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整合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ole_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立新:正高级教师,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现任莒县青岛路小学副校长。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齐鲁名师称号。曾获优质课评选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全国说课一等奖;执教公开课100余节次,从省定贫困村到西藏日喀则送教,足迹遍布祖国东西。主持的课题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成果二等奖;有15篇论文发表;出版教育专著《与爱同行》;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科学重点作者。
  学科整合,指的是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具体来说,这一过程指以国家课程方案和标準为依据,按照科学学科性质和特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基础,挖掘、拓展和重组小学阶段语文、数学、品德、综合实践等学科中渗透的科学教育资源,并与现行科学课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可以直接传授的教学内容,并展开有效教学实践。
  一、为什么要实施学科整合
  在实际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由科学这一门课来实现。这一方面深度不够,另一方面提高有限。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却对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熟视无睹,更不会主动进行探索与研究
  如,学了《摩擦力》之后,有的学生在冰天雪地里依然没有采取措施进行防滑,缺少实践创新能力。
  (二)学生在科学课上积极参与,却没有形成科学概念和探究思维
  如,在“观察摆”的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只看“钟摆”荡来荡去表面上的热闹,而不去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缺少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对科学实践兴趣浓厚,实际操作时却应付了事
  如,让学生戴着手套和口罩统计“我家一天的垃圾”时,很多学生嫌脏怕麻烦,只是大体估计,胡编滥造了一些数据,缺少科学家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传统的科学课往往难以解决以上的问题,而归纳总结等能力也是其他学科,尤其是数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如果在科学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或是在其他学科教学时,将科学实践作为一个应用进行举例,两种学科很有可能互相促进,实现双赢。基于此,我们决定进行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实践,多学科共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践
  (一)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主要通过科学阅读,学习科学精神;撰写科学日记,提升观察能力。
  1.研发阅读课型,学习科学精神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与语文学科整合,推进科学阅读。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了激趣—推进—交流—拓展的四部曲课型。激趣,开启学生的阅读期待;推进,引导学生往深处思考;交流,在主题探讨中学习科学精神;拓展,深化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阅读《居里夫人传》时,通过“居里夫人的哪些科学精神值得我学习”的主题讨论交流,学生畅所欲言,对居里夫人高贵的人格和卓越的科学精神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读完之后,安排学生搜集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资料来阅读,并思考:同为女性科学家,她们身上具备了怎样共同的科学精神和品质?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深化了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2.撰写科学日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加强对学生撰写科学日记,特别是观察日记的指导,通过日记的撰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确定观察对象 明确观察顺序 写出事物特点 采用生动语言”的写作策略。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全面观察,不断思考,像科学家一样搞科学研究,有调查,有实验,有故事……写出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日记,充分感受到世界的精彩和生命的神奇。
  (二)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主要是通过数据整理,形成严谨态度;实证操作,培养求实精神。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如,科学课上测量了一天的温度,用数学折线统计图来整理数据,温度变化一目了然。同样,数学上如何测量不规则土豆的体积,学生则想到用科学上的量筒或量杯来实际测量,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次强调误差,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三)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合
  主要通过课前和课后的实践活动,以“先放后扶”的教学方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们将学生带到室外真实的情境中实际操作,让他们在真实的活动中亲自体验、感悟,培养规则意识,磨炼意志品质。如,道德与法治中《尝尝苦滋味》这一课作为一般道法课来上,课前让学生搜集名人经过多次失败、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课上教师创设情境,与学生共同表演一个小片段,通过说故事、小表演两个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作为课题,与科学整合之后,达到磨炼学生坚毅品质的目标,则不仅仅停留在明理导行层面上,而是利用周末联系家长志愿者,深入开展远足二万步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所有学生自带水杯、背包和一个塑料袋,徒步前行,随手捡起所到之处的垃圾,直到目的地——丽正园。这次远足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主要是通过科学小研究,培养实践能力,拓宽探究空间。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开展与之相关的科技小制作或课外调查实践及“周末约”实践活动,及时跟踪评价。同时,我们还根据季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拓展出“种植凤仙花”“观察蝌蚪”等一系列感悟生命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喂养过程中,学会观察和思考,由此诞生了一个个有趣的小问号。如,凤仙花是先长根还是先长芽?小蝌蚪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在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如何整合与教学模式分析
  上述实践将科学思维延伸到其他学科,多个学科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仅仅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思路、框架是不够的,最终的落实还需要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模式。我们总结了在学科整合实践中提出新框架、新思路的方法,以及如何用科学课堂来实施这一框架。   (一)梳理教材,确定与科学相融合的框架和思路
  搭建学科整合框架和思路,换种说法就是,找到学科整合的途径和切入点。科学与其他学科整合,首先要熟悉每个学科的教材,筛选出1~6年级各科教材中有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渗透点,通过集体备课、课例探索,找到不同学科之间培养目标的交叉,讨论出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教学。如,《蚕的一生》一课,可以与多门课进行融合,与综合实践课共同指导、组织学生亲自养蚕;观察测量时注意数学课上更为细致、严谨、专业的要求;请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蚕宝宝生长记。
  (二)学科整合后的科学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后的科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严谨,科学教学时需要注意将这些融合点进行体现。我们在实践中归纳出“1 5 1”科学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以用于任何教学设计,即在上一步骤整理出的任何学科整合框架。“1 5 1”科学教学模式具体内涵是,一堂典型完整的科学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个“1”)是课前在日常生活中“做一项准备”(可以是课前小研究,也可以是准备身边的材料、收集相关资料,或做个小实验)。第二部分,课堂教学则分为五个环节:(1)基于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联系生活,大胆猜想;(3)设计实验,达成共识;(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5)全班交流,教师导疑。第三部分(第二个“1”):课后拓展延伸,创造應用。
  1.课前准备
  小学科学课的设计原则之一,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几乎所有的小学阶段科学知识,都能够与学生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对应起来。不过,由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方式所限,他们虽然生活在“科学现象”之中,绝大多数学生却对这些现象并不敏感,甚至缺乏必要的关注和观察,这很容易使得课堂上的科学教学成为“无的放矢”的努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科学学习有一个比较扎实的生活经验基础,我们在新授一个重要的科学知识时,总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小研究”“小实验”或收集资料,做足准备,并及时跟进评价。
  2.课堂教学五环节
  我们确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大致是参照“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设的。
  (1)基于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把所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现象逐步“聚焦”到科学规范的解释上来。
  (2)联系生活,大胆猜想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说出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可以使学生交流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3)设计实验,达成共识
  教师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别人的方案可以提问或补充,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智慧碰撞中达成共识。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全班交流,教师导疑
  教师精心组织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当学生思维出现断层时,教师及时给予“脚手架”,以恰当的问题点拨学生深入思考。
  3.课后拓展延伸
  没有应用的学习缺乏深度,没有真实应用的学习,既缺乏深度,也缺乏意义。因此,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科学知识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通常会揭示一些应用的范例,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投入实践)。
  实践证明,这个模式对于提高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观察、科学探究和科学应用与创新,确实是有效果的。除此之外,课题组外的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后,也能更好地把握科学教育的实质,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
  通过以上各门课的有机整合,教师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的人来培养。将科学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后,学生学会了深层次地思考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发现、科学思考、科学探究的方法。原来冰天雪地里不知道防滑的学生现在知道理论联系实际了,不愿意数垃圾的学生现在开始认真统计。学生天天都盼着上科学课,实验操作测评优秀率也提高了28%,主动探索生活现象的学生人数增长40%。从一节节经典的案例、一件件极具创意的作品、一串串增长数字,让我欣喜地看到,学科整合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了多方位立体化育人的目标。
其他文献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科学教师重视科学探究过程,忽视探究结论,认为“结论”有没有都无所谓,只要过程到位就可以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由于科学探究往往是围绕某一科学知识点展开的,科学探究的目的就是探索、验证这一科学知识,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结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缺失。《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侧重了解和识记概念知识的浅层学习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呼之欲出。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应用“深度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平台。目前在小学科学授课过程中呈现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课堂极为活跃、浅层学习明显的特点,导致了小学科学教学空有其表,学习缺乏思维内涵,学科
如今,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小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科学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可以通过差异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式。差异教学是多元化教学手段中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在科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兼顾了高校管理与学生权益保障,细化了学籍处理工作程序,是实现学籍处理法治化的基础,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法治建设的进程。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分流淘汰力度逐步加大,研究生学籍处理事件急剧增加,但高校学籍处理工作尚存实体性标准模糊笼统、程序性规定细节缺失、责权边界不清、法治意识不强以及监督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等多重问题,致使学籍处理的实践工作在运用《规定》时显露出诸多问题和难点,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实践角度结合新时期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就如何推进研究生学籍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明确了科学教学要与技术、社会、环境相联系。本文分析了科学教学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脱离的现状,突出了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透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于科学课堂的策略。  一、科学课教学分析  (一)学生特点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有些学生虽已具备抽象逻辑思维,但尚未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  建构主
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难以理解的现象,基本都可以用科学知识去解释,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科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加入生活化元素,不但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所在,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科学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乐趣。本文从情境、活动以及器材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高尔基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
“智慧校园”一般是指通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高效整合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各种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的新型信息化校园建设模式。它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并能对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做出洞察和预测。基于以上对“智慧校园”的理解,“智慧校园”的建设服务于小学科学教学时,具有便捷、开放、交互、共享、高效、创新、智慧个性化、大数据等特点,不
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展开探究式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而在一堂科学课中,科学探究真的发生了吗?本文主要阐述对“真探究”与“伪探究”的思索,寻找“真探究”的教学策略,走出流于形式的探究教学。  科学探究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有效开展教育工作。小学科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要在全面掌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工作,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为他们的学习进步做好铺垫。  一、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从小学生的认知角度看,想要让他们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促使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个知识范围非常广的学科,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忽视章节之间的关联和深度融合,知识非常碎片化,学生学习结束后能知道许多“常识”,但仅仅浮于表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以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一课《什么叫机械》为例,谈谈系统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