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法学教育与宪法学之热点问题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el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印度法学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印度现代法学教育是由英国殖民者输入的,其发展相对滞后于普通法制度的建立。独立后,为满足经济和社会改革的需要,印度虽曾经对法学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印度宪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关系、司法审查、司法独立及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与基本特征基准。这些问题与印度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其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的关系尤为引人注目,如何控制司法的能动主义、防止司法审查权的滥用,是解决上述热点问题的一个共同话题。
其他文献
今日全球化这一世界境况要求哲学思维的跨文化转变。跨文化哲学指称一个新的哲学工作领域。跨文化性概念标志一系列文化相遇的基本范畴:文化身份与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多元主义与普遍主义.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特有性与陌生性以及跨文化解释学等。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计划是一种理念、假设、路标、目标和一种普遍的哲学交往过程,因此,世界哲学并非有朝一目可以存在于客观形态的某种统一理念之中。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摆脱了所有排他性的绝对效应要求,在开放的视域中.提供了人类能够借以理解自身不同来源的一座平台。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城市风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政治意蕴。这是因为,全球化正在使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迅速同一化和均质化,在国家层面,对抗这种同一化和均质化是相当困难的,而在城市层面,城市风尚的培养或恢复可以有效地保护文化多样性。
“寓言”一词在小说领域的使用。较早出现于唐代,用于批评笔记小说中的虚妄不实之作,或标示“以文为戏”之作的虚构寄寓性。宋元时期,开始用以特意模糊笔记小说实录传闻和有意虚构的界限。明代,开始用以更多地评价传奇小说,实际上成为传奇小说幻设虚构和寄托言志文体意识确立的标志。同时,在白话小说兴起之初.“寓言”随即被借用,并逐渐成为白话小说以自觉虚构和主体寄托为核心观念的文体意识发展成熟的标志。近代以来,随着伊索寓言传入中国,“寓言”由古代理论批评术语逐步转型为现代文体概念.
主流的观点认为,知识-wh可以还原为知识-that p,其中p恰好是标记为wh-从句的问题的答案。事实上,知识-wh包含着问题——认识-wh就是认识Q的答案p;并且,知识-that包含一个语境暗示的问题。因此,知识是与问题相关的陈述。认识就是认识答案,而是否知道答案则(部分地)依赖于问题。
乌托邦社会的物质产品最大化必然要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和能源,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对能源的无尽开采又会产生无法消除的污染,这些都会加速人类和地球的毁灭,因而恩斯特·布洛赫武的乌托邦是不可能的。与布洛赫勾勒的“积极闲暇的人间天堂”相反,人类自古就已达到了人性可能达到的高度,人性从来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通过对儒家“天、地、万物一体”理念的考察,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宇宙论之鲜明特征并不在于其缺少对宇宙进化论的关注,而在于他们笃信在宇宙持续创造的进程中所形成的诸存在形态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
要虔诚且充分地比较儒家和基督教的创造力观念,必先有一些合适的可比范畴。大致说来,为了解儒家和基督教之创造力观念如何不同,需要知道什么是创造力,二者相似或相异又在何处。因此首要之务即在可比的情形下提出一个稍嫌简略的创造力理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亚,创造力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与多和变化之本性这两个哲学问题来揭示其复杂性。
文章探讨了作为创造性(而不是"造物主")的上帝概念。尽管创造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难解之谜.但由于它与我们的宇宙是进化的--各种新实在是在时间之中出现的--这一信念相关联.所以它似乎是一个可信的概念。作者在这里探讨了三种创造性形式:宇宙的最初形成(大爆炸理论);在进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创造性;人类文化的创造。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应当把这种创造性本身看做上帝:上帝就是创造性。因而,上帝言说被赋予了一种可以用当今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语言而辨明的所指。在这里,上帝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但他在现代对世界与人类生命的理解中起
影响我们对空间中运动的身体进行无意识建模的神经结构同样与我们觉知世界所包含的主动身体和对象有关。神经科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我们感受到自己主动身体的多层个人体验,和我们同时持有的对于他人内隐确定事件的感知之间,存在着起调节作用的神经机制。这种个人的和与身体有关的经验性知识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他人做出的动作,从而理解他们所体验的情绪和感情。无论是身体意识还是社会理解的基本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性机制作为其基础.即具身模仿。这些假设和现象学所提出的一些看法非常一致。
受黑龙江大学过程研究中心、《求是学刊》邀请,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菲利普·克莱顿(Philip Clayton)教授于2008年10月15—16日访问黑龙江大学。克莱顿教授系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