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改编剧研究述评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s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1世纪以来,李健吾的戏剧研究受到持续关注,但对其盛极一时的改编剧的研究却很不充分,也不平衡。按照时间顺序对李健吾的改编剧研究进行一番梳理,考察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出阶段性的研究特点,分析发展态势,力求找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开掘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李健吾 改编剧 述评
  提起李健吾(1906-1982),我们熟知的是他以“刘西渭”为笔名的批评家这一身份,如果说他还是一位戏剧家的话,则知者甚少。其实,李健吾十四岁便参与戏剧表演,创作戏剧也近六十年,可以说,戏剧贯穿了李健吾的一生。改编剧作为戏剧创作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在我国现代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李健吾创作的40多个剧本中,保留下来的改编剧就有十四部(十四部的数字来源于2016年5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健吾文集》所收录的篇目),而根据外国戏剧改编的就有十三部。从上演情况来看,《金小玉》(四幕悲剧,根据法国萨尔度的《托斯卡》改编)、《王德明》(六场悲剧,上演时改名为《乱世英雄》,根据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改编)、《和平颂》(三幕闹剧,根据古希腊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公民大会妇女》改编)在当年都引起了强烈反响,给李健吾带来了很高的声誉。
  由于李健吾的改编剧侧重描写人性,与现实政治有所疏离,《和平颂》上演之后便引起了左翼人士的批评,从此,李健吾走向了寂寞无人问津的时期。直到作家去世后,逐渐有人开始注意到他的创作,研究范围也从对其文学批评的研究扩展到戏剧上来。在研究戏剧的过程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有研究者开启了研究其改编剧的大门。然而由于起步较晚,资料不系统,研究李健吾的改编剧尚未形成规模,研究相对滞后。本文试图按照时间顺序对李健吾的改编剧研究进行梳理,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特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探索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一、2000年以前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几乎没有研究者把李健吾的改编剧作为单独论题进行研究,有的只是一些学者的点评。
  最早全面评述李健吾剧作的是柯灵,他在为《李健吾剧作选》写的序言中第四部分专门论述改编剧,柯文首先指出当时改编剧流行的原因是客观情势所需;其次纠正了文学界、批评界历来重创作、轻改编的风气,认为改编也不易;接着分析了李健吾改编剧中的精品《王德明》 《金小玉》,指出其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做到了“中国化”。在点评李健吾的改编水平时,柯灵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是移花接木的能手”a。“构思奇巧、鬼斧神工”b,也指出其欠缺的地方乃是人物刻画方面不深切感人。
  较早对李健吾的改编剧做出评价的还有司马长风,他指出,李健吾“只借重原著的骨骼,完全以中国的风土,创造出崭新的人物、氛围和意境。那是化异国风情为中土本色的神奇,不留一丝一毫的斧凿痕迹……尤其是对话的贴切、自然,当代无与伦比”c。可以看出两位学者都从文本出发充分肯定了李健吾在改编外国戏剧方面的成就,也总结出了李健吾改编剧的特色——“本土化”。两位学者的评论也成为后来学者研究时的重要依据,并被广泛引用。
  李健吾的改编剧绝大多数都是完成于抗战时期,最出色的大多出自沦陷时期的上海,李健吾也被誉为“沦陷区剧坛的巨人”d。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学者开始关注“孤岛”及沦陷区的改编剧。
  朱华的《“孤岛”及沦陷时期外国戏剧改编活动述略》和陈青生的《沦陷时期上海的话剧创作》这两篇文章属于介绍性质。前者概述了抗战时期的上海戏剧舞台,罗列并简介了上海剧艺社和苦干剧团上演的改编剧目。后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介绍了李健吾、陈麟瑞、黄佐临、师陀、柯灵等的改编剧,相比前者要详细一些,提到了根据法国萨尔都剧本改编的《花信风》(四幕悲喜剧,根据萨尔度的《费尔南德》改编)、《喜相逢》(四幕悲剧,根据萨尔度的《菲多拉》改编),分析较多的是《金小玉》,作者认为此剧既吸收了原作的技巧精髓,又加入了李健吾的再创作。
  当时还有一篇较有分量的文章是朱伟华的《试析沦陷区改编剧的盛行》。朱文全面分析了沦陷区的改编剧。文章首先解释了改编剧在沦陷区盛行的原因:“一是由于政治原因,留在上海的文艺界人士屈指可数;二是统治者对戏剧演出给予一定的支持;三是演出和剧本之间存有巨大的供需差距;四是改编剧既能满足观众,又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e研究者对原因的分析较为客观、全面,他的上述观点也被后来学者广泛接受。文章接着对比了沦陷时期与早期文明戏时期的改编的同与异。其次指出二者来源相同。欧洲浪漫剧(传奇色彩)、日本新派剧(歌舞伎形式)、莎士比亚戏剧(抒情风格和情节的生动丰富),都重视演出和舞台性;不同的是初期改编更注重情节与政治因素,而沦陷区改编更注意对人类的描写,反映现实。这样的比较,视野宽广,结论也令人信服。文章还从民族文化主体出发分析改编剧选择上的取舍与偏移现象,最后介绍并总结了当时剧坛大家的改编特点,指出李健吾的改编特点是“借重传统,长于转化;师陀则是贴近现实,贵在契合”f。文章虽未详细分析每个作家的改编剧,但能总结出各自的改编特点,有一定的价值。
  总体来说,2000年之前对李健吾改编剧的研究比较零散,多属于作家作品的一般介绍,尚未形成针对性的研究。
  二、2000—2010年
  进入21世纪后,虽然还未出现专门研究李健吾改编剧的专著,但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李健吾的戏剧,尤其是一些硕博论文中都设有专节论述改编剧。在众多的改编本中,李健吾最满意的是《王德明》和《阿史那》,而《金小玉》上演后获得的称誉更多,所以这一时期对李健吾改编剧的研究多集中于这三部。
  姜洪伟的博士论文《李健吾剧作论》对李健吾的戏剧创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其中在第四章分析中西戏剧资源的创造性吸纳时,在第三节专节研究了李健吾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剧作,梳理了概况,并分析了李健吾改编剧的核心——“中国化”在《阿史那》(六场悲剧,根据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改编)中的表现:“‘中国化’了的人物形象”g,“部分场景的重新写作与细节的重新设计”h,“以汉语重现原作诗意和美感”i。最后,论文指出莎剧改编的意义在于有力地促进话剧本土化以及缩短了观众与莎剧的距离。文中对《阿史那》的分析,雖然属于个例,但却总结出了李健吾常用的改编方法,具有普遍性,为后来对其他改编本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在这一热潮之下,胡斌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他的《跨文化改编与中国现代戏剧进程》一文从宏观入手,视野宽广,历数了一些经典跨文化改编剧及涉足改编的剧作家,学术功底扎实。他的另一篇文章《从欧化语言到民族诗性语言的成熟——中国现代跨文化改编剧的语言嬗变》虽是从微观的语言角度入手,但研究范围涉及中国现代以来的跨文化改编剧,作者认为中国改编剧在语言方面呈现出从“欧化”向民族诗性语言转变的特点。这篇文章例证充分,结论也令人信服。胡斌针对性地研究李健吾的改编剧的文章是《李健吾跨文化戏剧改编的民族特色》,它先把李健吾的改编剧按照题材进行分类,分为情爱剧、革命剧和历史剧三类,之后文章从中国化移植、传统文化的渗透、汉语魅力的彰显这三方面分析了李健吾改编剧的民族特色。文章在举例时不限于有名气的改编剧,还旁及其他。如提到了李健吾在改编《费加罗的婚礼》为《好事近》时,特意把具有西方特色的“初夜权”和“审判”改变为中国特色的“老爷霸占女仆”和“三堂会审”。在分析传统文化的渗透时从儒家思想的浸润、古典诗词的借用、与中国戏曲的融合三点来说,分析也较之前的研究,更加细致、全面。
  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值得一提的还有马晓冬的《商业化面孔下的政治呼唤——从〈托斯卡〉到〈金小玉〉》这篇文章在沦陷区时代语境以及李健吾个人创作历程的双重视角下对改编剧《金小玉》进行个案考察,探讨了沦陷区话剧商业与政治间的复杂关系,特别关注以李健吾为代表的沦陷区剧人是如何借助域外作品,在生存、救亡的夹缝中进行艺术表达与政治呼唤的。研究者对沦陷区话剧创作背景以及《托斯卡》的改编历程掌握扎实。文本分析部分从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喜剧内容三方面展开。文章不仅仅对比分析《托斯卡》与《金小玉》,还将《金小玉》与其他改编本,如留日学生的改编本,重庆上演时的《不夜天》做了对比,研究范围较之前也有扩大,甚至引用了广告词“壮士殉国,烈女殉情”来引出结论:商业化面孔下的政治呼唤。结论合理。令人欣喜的是这篇文章属于作者“抗战时期李健吾的改编剧研究”的一个成果。笔者感慨终于有专门研究李健吾改编剧的课题了。
  目前学界对于李健吾改编剧的创作背景、兴盛及衰亡原因的分析,对其改编剧的特点的把握是准确的,研究视角也正在多元化发展。但是,如果要继续深化研究,需要解决现阶段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基本的问题需要澄清。比如李健吾改编剧到底有几部?文中提到的研究者中除了马晓冬认为是十六篇之外,其余都认为是十五篇。前文提到2016年出版的《李健吾文集》共收录十四篇,在《李健吾文集·戏剧卷》编后中解释说改编张恨水的《满江红》和《啼笑因缘》因为剧本没有留存下来,所以文集未收入。改编剧的数目确定后,还得确定具体的篇目。有研究资料提到李健吾曾根据罗曼·罗兰的原作改编了《爱与死的搏斗》,这部剧《李健吾文集》并未收录,而李健吾本人则称此剧为改译。又如收在《李健吾文集》第一卷的《说谎集》(独幕话剧,根据英国萧伯纳的《他怎样向她丈夫撒谎》改编),作者在附言的落款署名是“改译者”,但在正文中却说:“为中国观众方便起见,我改换了不少,例如人名,地名,典故,语气的自然。这已经近似一篇创作了。”l再如《撒谎世家》(四幕话剧,根据美国费齐的《真话》改编),在附言里,李健吾写道:“改译是一种方便,这种方便往往做成一把利刃,轻而损伤原作的皮肤,重而挖毁它的心脏。说重些,这是一种剽窃。……我坚决地反对改译。”m这段话表明了李健吾对改译的态度。之后,他又对翻译与改译做了区分:“这不是翻译。……一个改译者可以随意删增。……但是,我至于《真话》似乎还没有完全把费齐弄成一个中国人。……一切和一切,都是费齐的。”n但作者本人并未对改译与改编做严格区分,导致一些研究者在研究李健吾改编剧的时候称李健吾为改译圣手,一系列改编剧也成了改译剧,比如《李健吾的改译策略及其成因探究——以〈王德明〉为例》,《论李健吾莎士比亚戏剧改译本的民族化特质——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看改译者的创造》。所以在开展下一步研究工作前,我们有必要多方查证、翻阅资料,先解决好上述的基本问题。
  其次,改编剧研究不平衡。由于《王德明》《阿史那》《金小玉》的影响力巨大,可以说是李健吾改编剧中的经典,所以研究者多专注于以上三部剧作,忽视了其他改编剧,造成了研究不平衡,不全面,难以全面把握李健吾的改编剧。
  再次,目前的研究仅限于把李健吾的改编剧与原作进行对比分析,视野比较狭窄,研究也难以深入。我们可以尝试着把李健吾跟同时期的于伶、师陀放在一起综合考察,再将李健吾的改编剧放在整个改编剧的传统中来审视,运用改编理论,逐渐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四、结语
  在2016年,恰逢李健吾诞辰110周年之际,北岳文艺出版社历经三十多年的努力,于2016年5月出版了十一卷的《李健吾文集》。这套文集的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希望以此为契机,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李健吾,研究他的改编剧。李健吾的改编剧经历了一个由瞩目到寂寞再到重新被人注意的过程。截至目前,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相关的研究专著,但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呈增长的趋势。随着研究者的文化背景的不同、理论视野的更新,对于李健吾改编剧的研究深度有望继续拓展下去。
  ab柯灵:《李健吾剧作选》序言,见《李健吾文集》 (戏剧卷4),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514页,第515页。
  cd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卷),昭明出版社1978年版,第269页,第266页。
  ef朱伟华:《试析沦陷区改编剧的盛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第37页,第46页。
  ghi姜洪伟:《李健吾剧作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論文(2004年)》,第72页,第73页,第75页。
  j 刘丽娟:《论李健吾成熟期的戏剧创作》,《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9页。   k 张君峰:《论李健吾的话剧创作》,《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5页。
  l 李健吾:《李健吾文集》(戏剧卷1),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423页。
  mn李健吾:《李健吾文集》(戏剧卷2),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180页,第181页。
  参考文献:
  [1] 朱华.“孤岛”及沦陷时期外国戏剧改编活动述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1).
  [2] 陈青生.沦陷时期上海的话剧创作[J].上海戏剧,1995(3).
  [3] 张巧玲.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困惑与矛盾——李健吾剧作论[D].山东大学,2005.
  [4] 王灵玲.李健吾改编剧初探[D].北京师范大学,2007.
  [5] 刘晓洁.寂寞之旅——李健吾戏剧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 赵建新.李健吾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改编——以《王德明》、《金小玉》为例[J].剧作家,2007(4).
  [7] 陈楠.谈《王德明》对《麦克白》本土化的成功改编[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5).
  [8] 聶兰、熊辉.论抗战时期外国戏剧的中国化改编——以李健吾对莎士比亚两部悲剧的改编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2).
  [9] 李伟民.《王德明》:莎士比亚悲剧的互文性中国化书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
  [10] 李伟民.《阿史那》:莎士比亚悲剧的互文性中国化书写[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4).
  [11] 胡斌.跨文化改编与中国现代戏剧进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6).
  [12] 胡斌.从欧化语言到民族诗性语言的成熟——中国现代跨文化改编剧的语言嬗变[J].学术交流,2015(11).
  [13] 胡斌.李健吾跨文化戏剧改编的民族特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6).
  [14] 马晓冬.商业化面孔下的政治呼唤——从《托斯卡》到《金小玉》[J].中国比较文学,2016(3).
  [15] 曾文娟.李健吾的改译策略及其成因探究——以《王德明》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
  [16] 安凌.论李健吾莎士比亚戏剧改译本的民族化特质——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看改译者的创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视阈下山西文学世界中人生形态研究”科研创新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重写’莎士比亚戏剧研究——以2016年‘贺加斯莎士比亚’为例”(201805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朱璞,文学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矮大紧指北》:另类人文冷知识  高晓松是近年来在社交网络上公认的“靠才华吃饭”的人之一。他曾推出了一系列谈话类节目,比如《晓说》,也担任过《奇葩说》的导师,他风趣犀利、不乏人文关怀的谈话风格受到了大众欢迎。  2017年6月,高晓松带着《矮大紧指北》正式登陆“蜻蜓FM”,这是一档主打冷知识式的谈资类节目,除了独家首播之外,这档节目被设计成付费产品,一共156期节目,一周3期,一共200元。  和
在我们的教室里,在很多人的书桌上,都有一条神奇的“分界线”。  这条线是两张拼在一起的书桌自然形成的线,也因此常被用来当作同桌之间的分界线。当两方“领土”的主人變得水火不容的时候,这条“分界线”也就成了“前线”。  我和同桌张承就处于这样的状态。张承最喜欢上课睡觉,幸亏他脑袋灵光,考试的时候总能有不错的发挥,因此很多时候老师都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没想到这厮竟还跟我嬉皮笑脸,当
2018年7月9日,51岁的亨特,被首相特蕾莎·梅指定担任英国外交大臣,这位从牛津大学毕业的海军上将之子,一下火了。不少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个地道的中国女婿,娶了位西安美女,受太太影响他痴迷东方文化和古老中医,夫妻俩的跨国婚姻故事,简直比西方爱情影片还精彩。一次偶遇,被美丽的中国姑娘迷住  杰里米·亨特,1967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风景如画的戈德尔明小镇。牛津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在伦敦一家顾问公司工作,然
摘要:于永正老师用将近六十年的教学生涯践行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在其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语文”为关键词,采用“手把手,实打实”教学、“不用眼睛读,而是用心看”、“微笑教学”法,以及“什么都能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的方法贯彻他的语文课堂,达到了自然质朴的效果,赢得了儿童的童心。本文以于永正《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为依据,依托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关键词:儿童的语文 《祖父的园子》 自然质朴  《义务教
朋友圈的奇妙之处,在于前任明明可以将你屏蔽但却没有屏蔽的信息,正是对方想透露出来的。你还会一边看一边揣测,他是真的忘了我吗?  人年纪大了,经常会开始“回忆杀”。  回忆的内容无非就是奋斗岁月和恋爱时光,对当年的前任,本来恨得咬牙切齿,但时间可以原谅一切,有时候不禁会好奇,当年的他在干吗呢?  我有个朋友,18年前,还是个15岁的小女孩时,谈了个大两岁的初恋,如今已经分手很多年了。有一天她忽然跟我
摘 要:《虎丘记》作为明代散文的代表作,它的意义不在于山水风光的描绘和流连山水时情志的抒发,它是对那个时代俗世狂欢生活的一往情深的描绘。  关键词:俗世生活 狂欢场景 深情描绘  《虎丘记》是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字中郎)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山水游记中的经典。但综观全文,山水处却着墨甚少,仅在第三段有几处:“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蕾拉·斯利玛尼《温柔之歌》取材于真实发生的美国杀婴案件,描写了保姆杀害雇主家两个孩子的悲剧故事,这是一部聚焦于女性生存,阶级矛盾,移民问题等等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悲剧。作者用冷静克制的笔触还原惨案,并试图找到隐藏在破碎故事版块背后的重重线索。女性生存困境无疑是小说中悲剧书写的主题与重点,小说以保姆路易斯和雇主米里亚姆两位女性各自的故事线展开,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的困境呈现出多重性的特点。依据此特征,本
摘 要:长期以来,对于文本主题的过高关注,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了小说写作技巧的重要性。纯熟的文字、精巧的设计、流畅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题的完整性和接受度。小说《孽子》的写作视野趋于边缘,同性恋者长期以来的异端形象和暧昧定位,使作者必须注意如何巧妙地运用技巧将文本主题循序渐进且清晰完整地传递出来。《孽子》通过以对话呈现画面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写作观点的确立、情节的回溯和对接、对于同性恋世界进行完整
摘 要: 贾平凹习惯于在每部小说的后记里以及一些访谈中阐述自己的小说观,结合其作品,可以大略归纳其小说观念有这么一些内容:首先是作品要关注现实生活,有记录、揭示、批判社会现实的责任。其次是强调民族形式与现代意识或人类意识的结合。再次是追求把小说写得像生活一样自然,追求一种“混沌”美学。第四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讲究意象的营构,追求虚实结合。  关键词:小说观 关注现实 意象 生活化 现代意识  在当代文
“我妈妈常说,是不是吃干净会撑死?因为我每次吃饭都要剩一口,已经被家人骂了好多回了。”有位网友留言说,无论是在外面吃还是在家里吃,吃米饭的时候,每次都会剩下一口。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这样做了她就觉得舒服了。即使还没吃饱,但就是不想吃了。  我认识的一对情侣朋友,男生每天会给女孩打早安电话,但是听到女生还躺在床上没起床时,就有些不大高兴了。于是,浪漫的早安电话成了女孩的起床闹钟,两人后来就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