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政策解读与思考

来源 :高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fx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随着新高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2019年4月23日,江苏、河北、湖北、湖南、广东、福建、辽宁、重庆等8省市同时正式宣布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新高考,2021年全面执行新规则。这也就意味着我省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生将面临高考改革后的第一次重大检验。
  这个检验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从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的生涯规划到选课走班,再到学业水平考试乃至高考,其中面临的变化非常之多也非常之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无论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广大高中阶段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中“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下简称“合格考”)已经启动,中职生该如何看待“合格考”?中职生是否有必要参加“合格考”?理清思路已是当务之急。
  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价值观发展的不均衡,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存在一种错误认知,那就是:中职生(含中专、技校)不如高中生。浅显的理解“合格考”的考核形式有點类似于多年前的高中“会考”,两者不能等同,但“合格考”却还多了个“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功能。于是,少数中职生家长在脑海中构思一种让孩子参加“合格考”来获取“高中同等学力”,最终以普高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的“坦途”。然而,这条“坦途”真的存在吗?通过下面的剖析,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会变得更清晰。
  一、什么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一)明确概念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重要考试。其功能主要是评价高中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根据其性质和作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选择性考试成绩计入统一高考总分,作为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
  参考鄂教考﹝2019﹞3号文--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四门科目考试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普通高中在校生均须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社会人员申请高中同等学力者可参加合格性考试;已获得高中阶段及以上毕业证书的考生,不必参加合格性考试,其成绩直接认定为合格。
  此处“高中阶段”应指普高、中职(含中专、技校)。
  (二)“合格考”和“选择考”的区别
  1.“选择考”成绩计入高考,“合格考”成绩不计入高考,“合格考”对于高考录取不起决定性作用。
  2.“合格考”包括《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设定的所有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思政、历史、物理、化学、生物、艺术(音美)、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以及理科实验等;“合格考”的科目考试内容范围为普通高中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内容;“合格考”成绩作为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
  二、“合格考”的考察对象和作用
  (一)“合格考”主要考察对象为普通高中学生
  “合格考”所包含的13门课程,仅在普高全面开设,其考试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学业要求。中职、技校的课程开设与普高是不同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专业学科而不在基础学科。中职学生如若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非专业课程之外,无疑会对学业产生较大影响。
  (二)“高中同等学力”不等于普高毕业证
  “合格考”的成绩,是“普通高中同等学力”的主要认定依据,而不是“普通高中学历”的认定依据。“合格考”通过后,将会以何种形式颁发合格证书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可能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普高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普高学籍和综合素质评价这两个必要条件,是“合格考”无法体现的。
  三、不同类型考生在高考报名时的区别
  依照湖北省2019年的高考报名规则:我省普高毕业、中职(含中专、技校)毕业或同等学力者可报名。
  1.普高考生通过“合格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获取普高毕业证,可以报名普通高考、艺术体育类高考;
  2.“高中同等学力”主要对应没有高中阶段(或中职)学力的考生,也就是只有初中毕业证的考生。他们参加“合格考”取得同等学力证明之后才可以参加高考。而这类考生在合格考最开始的报名类别就已经被固定为“社会考生”;
  3.中职(含技校)毕业的考生可以报名普通高考、技能高考、高职单招,从报考类型来看,可选择性比普高考生更多。从往年情况来看,中职生报考普通高考人数较少,绝大多数中职生选择了技能高考和高职单招。
  四、旧模式对中职生普通高考录取的影响
  (一)中职生面临的普通高考招生现状
  根据往年全国普通高考各高校在普通高考录取上的表现来看,某些“985”、“211”类重点院校,在同等条件下,更倾向于录取普高毕业生,或者面向非普高类考生的招生计划较少。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在于一是非普高毕业生无法提供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依据,二是普高毕业生和非普高毕业生客观上存在的学习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绝对,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却具有较普遍的意义。
  (二)我区普通高考报考现状
  对于上述高校来说,无论是考生是“中职毕业”或者是“高中同等学力”,都属于“非普高毕业生”一类,在实际录取时,仍可能存在倾向性。2019年普通高考,我区高考总报名人数7847,其中非普高类考生报名人数1029,占比约13.1%。由于省里对统计数据信息的严格把控,我们无法得知精确的上线数字,但非普高类考生达到重点院校分数线者为极少数,绝大多数为二本线以及少数的普通的一本线。而对于普通一本院校来说,在录取上的这种倾向性就轻得多,二本院校几乎不存在这种录取倾向。   所以,就算在旧高考模式下,可能受到影响的中职考生人数相对也很小,绝大多数并无影响。
  五、新高考模式下招生的变化
  (一)评价标准变化
  新高考之后,将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院校选拔新生一是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择性考试(等级考)成绩,三是参考学生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这就是“两依据一参考”。
  (二)志愿填报和录取规则变化
  1.对招生院校不再划分录取批次,改分批录取为分段录取;
  2.志愿填报由一次性集中填报改为分段多次填报;
  3.调整平行志愿录取规则,改院校志愿平行为专业志愿平行。
  投档的基本单位是专业,不是学校,所以同一所学校在同一省可以形成多条投档线。以浙江省2018年为例,浙江大学投档线16条,武汉大学投档线37条,华中科技大学投档线34条,中国地质大学投档线36条,中国农业大学投档线37条。而艺术类别招生除开凭校考录取的院校专业外,其他院校和专业采用平行志愿分两段填报,考生每段均可填报不超过30个志愿。我省即将采取的按专业组投档情形类似,考生可填报平行专业志愿多达几十个,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踩雷”。
  六、正视新变化、加强引导、合理应对矛盾
  (一)正視矛盾
  对于中职考生来说,因为中考失利,上不了普高线而就读中职,而在之后他们中的少数人或者学习选对了路子、或者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三年之后有望在普通高考冲击重点院校,却可能因为旧高考模式下的院校录取倾向而受阻,这种矛盾是现实存在的。
  但是在新高考专业平行志愿和分段录取办法下,这种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分段录取将打破长期以来招生院校身份固化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弱化部分高校的优先录取权,一本院校某些专业录取分数低于二本院校的情况将会更加普遍。这无疑也给了立志于报考重点院校的中职生更多机会。
  (二)加强引导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主要对象是高中生也就是普高生,中职考生如果为此花费太多精力而造成学业受挫成绩下滑,反而得不偿失。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仔细解读、耐心解释,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实际上,普高类考生和非普高类考生两者的差距准确来说只是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发展方向的选择,这种差异对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并不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教育的道路很宽,学力提升的方法也很多,除了普通高考之外,还有技能高考、自学考试、开放大学、成人高考、研究生考试等等,这些学力提升考试不会区别对待考生是普高毕业还是中职、技校毕业,只要能力达到、分数达到就可以继续深造。
  (三)合理应对
  新高考采取的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让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目标和机会,对于中职生来说,重点院校和专业的可选性大大增多,被录取机会也变大了很多。在此基础上,除了与招生院校建立更良好的沟通渠道之外,还可以适当考虑是否能从普职比入手。适当的提高普职比,可以将部分学习能力不错却中考失利的考生揽入普高的范围。
  然而,成功者有之、失意者恒有之,报考与录取的矛盾不可能完全消除。无论普职比提高到多少,总会有发挥失常者存在,而普职比是不可能提高到100%的,这也与国家现阶段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理念不符。同时,现阶段各地普高学校容纳量相对较少,如若省市大幅度提高普职比势必使得各地招生计划溢出。但是不妨将之当做一种调控的备用手段,在大的政策框架下和范围内进行小调整,也可能收获不错的效果。
  当然,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怎么学、怎么考、怎么填报志愿,所有的这些必要过程和决定,都只能是由考生自己完成,路还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无论是旧高考的分批次平行志愿,还是新高考的专业分组细化,再好的制度和政策也不可能完全平均地施惠到每一个人。与其抱怨蹉跎,不如强化自身、打磨学业,打铁还靠自身硬,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不惧变化,适应环境才能始终受益。
  作者简介:周华,1981年5月,性别男,籍贯武汉,本科学历本,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技术、新高考改革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发现一个个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建构知识的过程。问题的存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串一方面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精心设计;应用;问题串;教学效率  “教学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教师教学中起码应该遵循的原则,在生
期刊
摘 要:高中物理知识具备抽象性的特点,这也就使得高中物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而且高中阶段的的任务量巨大,学生要学习的科目众多,本身学生的心理压力就较大,此时物理学习难度又大,学生思考时间长且见效慢就会让学生产生自己无论如何都学不透物理知识的错误认知,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使得高中物理教学变得困难重重。演示实验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参与感,教师若是运用得当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能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因此,
期刊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历史作业作为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纵观高中历史作业现状分析,作业设计仍旧存在作业形式过于单一、过分注重眼前利益、评分依据相对局限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创新作业形式、明确作业目标、设置开放作业角度具体阐述提供作业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作业设计;问题;策略  高中历史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调整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标改革的新形势之下,为了全面践行新课标教学的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高中历史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教师就要深入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把创设情境作为教学的新思路,更好地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完善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有效优化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本文就从借助情境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创设语言情境、创设角色体验情境几个方
期刊
摘 要:物理学是人们探求世界物质起源的根本性学科,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的人才,从而让学生以创新形式展开对物理世界探究和讨论。中学学生大多处于青年时期,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三观体系,因此需要充分把握这个时期向中学学生传达正确的核心素养教育。本文将就核心素养下中学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创新;培养探究  引言:在针对物理学科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时,可以融合科学设问、学科方
期刊
摘 要:高考试题是落实“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高考备考的重要指挥棒,也是高一、高二基础年级课堂教学的重要导向。研究好2020年高考试题有助于下一学年的高考备考,更有助于整个高中教学,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选择题点评  2020年高考新课标I卷理综物理选择题很好落实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突显学科核心基础知识,强化推理分析
期刊
摘 要:生物学科是高中课堂教学中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生物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抽象性,包含了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探究过程。基于此,本文就高中生物课堂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探讨,具体阐述提高生物课堂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路径,包括设置问题情境,培养科学探究意识、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组织辩论,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等。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  引言:强化高中生
期刊
摘 要:教学情境是近年来大火的新兴教学理念,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可以达到让学生深刻记忆课堂知识的效果。高中地理作为一科既需要大量知识记忆,又需要一定逻辑思维的复杂学科,十分需要引入一些新兴的教学理念,来帮助学生降低记忆理解知识的难度,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文地理;高中教学;情境  地理学的本质就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其中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学、
期刊
摘 要:通过阐述教学变革环境下,融入自主演绎的方式对提高高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信息化平台提供的数据论证学生通过自主演绎后所获得的成绩提升以及对学生思维结构,表达合作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主演绎;教学效能;实践  一、建立分析目标  地理自主演绎主要为,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自主搜集资料,表达某个区域案例的地理原理、分析推导成因、并通过各种地理手段呈现表达的一种学生
期刊
摘 要:化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新课改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列为化学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培养学生的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认知模型,这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思维导图构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内涵,并以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化学;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引言:根据《普通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