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致知:内涵、特征与培育逻辑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致知是面向教学文本的义理提炼活动,通过教师对知识所指的专业化表达,以及学生自身的深层察识,使学生已有认识得到扩充推极。教学致知具有道德普遍性、义理共相性、反己察识性与经典规范性。相应的,其培育逻辑共分为四个层次:道德概念层、基本义理层、主体推极层与典型范例层,通过对知识的普遍范畴、道德维度与代表样态进行深度考量,从而形成对知识的辩证审慎,以实现教学致知的育人目的。
其他文献
游泳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能,还是一种锻炼身体、培养生活乐趣、开展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经常参加游泳运动不仅可以提高人的心肺功能,还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游泳运动是在水中进行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也日新月异.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在于面向
期刊
在足球比赛中运用攻防技术能力是反映球队攻防实力的基础评价标准,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综合性的评价标准,大多研究根据目的和具体内容进行选择和运用.每年一度的欧洲冠军
期刊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开展学习、生活的必要保障.通过摔跤运动来锻炼身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有些青少年可能会觉得体育运动枯燥无聊,所以
期刊
用批判教育学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乡村教师的精神世界面临“荒漠化”的风险。精神成长则是找回迷失精神世界、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局的现实需要。精神成长有助于乡村教师实现“精神自觉”“精神超越”“精神解放”和“精神传递”,从而完成精神蜕变。自我超越、赋权增能、实施“精神福利”以及“精神共同体”成员互助是乡村教师精神成长的可能路径。
班规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制定的、通过规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引导师生行为、保障师生自由的班级制度。制度德性是班规的内在属性,班规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经得起道德伦理的审判。其中,正义是班规的根本德性,人的全面发展是班规的终极价值追求。而现实情况中,班规的德性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反面表述与盲目利他为主,缺乏人文关怀精神, 班主任权威中心,漠视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 考试与分数至上,忽略班规的德育价值。增强制度德性是班规德育功发挥的必要前提:坚持实质正义原则,增强班级成员对班规的认可与尊重, 坚持程序正义原则,鼓励学生在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认知是具身化的,环境、身体和认知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从具身认知视角审视当前教学情境,会发现其因身体缺席而呈现出虚拟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背景创设的失“真”、主体互动的错位、实践性知识的矮化与学习空间的固化,也正是这四种力量把“身体”逐渐驱离了“情境”。具身认知是对上述问题的有效回应。教学情境中身体的回归,需要教师树立大情境观,坚持对教学情境的一体化设计,并不断提升其实践转化能力。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借助 SPSS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竞赛组委会、志愿者、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观众六个方面对大众跆拳道竞赛不良
期刊
教师知识共享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教师知识共享的特征表现为教师个体通过组织内交流进行知识共享是前提条件,社会报酬是教师参与知识共享获得的利益满足,情感支持和付出成本是知识共享中投入的精力,社会期望是对参与共享获取报酬的预期。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教师知识共享机制体现在教师以教师共同体和学校组织为共享平台,通过组织内的互动交往行为付出一定成本并获取社会报酬,教师对社会报酬与期望的比较结果决定后续知识共享过程是否发生。针对当前教师知识共享面临教师共享
当前,家庭关怀已成为校园欺凌防治的重要视角。对学术界现有相关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仍缺乏对校园欺凌防治进行系统的家庭关怀建构。本文结合实际调查研究,建构校园欺凌防治的较为系统的家庭关怀体系,包括家庭关怀内容、家庭关怀原则和家庭关怀路径。其中,校园欺凌防治的家庭关怀内容包括生存关怀和发展关怀,家庭关怀原则体现为自然性原则、榜样示范原则、相互依存原则和终身持续性原则。校园欺凌防治的家庭关怀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向开展:一是以关怀环境熏陶孩子的关爱心灵, 二是以身作则促进孩子关怀行为习性的养成, 三是以亲缘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