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散文教学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ic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散文
   1、散文的概念
   首先对散文做一下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散文的注释:(1)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2)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2、散文的特点
   由以上各家对散文所持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最根本的特点。
   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征理解:《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上说,散文的“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散文的“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题。“神”蕴含于“形”,“形”表现了“神”。
   3、散文的分类
   根据中学教材中所选散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三大类。
   (1)记叙性散文
   以记人、叙事、写景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等。偏重于叙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朱自清的《背影》等。偏重于写景的散文,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2)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春》、冰心的《荷叶母亲》。
   (3) 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议论散文重于理智,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如张晓风的《行道树》、小思的《蝉》等。
   二、研究散文的“形散神聚”对于散文教学的意义
   1、散文教学现状
   目前,中学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概括如下:
   (1)务实的利用
   将完整的散文大卸八块,分割成各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练习,忽视散文的完整性。自新课标颁布后,有的散文教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重人文,而忽视字词的教学。或者说抛开文本,把文本当作引子,同样背离了散文教学的要求。
   如把《五柳先生传》教成了《陶渊明先生传》,把《散步》教成了记叙文,寻找“六要素”成了教学中心
   (2)教条的分析
   将散文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混为一谈,而不考虑散文自身的特色。学生学了若干年散文,不知散文是怎么回事,散文的特点应该是什么,应该从散文中学些什么。
   (3)片面的理解
   把“形散神聚”理解为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散文都表现重大的主题的。
   如《羚羊木雕》人物分析:
   万芳——重友谊、宽容
   爸爸妈妈——重财轻义
   “我”——胆小、软弱
   如《孔雀东南飞》人物分析:
   刘兰芝——焦仲卿——焦母——
   (4)主体的忽略
   课堂上只注重与时代背景联系,忽视作家自身的因素,特别是个人情感因素,只看表面,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去体会。
   如《背影》:交通法规教育
   《斑羚飞渡》:学习老羚羊的奉献精神……
   2、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特征进行散文教学的意义
   (1)可把握散文的完整性
   进行散文教学,一定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应做到“形”“神”兼顾,而不能单独挑出若干所谓精彩片段分成几个知识点来分析。
   (2)可把握散文的特殊性
   散文的“形散神聚”使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直接切入文体自身所特有的特征及其内在规定性,加以概括论证。(3)可把握散文的情感性
   在教学中应对散文作者作深入的了解,准确把握作者的主体情感,作者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
   如《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围绕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进行散文教学的依据
   (一)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对于中学阶段的阅读要求: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从新课标对于中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可以看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使散文教学成为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
   (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好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的特点。散文除具备以上几点,还有它自身的特色,教学时需加以突出,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并借此渗透人文性教育。具体分析如下:
   1、取材广泛
   散文在取材上非常广泛。世界有多大,散文的范围就有多大。取材的广泛性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散文作品,体验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从中感悟大千世界。
   2、形式灵活
   散文的结构形式灵活自然。既可使学生通过分析,把握作品主旨,并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中学到如何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阐述见解、抒发感情,并能带点文采。
   3、散而不乱
   散文虽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起来很散,很自由,却让人感觉主题明确、散而不乱也就是说散文的创作要有序,“序”即散文的“文眼”。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抓住文眼进行散文教学,可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如何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组织散文教学
   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主要通过以“形”悟“神”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1、以“形”悟“神”的两个基本方法:
   (1)、抓文眼,把握课文主旨
   “文眼”即凸显作者的情思揭示散文主旨的语句。出现在篇首,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篇末,如《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放在中间。如《行道树》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2)、重体验,领悟文中情思
   前面提到散文的“形”是外在的,而“神”是内在的,既然是内在的,就必须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揣摩、体会,以求准确把握。特别是有些散文表达情感比较含蓄,更需联系学过的课文,启发、调动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知识积累,与作品零距离接触,设身处地去体验,去理解作者,领悟作品的主旨,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去理解作品言外之意。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丁声树
   [2]《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周红莉
   [3]《巴金散文集》
   [4]《朱自清散文集》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提高运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试图结合小学教学中具体实例,对转化、分类以及极限三种思想方法在小学教学实践中的渗透做出探讨。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教学 渗透  一、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和概括,在后继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
介绍了富东镇蚕农利用冬闲桑园套种特色蔬菜、立体间作、蚕室套养、树下散养家禽等模式的效益与方法;这些蚕桑高效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实现了桑禽互补、种养并举,有效地拓展了蚕农
《新课标》在各个学段提出了写字教学的要求: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能用硬笔、毛笔写出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仅仅是完成《课程标准》中识字、写字的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更是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写字对提高文化素养也有重要作用,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提高文化素养
【摘要】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潜存着深广奥妙的审美情趣。在小学教学中,书法教学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它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能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和熏陶,学会做人做事,磨练坚强意志,完善个性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书法艺术 书法教学 审美情趣  书法艺术承载着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小学教学中,书法教学理受到高度重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审
CDIO 工程教育是目前国际上成熟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主动学习是标准之一,如何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是目前推进工程教育的一个难点.在分析CDIO 改革的问题基础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社会各领域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与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进一步完善自我,从而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针对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现状,针对性的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