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乱“按部就班”拒绝本末倒置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69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逐段逐句地翻译,这样自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易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都是基于文言原文,通过学生自身的积累及语感来做题,而我们在课堂上总是代替学生来感知文本——教师先“咀嚼”,学生重复记忆,这是本末倒置的。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适当地打乱顺序,不再逐段翻译,也不再先翻译后感知,彻底和“按部就班”的流水式教学说不。
  一、巧用标题串讲文言文
  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有的文题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还有些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总而言之,抓住文题,才能将一些比较长且又不好理解的文言文整篇串联起来,产生行云流水的效果。
  如必修四中的《五人墓碑记》,很多学生因文章内容感到头疼,不清楚史实,对知识点采取机械记忆。笔者在教这篇文章时,第一课时就根据标题设置多个问题:五人,是哪五个人?这五人做了什么事?因何人或何事而死?怎么表现这五个人的精神?立碑可见其功劳巨大,那么死后的影响表现在哪里?这些问题涵盖了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写人的表现手法、作品的深层感悟。
  师生探讨时,前三个问题可使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知晓五个人的名字,并了解在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人,江南人民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的背景下,江南丝绸业工人因不堪阉党的压迫而罢工,为工人请命的周顺昌却不幸被逮,一场群众自发反抗阉党的暴动震动了江南。在朝廷大肆捕人之际,市民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慷慨就义。由此串联起了1、3、4段,而在行文中,除了这五人,也写了其他默默无闻之人,和这五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衬托出这五人的皎皎光辉。探讨后面几个问题,就能串联起2、5、6三段,学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和表现手法,通过对比,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突出赞扬了五位义士面对强权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重大意义。这样不仅使学生将历史熟记于心,还能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串讲文言文,去翻译,去积累。
  二、巧用成语串讲文言文
  文言文中会出现一些成语,教师多是讲完了文章,再集中整理成语。何不在课堂中用成语串联起每一段?这比一开头沉闷无比、中间“按部就班”地从头翻译到尾有意思多了。
  讲必修三《鸿门宴》时,笔者先讲一个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有关的故事,让学生猜是何成语。学生很熟悉这个故事,对人物也较为熟悉,然后推出一个问题:为何范增要杀刘邦?学生很快就能在第一段中找到答案,概括出因为曹无伤告密,项羽认为“沛公欲王关中”严重冒犯了他,当即和范增决意立即攻打刘邦。
  笔者再问:那么刘邦坐以待毙了吗?趁势让学生找出一个表明刘邦“受了冤屈”的成语,学生很容易找出“秋毫不犯”。围绕它推出两个问题:“秋毫不犯”是在何背景下提出的?不犯秋毫具体指做了哪些事?由此学生将1、2段的告密刘邦和刘邦后来一连串的辩词、做法串联起来。笔者再问:除了为自己辩护,刘邦还参加了鸿门宴,那鸿门宴等同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吗?紧接着将樊哙这个侠客推了出来,认为樊哙的做法有勇有谋,粗中有细,毫不怯场,用“劳苦功高”这个成语进一步为刘邦说话,缓和剑拨弩张的气氛。
  三、巧用关键句串讲文言文
  古代文人,大抵感情丰富,而当自己的情感无法宣泄,郁结于心时,就容易宣之于文,写出很多直抒胸臆的句子。这些情感句在文章中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心绪,帮助我们理解主题。
  如《项脊轩志》中第二段第一句话:“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围绕“喜”和“悲”可设置几个问题:这个此指哪里?可喜表现在哪里?可悲表现在哪里?一喜一悲中,是否给我们一些人生感悟?通过这四个问题,能够抽丝剥茧,对全文由浅入深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对第一段项脊轩旧状和新貌的对照描写,表现了作者居于此的“喜”,接下来通过大家庭的分崩离析、零落衰败,对母亲、祖母的深情回忆及妻子的亡故,昭示作者的“悲”。这一喜一悲中,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
  四、巧用写作背景串讲文言文
  写作背景往往能触发作者的写作,借助“诱因”教学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由教师点出背景,再结合背景去理解,当然这未尝不可,不过可以由学生找出背景,再由此延伸开来。
  必修五的《陈情表》是一篇至情至性的千古名作,针对晋武帝对李密的殷勤征召,李密写下自己不能应召的表文。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规教学,将写作背景作为关键的“线”。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找出写作背景,即文章的第二节:“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很明确地知晓,当时写这篇陈情表,是在如此两难境地——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矛盾。
  笔者围绕这个矛盾设置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只有“我”能供养祖母?陈述两难境地后,李密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具体用了什么办法?这样的教学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第一段中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第三段中“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以及第四段提出的解决办法:先尽孝后尽忠,从而点明了写这篇陈情表的目的——愿乞终养,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五、巧用写作目的串讲文言文
  如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中:“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在这一段中,作者介绍了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就是使后来的人能够同情作者的志向。
  那么据此,我们又可以围绕这个“志向”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能将繁杂的文章变得一目了然。问题如下: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这是在患难中写下的后序,那么他遭遇了什么?他又是怎样忍辱活下来的?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他出使元营、历经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九死一生,活着是因为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要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的这个志向。以6~8段的“志向”作为突破口,层层往前追溯写这篇后序的经历,文章何愁理解不通透?
  找准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文言文才不会总是枯燥无味、生涩难懂的代名词,才会真正让学生觉得文言文也可以历久弥新,才会让“生动”二字真正地在课堂上灵动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226534)
其他文献
他虽然不是军人,但二战末期,他为了中国医学和卫生大业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就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上叶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主要创办单位——美国雅礼协会派遣赴湘工作的斐文坦医师。  中国出生成长,耶鲁习医  斐文坦1912年出生于上海一个美侨家庭,在北京长大,入读北京美国学校,成绩优秀,发展全面。17岁时(1929年)回美国,入耶鲁大学习医。曾经当选为全国资优学生联合会成员,25岁时(1937年)以优异的
名言警句,言简言赅,内蕴丰厚,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学生对名言警句不仅要做到“积累之功,存于一本”,而且要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了提升广大考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灵活引用名言警句的能力,现对近几年高考考生灵活引用“给力”观点的六种技法作以简析。  一、引发观点  以引用的名言警句作为“引子”,自然而机智地引出或生发出自己的观点。它的妙处在于回避了“凭空立论”,使文章开篇就彰显“理趣”,顿生“看头”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趣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需要具备的技能之一。高科技渐渐地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如何正确高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
发展性评价是以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根本出发点,以融合教学与评价为基础和核心,以教师运用评价工具不断开展行动研究和反思,以改进其教学和课程设计为中介或途径,最终促进学生、教师教学以及课程三方面共同发展的评价。该体系以“观察、体验、阅读、思考”为基础,以具有不同学情的学生个体表达技能有效提升为目标,以发展性评价层级表为推手。  发展性评价体系下的小初高写作教学策略探究就是以“发展性
文章围绕10kV绝缘化线路过电压保护器接地电阻的综合运用方式,分析了产生故障的原因,结合10kV绝缘化线路过电压保护器接地电阻的综合运用与安装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探讨。
简约高效课堂不是指节奏快、容量大、要求严的课堂,而是以简胜繁,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升能力,并及时对内容进行梳理反馈吸收,让语文教学走向成熟的过程。由于课堂时间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核心知识的讲解变得尤为重要,课堂不需要教师把所有的内容都讲透,要充分利用悬念和逻辑思维空间来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让简约元素在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不求面面俱到,追求精讲,侧重授之以渔,让学生广开思路减少弱效,这样才能彰显课堂
2017届扬州市高三一模作文题是: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学生习作之后,呈现的问题是将“美”“祭奠”等关键词撇下不顾,只论传统消逝、乡村没落。对此,笔者给学生链接了一篇美文:李清明的《牛铃叮当》。这是一篇学生做过的散文阅读,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此阅读材料与作文材料内容完全契合,笔者要求学生在研究美文的基础上,升格原作文。  
当前,电网自动化、智能化逐步成为了电力系统发展的新方向。继电保护作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需要积极适应电网的变化。文章基于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将对电网运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