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意境让诗歌教学回归本真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4381858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内涵深邃、韵律和谐、结构有致的特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十分注重诗歌对于学生语文核心能力提升的价值,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诗作。而诗歌教学的精髓也在于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进诗人所营造的内核之中,从而去发现、体悟诗文中的诗情画意,紧扣诗歌语言所包含的内在意蕴,从而让诗歌教学真正地回归本真。
  一、在激情吟诵中培养探究品质
  诗歌的语言不仅凝练真挚,且富有极强的跳跃性,仅凭学生自己的机械理解,难以真正把握文本的内核。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诗歌语言进行零距离接触,让诗歌传统教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通过教师示范诵读奠定情感基调、通过指名个别朗读促发学生的个性体验、全班集体齐读的方式烘托课堂氛围,从而在分享交流中,将学生的身心全部浸润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之中,从而深入地感知诗歌的内涵基础。
  如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教师将诵读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扫清阅读障碍,初步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其次,教师引领学生在诵读中区分出蕴藏鲜明意象的语句,初步感知每个意象所承载的价值;然后,可以将诵读聚焦在非意象部分,感受同一首诗歌中意象语句与非意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诵读中感受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意依象生、象依意显的特征;而最后一个环节,则引领学生从整体入手,深入把握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力量,深入感知作者的内在情感,尤其要聚焦诗歌语言中的独到之处,实现与诗人内心的对话,从而真正地理解诗歌、解读诗歌。
  二、在品味赏析中发展言语思维
  由于诗歌语言的简洁性与跳跃性,一般不会直接将诗人内在意思旗帜鲜明的展现出来,即便有些看似简单的语言,也蕴藏着丰富而深邃的意蕴。教师则要引领学生在无疑中走进文本,再从有疑中走出文本。因此,教师应该以诗歌语言为平台,采用层层剥笋、步步为营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剥”与“加”的过程中品析语言,感知意境,从而借助赏析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地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黄鹤楼》这首诗时,教师从首联入手,将其他文字剔除,保留了“人乘黄鹤去,地余黄鹤楼”,让学生明白两句呈现出一定的事实,并没有其他什么特别之处。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在两句之首分别增加“昔”“此”两字,从而借机品析、拓展关于黄鹤楼的美妙传说,凸显诗歌所承载的价值意蕴;而“此”字则更加凸显了仙人的遗迹,与第一句中的“昔”形成对应之势。于是,教师分别按照步骤加入了“已”“空”两字,将学生的内在思绪借助诗歌的文字不断飞扬,不断形成内在意蕴的丰富与积累,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首先通过先行之“剥”剔除内容,形成诗句的核心骨架,而后顺势通过语言储备在不断增加中形成更为丰厚的意蕴,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认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在迁移延伸中历练实践能力
  诗歌创作的精髓就在于丰富而大胆的联想,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因此,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必须深入贯彻学生的想象意识,将学生的鉴赏能力推向更高层次,同时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成果转化为学生的思维产品。杜威认为,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将人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其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意识,并根据诗歌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出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教学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从早春的特征入手,引领学生分别运用视觉、触觉等不同的方面来感知春天的美好,并相机从诗句中提炼出“暖、先、短、欲”几个关键性字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与诗人的深入对话,不仅获得了对内在生命、人情世故、人性本质的窥探,更有效地历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教师相机为学生拓展补充、回忆复习了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让他们在语言文字内部进行细致地体验,为学生增强内在体验结果,奠定了基础。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这两篇文本为载体,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悟与思考,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改善。
  正因为拥有了理性审美过程的参与,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与诗歌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形成了异质同构的化学效应,真正唤醒了学生内在的感知力、审美力、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这样的迁移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总而言之,诗歌教学有着自身个性化的特点和规律,阅读教学就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引领学生在深切体悟中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下,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激发学生的内在思维,有效推进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事实证明,教师这一系列的做法不仅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充分历练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思维和言语运用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外国语学校(214500)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写作是语文能力的展示,更是对阅读成效的映照和表达。对于初中生而言,古诗词凝缩了汉语的经典,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丰富的人文素材,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对古诗词的细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理解古诗词。  一、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的渊源,之所以可以流传到21世纪的今天,一直经久不衰、源远流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方法:应用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用胰岛素、MMF及二者联合干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加大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力度。本文以黑龙江漠河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为例,对马铃薯高产栽培
蛋白质超二级结构β-α-β模体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蛋白质超二级结构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根据蛋白质超二级结构的保守性,用距离函数值对蛋白质中β-α-β模体进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mpy,CRRT),又称为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是近二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血液净化技术,一般定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语文成绩的差距反映在作文方面最为突出,学生们很少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独立的见解,没有明确思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写作文有种天生的恐惧感和厌恶感。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大脑中储存积累的语言太少。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个人认为应该加强把积累作为基础环节,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练、多观察周围事物。具体做法是:  一、熟练背诵,积累语言  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学生要想对语
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采用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笔者对此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抓住引入环节。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就调动起学生求学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在备
目的: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镁水平和处发以及明显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尿白蛋白排泄值分为3组:无蛋白尿组,尿白蛋白排泄值〈30mg/d;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习作应是五彩缤纷的,然而他们的习作中却总成了“千人一面” 、“千口同腔”,写作成为了语文学习中最苦的差事!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工程,作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写作素养的提高。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们通过校园文学社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写,从内容到形式返朴归真,从而获得原生态效果:原汁原味、真实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