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到底,课改就是要改变以往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状况;就是要挑战自古以来教师唯我独尊的师道尊严;就是要改善日益冷淡、形如陌路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告别死气沉沉迎来生机勃勃、让师生神采飞扬的人性化课堂;就是要还学生一个空间,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新型理念。
【关键词】课改 六步教学法 实验课 备课 探讨 总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学期伊始,县教研室推行的“四环节教学法”犹如一股强劲东风,激发了全县师生的教改热情。水冶镇在“四环节教学法”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遵从学生基本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特点,因地制宜,探究、总结出一套“六步教学法”,即预习、交流、展示、点评、反馈、反思。
摸索、总结出一套“六步教学法”,即预习、交流、展示、点评、反馈、反思。一时间,课改成了热门话题,教改热情空前高涨:集体备课,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互相取长补短;听课评课,献言献策,畅所欲言,彼此毫无保留。课改给了我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也激发了我求知上进的活力。
起初,对于六步教学法,老师们都很困惑。面对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一下子增加了4门功课,老师们尚且顾首不顾尾的,如何做到兵教兵,兵带兵呢?况且怎么样才算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呢?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对这种新型课堂模式欢迎吗?从哪儿先下手呢?
就按校长说的从形式开始吧,率先把座位来个耳目一新,再把学生按照成绩的高低均衡分成小组,并在班里采取小组积分制。我改掉了原来一排排练兵似的座位,让孩子们脸对脸组成小组坐在一起。果然孩子们新奇的不得了,兴奋异常,好像一场真正的变革就要到来了,原来只看到前面同学的后脑勺,现在好了,可以面对面地窃窃私语了。话多了,陌生感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近了;老师的讲桌往常是高高居上,象征着威严和不可侵犯,如今也被请到了讲台一角,备受冷落;老师以往威风凛凛,至高无上,如今也来到同学们身旁和同学们亲密接触。他们只等着看班主任接下来还要出什么新招。
接下来当然是老师之间的实验摸索课开始了。我被安排在第一组。经过精心备课,细心揣摩,大胆借鉴,我初次尝试了“六部教学法”。那一节课学习《最后一课》,先是检查预习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假如我是韩麦尔先生,你是小弗朗士,你当时的心情是什么,请将那种心情用特定的语气读出来,小组积分开始生效。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纷纷举手,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一扫往日的漠然和迷茫,多了几分新奇和兴奋。大家争先恐后地有感情地朗读,尽管感情把握不是很准,学习热情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顺势引导大家进入热烈的交流环节:作者从哪些方面对韩麦尔先生进行刻画的,你是如何理解那种感情的?此时的课堂宛如一场开战在即的球赛赛场,大家激烈地争论着,不必在意坐姿是否笔直,完全可以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他们的表情是放松的,他们的心情是快乐的。尤其在展示环节,各小组都选出代表闪亮登场,亮点秀比拼。各小组选出代表,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他们俨然一个个小老师,有的从容不迫,大方沉稳;有的紧张激动,略带羞涩,犹抱琵琶半遮面。我满含着微笑,对每个大胆发言的学生报以鼓励的眼神。教室内掌声不断,笑声连连。我本来给自己准备的点评过程也被几个风头正盛的学生抢了去,我这个大老师只作了一点点的纠正和补充。对于展示中出现的个别问题,我不失时机地予以了反馈。我感到这样的课题不仅是对学生素质的考验,而且也是对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挑战。
在课后反思这个环节中,我着重反思了它的合理度。課堂问题和展示的设计,要与学情相结合,不能攀高,否则就是拔苗助长;更不能做秀,那只会浇灭学生求知的渴望。学生们欢迎这样的课:它符合实际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它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它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它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经过第一次实验课,我不再犹豫,不再观望,孩子们空前高涨的上课热情激励着我,使我信心倍增。同学们的精神风貌令人叫好。课后找老师请教、和同学切磋、上网查资料的现象日益成风,课堂沉默、课下无言,上课睡觉、下课开溜的现象日渐减少。他们的眼睛更亮了,微笑更多了,思维更灵活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
也许我的课堂不够尽善尽美,但通过学校组织的一次次认真的集体备课、探讨、交流、实践、总结,我已然悟到了课改的根本。课改,说到底就是要改变以往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状况;就是要挑战自古以来教师唯我独尊的师道尊严;就是要改善日益冷淡、形如陌路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告别死气沉沉迎来生机勃勃、让师生神采飞扬的人性化课堂;就是要还学生一个空间,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新型理念。这样的课堂老师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一个合作者。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什么样的课堂能够使教师体验挑战、使学生享受学习?”作为一个教师,我也曾一度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感知到,这个理想的课堂正在我们的践行中。我的课现在已然还没达到这个理想的高度,但我深信不疑的是,只要我们敢于承担为师者的责任与道义,肯于奉献我们的爱与智慧,我们的校园终将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大好局面。
【关键词】课改 六步教学法 实验课 备课 探讨 总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学期伊始,县教研室推行的“四环节教学法”犹如一股强劲东风,激发了全县师生的教改热情。水冶镇在“四环节教学法”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遵从学生基本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特点,因地制宜,探究、总结出一套“六步教学法”,即预习、交流、展示、点评、反馈、反思。
摸索、总结出一套“六步教学法”,即预习、交流、展示、点评、反馈、反思。一时间,课改成了热门话题,教改热情空前高涨:集体备课,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互相取长补短;听课评课,献言献策,畅所欲言,彼此毫无保留。课改给了我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也激发了我求知上进的活力。
起初,对于六步教学法,老师们都很困惑。面对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一下子增加了4门功课,老师们尚且顾首不顾尾的,如何做到兵教兵,兵带兵呢?况且怎么样才算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呢?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对这种新型课堂模式欢迎吗?从哪儿先下手呢?
就按校长说的从形式开始吧,率先把座位来个耳目一新,再把学生按照成绩的高低均衡分成小组,并在班里采取小组积分制。我改掉了原来一排排练兵似的座位,让孩子们脸对脸组成小组坐在一起。果然孩子们新奇的不得了,兴奋异常,好像一场真正的变革就要到来了,原来只看到前面同学的后脑勺,现在好了,可以面对面地窃窃私语了。话多了,陌生感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近了;老师的讲桌往常是高高居上,象征着威严和不可侵犯,如今也被请到了讲台一角,备受冷落;老师以往威风凛凛,至高无上,如今也来到同学们身旁和同学们亲密接触。他们只等着看班主任接下来还要出什么新招。
接下来当然是老师之间的实验摸索课开始了。我被安排在第一组。经过精心备课,细心揣摩,大胆借鉴,我初次尝试了“六部教学法”。那一节课学习《最后一课》,先是检查预习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假如我是韩麦尔先生,你是小弗朗士,你当时的心情是什么,请将那种心情用特定的语气读出来,小组积分开始生效。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纷纷举手,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一扫往日的漠然和迷茫,多了几分新奇和兴奋。大家争先恐后地有感情地朗读,尽管感情把握不是很准,学习热情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顺势引导大家进入热烈的交流环节:作者从哪些方面对韩麦尔先生进行刻画的,你是如何理解那种感情的?此时的课堂宛如一场开战在即的球赛赛场,大家激烈地争论着,不必在意坐姿是否笔直,完全可以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他们的表情是放松的,他们的心情是快乐的。尤其在展示环节,各小组都选出代表闪亮登场,亮点秀比拼。各小组选出代表,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他们俨然一个个小老师,有的从容不迫,大方沉稳;有的紧张激动,略带羞涩,犹抱琵琶半遮面。我满含着微笑,对每个大胆发言的学生报以鼓励的眼神。教室内掌声不断,笑声连连。我本来给自己准备的点评过程也被几个风头正盛的学生抢了去,我这个大老师只作了一点点的纠正和补充。对于展示中出现的个别问题,我不失时机地予以了反馈。我感到这样的课题不仅是对学生素质的考验,而且也是对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挑战。
在课后反思这个环节中,我着重反思了它的合理度。課堂问题和展示的设计,要与学情相结合,不能攀高,否则就是拔苗助长;更不能做秀,那只会浇灭学生求知的渴望。学生们欢迎这样的课:它符合实际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它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它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它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经过第一次实验课,我不再犹豫,不再观望,孩子们空前高涨的上课热情激励着我,使我信心倍增。同学们的精神风貌令人叫好。课后找老师请教、和同学切磋、上网查资料的现象日益成风,课堂沉默、课下无言,上课睡觉、下课开溜的现象日渐减少。他们的眼睛更亮了,微笑更多了,思维更灵活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
也许我的课堂不够尽善尽美,但通过学校组织的一次次认真的集体备课、探讨、交流、实践、总结,我已然悟到了课改的根本。课改,说到底就是要改变以往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状况;就是要挑战自古以来教师唯我独尊的师道尊严;就是要改善日益冷淡、形如陌路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告别死气沉沉迎来生机勃勃、让师生神采飞扬的人性化课堂;就是要还学生一个空间,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新型理念。这样的课堂老师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一个合作者。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什么样的课堂能够使教师体验挑战、使学生享受学习?”作为一个教师,我也曾一度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感知到,这个理想的课堂正在我们的践行中。我的课现在已然还没达到这个理想的高度,但我深信不疑的是,只要我们敢于承担为师者的责任与道义,肯于奉献我们的爱与智慧,我们的校园终将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