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基本理论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e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诉讼是围绕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而进行的活动,对当事人而言,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使法官信服,从而支持他们的请求;但对法官而言,他们要通过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还原客观事实据此作出裁判。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是打开民事诉讼程序之门的钥匙,对案件的裁判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要想完善并正确的适用证明责任分配的规则,就要了解这个规则设立的初衷以及它的整个发展过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理念问题,主要从基本理论、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各国对于此的规定几个模块展开。
  关键词:民事证明责任分配;分配模式;学说;
  一、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基本理论
  (一)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基本概念
  说到证明责任分配,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证明责任。“证明责任”这个术语起源于罗马法,德国学者罗森贝克在《证明责任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证明责任概念,即当事人应当对存在争议的主张进行证明,以防止产生对自己不利的后果。提及证明责任分配,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事实真伪不明的败诉风险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分配,使原被告各自承担一些事实真伪不明的风险。我们要清楚证明责任和证明责任分配之间的关系,精简来讲,证明责任是一种可能的不利后果,而证明责任的分配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分配证明责任。
  (二)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立法目的
  任何法律制度的设立都离不开其特定的立法目的,维护社会的安定、保护正当的既定秩序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法律制度最首要的任务和目的,体现在证明责任分配的设置方面即强调“对占有状态的保护,对权利的安定,对公共秩序的保护以及相应的禁止私力救济这些基本原则,”从这些基本原则引申出的必然结果就是,不能破坏而只能维护一般的占有状态和权利,也就是说,谁要主张对稳定的秩序进行变更,打破既有的安定状态,谁就应当承担改变现状的证明责任。
  (三)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价值取向
  证明责任分配问题所体现的价值选择就是,如何协调和平衡国家和公民、社会和社会成员、以及各个不同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当各种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制定出来的法律或者说法律所设定出来的制度到底会对谁在程序上更加有利,以满足法律程序上的平衡,体现在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设计上,就表现为,在双方力量不对等,地位不均衡的时候,谁应当分担更多的责任,从而达到诉讼力量上的相对平衡,使法律力度显得更加公平。因此就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而言,该价值在于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民事权益。
  二、确定证明责任分配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证明责任分配主要解决谁来承担证明责任的问题,所以,主体的地位、能力、与证明对象的关系这些都是确定证明责任分配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主体因素
  1、主体能力因素
  证明主体是否具备收集证据、提出证据进行证明的能力是证明责任分配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能力大小来确定证明责任分配,不仅体现在制定法律规范上面,而且在确立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分配一般也要考虑当事人自身的客观条件、与案件事实的客观联系和当事人负担证明责任的经济条件等因素。在民事诉讼中,由于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对等,因此,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无论原被告都应当具备这个能力。
  2、主体的法律地位因素
  从诉讼的攻防结构角度考虑,起诉方居于进攻态势,系积极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方,按照传统的“谁主张谁举证”这一证明责任分配最基本的原则,应当由起诉方承担证明责任。从双方当事人的社会地位和享有的权利保护方面分析,从证明主体的地位考虑,证明责任分配还表现在在“实体法上对争议双方当事人非等同对待或者在真伪不明时总是偏向某一方当事人进行裁决。
  (二)对象与主体的关系
  美法系的利益衡量说中,明确将证据的持有或证据的距离、方便等因素作为证明责任分配的因素,在大陆法系的一些学说中,对这些因素也是做了充分考虑。按照经验规则和盖然性,有些事实可能为被告人所独知,或者证明某些事实的证据为被告人所独占,距离被告人更近,对这部分事实,由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更能够体现高效、公平的理念,因此,应该将该部分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给被告人承担。
  三、有关证明责任分配的主流学说
  (一)规范说
  此学说由德国著名学者罗森贝克提出,首先,从法律规范的规定看,所有实体规范可分为彼此对立的两种:一种是形成或产生某种权利的规范,另一种是阻止权利形成或产生的规范。其次,作者提出了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即不适用特定的法律规范其诉讼请求就不可能得到支持的当事人,必须对法律规范要素在真实的事件中得到实现承担主张责任和证明责任。以上,就是“规范说”的含义,简言之,就是主张权利存在的人,应就权利产生的法律要件事实进行举证。只有当法官对具备法律规范的条件获得内心确信时,他才会适用法律规范;而当法官穷尽自由心证都无法作出判断时,则不会适用该法律规范。
  (二)危险领域说
  此学说由德国学者普尔斯在结合“规范说”在现实运用中的缺陷以及大量关于证明责任理论的判例,整理抽象化后得出的新理论。由于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存在,罗森贝克的规范说适用于一些危险领域会显失公平。“危险领域说”认为如果真伪不明的待证事实出自一方当事人所控制的危险领域的范围,则应当由这方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亦即当事人与证据距离的远近、哪一方当事人有能力负担举证责任,会影响到证明责任的分配。因为一旦某个领域处于对方当事人的全局控制之下,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在证明过程中无疑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出于公平原则起见在该领域范围之内受害人无需对加害人的故意过失承担证明责任,与之相反加害人需对自身的免責事由进行证明。
  (三)盖然性说
  该学说创始人是德国学者赖纳克,全面否定了罗森贝克的“规范说”,认为应当依据待证事实发生的盖然性高低分配证明责任。“盖然性”,即有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质,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达不到逻辑必然性条件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认识手段。所谓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是在待证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确实充分的情况下,如果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证明力明显大于另一方,人民法院即可对证明力较大的事实予以确定。虽然并非所有的待证事实都可利用其盖然性的高低来做出存在与否的判断,但盖然性说可以促使当事人积极的进行举证,同时也强化法官在事实认定过程中的内心确信,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性。
  我国证明责任分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伊始,学术界出现了盲目排外的现象,对于证明责任理论的学习一度止步不前。到了上世纪80年代,学界对于证明责任分配理论开始了深入的研究,司法实务也逐渐开始重视运用其进行裁判。从近年来的立法可看出,我国对于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以“规范说”为主要指导学说,另外,以“危险领域说”与“盖然性说”为辅助。证明责任分配问题跨越实体法与程序法两大领域,若证明责任分配不当,将直接导致审判结果不公。因此,将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以法定的形式确定下来,严格实施必然为民事诉讼走向科学化,提升公信力,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强大的法律助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一种“文化转换”与“交际互动”,一种以目的语功能为导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应用翻译实践中,该理论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译者可根据文本功能和交际目的选取信息、选择翻译策略,并根据的语文化情景重构译文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文本功能;应用翻译;翻译策略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赖斯将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把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
期刊
摘 要:馬克思历史自由观主要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由观是唯心主义,康德的自由观割裂了自由,使得自由成为三个独立的部分,而黑格尔的自由观在康德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自由观,马克思的历史自由观,把唯心主义自由观转变为唯物主义自由观,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批判的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本文讨论的是马克思怎么在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基础上发展出历史自由观。  关键词:康德的自由观;黑格尔的自由
期刊
摘 要: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是十分必要且紧要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种恶劣天气频频突发,这与人类
期刊
摘 要:现阶段国家倡导素质教育,所以,在体育院校落实心理教学需要持续的创新教学形式,依据体育院校中学生实际的心理特征来进行相应的心理教学,进而让体育院校的学生建立更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完善的人格,使学生产生正面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本篇文章针对体育院校中开展心理教学方式创新的有效措施,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关键词:体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现阶段,国家体育院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获得了一定
期刊
摘 要: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会计制度在不断改革可教材内容更新滞后、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不紧等问题,这就需要重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1+X证书推进加速课程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使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关键词: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1+X证书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是促进中
期刊
摘 要:沟通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必要手段,对任何人来讲沟通都非常重要。而语文教学就是培养一个人沟通能力最有效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各学段教学对线上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应考虑如何通过线上教学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培养,以此令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基于线上教学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沟通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线上教学;
期刊
摘 要:在国家多次强调提高本科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指导下,以天津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为例调查目前本科生能力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加强学校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注重全面提升本科生能力素养的理念,明确阻碍本科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因素,逐步加快提升本科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对实现中国强大繁荣昌盛的目标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能力素养;影响因素;本科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
期刊
摘 要: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劳动既是一个基本的需求,同时也是一个基础性的推动力。借助于劳动,能够让人类获得物质上以至于精神上的满足和收获。对于当代大学生也是如此,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支撑性人才,通过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不仅能够让广大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良好职业核心素养。劳动教育在高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劳
期刊
摘 要:班级是高校组织教学和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时期下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需扎根班级管理,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创新开展主题班会,借助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通过班级管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班级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场所  高校班级是将同一年级、同一专业,按照
期刊
摘 要: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和CNKI数据库资源,对2011—2020年主题为“警察心理”的文献分析,借助 Cite Space进行文献分析软件和EXCEL表格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别从论文发表时间、年代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基金情况、作者情况、高频被引论文、研究机构、发文机构、研究热点问题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本领域研究成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揭示该领域研究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警察心理学后续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