,尚未完全形成汉字形、音、义三者之间的牢固统一联系,他们的朗读就表现为一字一顿地读,或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甚至拉长声音,摇头晃脑如唱歌一般地读,很难将字词联合成语气连续的句子一气呵成地读出来,对句子的理解与表达就更难了。如何帮助低年级的儿童纠正以上的毛病,形成初步的朗读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有了一些体会。
  一、培养良好的读书行为方式
  首先是要让学生坐端正,书拿好,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六七岁的孩子正是自制力差、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龄。“坐无坐相”“读无读相”,那可真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
  其次,要帮助学生改掉“指读”的毛病,养成用目光“扫读”的习惯。学生出现“指读”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识字不多,对汉字的记忆不牢固,担心读书时错字、漏字。但用手指指着汉字一个一个地读,必然制约其朗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一是朗读速度提不高;二是将句子中的词或词组割裂开来,既不利于理解词句的含义,也不利于体会和表达出词句的感情,更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而“扫读”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它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发展他们的智力。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教师的不断指导与训练,学生朗读的正确率和流利程度也会不断提高,错字、漏字和跳字、跳词的现象也必然逐步减少,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
  第三,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要提出明确要求,读完后还要在书上勾勾画画。简单的可让学生找出生字词,弄清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等;较难的可以让学生找出句中重点词,段中重点句,文中重点段,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培养质疑能力。
  二、教给学生正确朗读的技巧
  教师范读得好,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读得正确,更有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帮助低年级学生摆脱知识、经验不足的约束,甚至还有方言的影响,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朗读的水平,教师的范读是主要手段。教师范读能使学生明白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如能随着感情的需要而变化,再充分发挥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就能切实提高朗读的表现力。
  例如一年级上册《大海睡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老师在范读的时候故意把声音压得低低的,然后问道:“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小声?”有个孩子说:“因为大海妈妈睡着了,声音大了会把大海妈妈吵醒的!”老师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就把潮声再压小一点,别打搅了大海妈妈的美梦!”在教师的引导和范读后,学生明白“轻轻的潮声”一词要读得轻,才能突出潮声的“微”与“轻”,而“睡熟”则要读得轻柔、甜美,以表现出大海已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再次朗读时,孩子们都轻轻柔柔地读着,有的脸上带着甜美的微笑,有个别孩子甚至把眼睛都闭上了,好像也进入了梦境。
  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受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上必然存在着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促进其朗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对优生来说,读得正确、流利不成问题,那就要在理解课文内涵,表达文章情感上向他们提出一定难度的要求。一些内容简单的课文,可以用优生的领读来代替教师的范读,这样能鼓励其余学生模仿。对于中、差生,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努力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对他们在朗读训练中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同一段朗读材料,优生可以整段练习,而中、差生则可以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自认为读得较好的一句或几句话来练习。这样对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变化朗读形式
  低年级的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差,他们的心理随意性很大,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受兴趣的影响。针对低年级儿童这一年龄特征,采用表演的朗读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朗读效果也很好。
  例如一年级下册《春笋》一课,内容简练,展现了春笋破土而出时生机勃勃的样子,以及在和风细雨中快乐生长的情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教师告诉学生:“孩子们,现在我们就是可爱的春笋娃娃,让我们奋力冲破泥土,迎接温暖的阳光吧!”教师带领小朋友一边深情朗读课文,一边做着掀翻石块、冲破泥土的动作,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当读到“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的时候,孩子们的小手就像那嫩生生的春笋在一节一节向上长,最后都站了起来,教室里满是欢乐的笑声。采用这样活泼的形式朗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恐怕远远超过了枯燥无味的齐读或个别读。
  总之,教师应把朗读作为一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培养学生持久的注意力、感情的表达力,为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更是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平台。在具体的实践指导过程中,精心设计活动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可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际指导过程中,有时一次单独的实践活动设计传递的信息不够充分,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热情,此刻有深度的二次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二次设计,激发创意设计  六一儿童节
《锐角和钝角》是在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是借班上课,上课时和学生是第一次见面,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要使自己的课吸引学生,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携手同行,使学生在充满阳光和欢乐的氛围中成长。下面我结合《锐角和钝角》一课,谈谈自己怎样挖掘课堂中积极的情感因素。  过程描述  一、激发兴趣,调节情感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是调动学生主动、认真学习的根本
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注重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知识点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强烈的主观学习愿望。教师应在课堂上精讲,提高有效性,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中,应从提问、思考、操作和师生关系四方面构建实效课堂,突显生本理念;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收获课堂中的学习成果,感受课堂的快乐。  一、“提问”空间——叩启智慧之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我的思考】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该怎样引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建模的学习呢?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就如何把握应用本质,实施有效建模的一些思考。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倍的认识”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情境操作 交流回
如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真正创设持久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情景?  在进行构建“快乐合作、自主探究”型课堂的研究中,我体会到要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第一环节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或合理猜测等方式导入;第二个环节则是目标定位,自
[案例背景]  习作教学一直是所有师生的痛,教师怕教、学生厌写,现今常态下的习作教学要么有些学生抱着作文选在那儿认真“借鉴”,要么就是咬着笔头皱眉深思;要么苍白无力地想象所谓的过程,真是苦不堪言。  最近读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深受老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启发,在我的习作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
小学教育要站在儿童立场,小学语文教学也应站在儿童立场。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就是基于语文本身,以儿童为本,组织语文教学,也是紧贴儿童心灵层面,以儿童的认知为起点,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经验、情感等开展语文教学,有效地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应该成为学生增长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发源地,然而教师本位、以讲为主的课堂仍然不在少数,语文课堂中儿童这个“我”的本位的缺失,让孩子感
正如Giorgio Armani全球彩妆创意总监LindaCantello所说:女性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奢侈品。你看,每个人都要工作,还有孩子和家庭需要照顾……但这不是说你就应该放弃化妆,你要做的只是选一些方便且不出错的产品。”所以,粉底从出现到发展至今,越来越妆效智能的同时也越来越方便使用。粉底1.0时代:从“舞台”到“生活”  如果不考虑欧洲中世纪那些配方吓人的面部涂彩,第一
教学简笔画是中小幼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技能,它的特点在于运用简洁明了、生动活泼的绘画语言,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简笔画是教学中广为运用的形象化表达语言,是直观教学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地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是很广泛的学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当下,一些刚刚踏上讲台的80后、90后中小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其他3篇课文都是“抒情”为主题的散文,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各自的侧重不同。《桂花雨》注重叙事,在叙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再现淡淡的乡愁。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挥之不去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