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知识共享机制及实现策略——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odm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知识共享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教师知识共享的特征表现为教师个体通过组织内交流进行知识共享是前提条件,社会报酬是教师参与知识共享获得的利益满足,情感支持和付出成本是知识共享中投入的精力,社会期望是对参与共享获取报酬的预期。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教师知识共享机制体现在教师以教师共同体和学校组织为共享平台,通过组织内的互动交往行为付出一定成本并获取社会报酬,教师对社会报酬与期望的比较结果决定后续知识共享过程是否发生。针对当前教师知识共享面临教师共享
其他文献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条件、制度体系及精神要素的总和,具有引导行为、涵化品格、凝聚共识、激发向上等育人作用。然而,孤岛效应的扩张、权力结构的失衡以及功利主义的侵袭,使得当前的学校文化面临封闭化、反教育性和知性化的三维困境,导致学校教育与文化育人功能断裂。有鉴于此,我们可通过重筑自由包容的学校开放环境,重铸民主平等的公共交往环境,重构健全发展的个人成长环境以突破,疏通学校文化育人的通道,进而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发展。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开展学习、生活的必要保障.通过摔跤运动来锻炼身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有些青少年可能会觉得体育运动枯燥无聊,所以
期刊
用批判教育学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乡村教师的精神世界面临“荒漠化”的风险。精神成长则是找回迷失精神世界、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局的现实需要。精神成长有助于乡村教师实现“精神自觉”“精神超越”“精神解放”和“精神传递”,从而完成精神蜕变。自我超越、赋权增能、实施“精神福利”以及“精神共同体”成员互助是乡村教师精神成长的可能路径。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认知是具身化的,环境、身体和认知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从具身认知视角审视当前教学情境,会发现其因身体缺席而呈现出虚拟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背景创设的失“真”、主体互动的错位、实践性知识的矮化与学习空间的固化,也正是这四种力量把“身体”逐渐驱离了“情境”。具身认知是对上述问题的有效回应。教学情境中身体的回归,需要教师树立大情境观,坚持对教学情境的一体化设计,并不断提升其实践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