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针对小学第三学段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班级读书会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阵地、丰富课外阅读的方式、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形式、丰富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实现真正的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班级读书会;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表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怎样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改变学生盲目而低效的阅读现状,实现阅读真正的意义,让学生受益终身呢?
在班级中,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营建和谐的师生阅读生态圈是切实可行的做法。“班级读书会”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交流的阅读活动。全体学生是读书会的成员,教师是读书会的策划者、引导者和协调者。
针对小学第三学段“班级读书会”,具体有效实施策略如下:
一、扩大课外阅读的阵地
1. 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1)创造舒服的班级阅读环境。
处处是阅读痕迹:为了帮助孩子把读过的、想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记录下来,充分利用教室墙面将孩子们阅读的痕迹展现出来。保证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阅读时间。
(2)打造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书香家庭定会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指导家长为学生创设舒适、温馨、安全、丰富的环境,以及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
2. 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
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补充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外阅读材料。读物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儿童知识积累的基础,精心选择适合第三学段学生阅读的读物,让学生能理解,能接受,学生才会对书感兴趣。
3. 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调动多种感官,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 开展多彩的阅读活动
(1)亲子表演,显家庭阅读之风采:
学校举办亲子表演,每年读书节时,每个班级进行亲子表演赛,可以是课本剧,话剧、诗歌朗诵等形式多样的亲子表演,然后推荐2到3个家庭利用学校晨会的时间上台展示,并冠以“书香家庭”的美誉。
(2)班级图书漂起来:
图书漂流活动是学生最为喜欢的阅读活动,每次开展活动,孩子们都报名踊跃推荐。此种阅读形式特别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使书友间产生阅读共鸣。
二、丰富课外阅读的方式
1. 学生自读
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语言阅读教学的缺损。
2. 师生共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三、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形式
1. 上好课外阅读导读课,即读前的读物推荐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为学生寻找阅读的突破口与方向。
“读前推荐课”是指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认真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书籍,供学生选择的一种课型。主要方法有:书刊、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1)激趣导入,阅读期待。
教师的导入是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前奏,是诱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催化剂。教师运用激励、赞许的语气与孩子交流,不仅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2)戏说书名,观察封面。
一般而言,图书的封面会透露出这本书的某些重要信息,甚至是这本书品味的一种象征。封面的阅读,可以进行两项阅读活动:其一,猜测大意,产生期待。其二,激发兴趣,乐于阅读。这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激发欲望,推荐阅读。
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导读课或读后的赏析汇报课进行的。教师应注意推荐目的,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迎合学生兴趣;配合思想教育;结合语文教学。
2. 上好课外阅读交流课,即读中的阅读指导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指导课”指教师确定指导内容,在课堂上边带领学生阅读,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切实掌握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1)名句导入,创设氛围。
教师采用名人、名句导入,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交流,也可按交流的需要分成小组或书友队的形式引导学生交流。
(2)借助目录,梳理内容。
文章目录的小标题就是对该章节内容的概括,同时也是学生回顾书本内容、梳理故事内容的好帮手。
(3)质疑讨论,教给方法。
班级读书会鼓励学生质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时候就是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一两次讨论。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有争论更好。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
3. 上好课外阅读分享课,即读后的赏析汇报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读后的赏析汇报课是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组织大家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和体会的一种课型。
(1)直面导入
因为学生都阅读过书本,有些知识都知道了,不需要再花时间作铺垫了。
(2)了解梗概
故事梗概是整本书籍的内容。它能唤起学生的回忆,使其快速进入阅读情境。
(3)精彩回放
儿童文学,意义是其次的,意味和形象才是最重要的。如,阅读交流《精灵鼠小弟》时,看了这些目录,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故事?指名说一说。大家是否想起了更多的内容?从这些内容当中你觉得斯图尔特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丰富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
1. 课外阅读评价内容多维
教师可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课外阅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构建一个活动和考核相结合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2. 课外阅读评价方法多样
为了使我们的评价更有针对性,我们不仅要对评价内容指标进行细化,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本班学生的阅读需要,采取多样方法,如:“阅读存折”、“图书漂流卡”、“好书推荐表”、“我的阅读记录卡”。
3. 课外阅读评价主体多元
结合多种阅读活动,评价主体不再单是学生,而延伸到学生周围: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书友评价、师生共评。如“我是小小推销员”评比,“日记封面设计”比赛。
【关键词】课外阅读;班级读书会;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表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怎样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改变学生盲目而低效的阅读现状,实现阅读真正的意义,让学生受益终身呢?
在班级中,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营建和谐的师生阅读生态圈是切实可行的做法。“班级读书会”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交流的阅读活动。全体学生是读书会的成员,教师是读书会的策划者、引导者和协调者。
针对小学第三学段“班级读书会”,具体有效实施策略如下:
一、扩大课外阅读的阵地
1. 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1)创造舒服的班级阅读环境。
处处是阅读痕迹:为了帮助孩子把读过的、想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记录下来,充分利用教室墙面将孩子们阅读的痕迹展现出来。保证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阅读时间。
(2)打造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书香家庭定会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指导家长为学生创设舒适、温馨、安全、丰富的环境,以及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
2. 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
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补充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外阅读材料。读物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儿童知识积累的基础,精心选择适合第三学段学生阅读的读物,让学生能理解,能接受,学生才会对书感兴趣。
3. 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调动多种感官,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 开展多彩的阅读活动
(1)亲子表演,显家庭阅读之风采:
学校举办亲子表演,每年读书节时,每个班级进行亲子表演赛,可以是课本剧,话剧、诗歌朗诵等形式多样的亲子表演,然后推荐2到3个家庭利用学校晨会的时间上台展示,并冠以“书香家庭”的美誉。
(2)班级图书漂起来:
图书漂流活动是学生最为喜欢的阅读活动,每次开展活动,孩子们都报名踊跃推荐。此种阅读形式特别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使书友间产生阅读共鸣。
二、丰富课外阅读的方式
1. 学生自读
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语言阅读教学的缺损。
2. 师生共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三、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形式
1. 上好课外阅读导读课,即读前的读物推荐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为学生寻找阅读的突破口与方向。
“读前推荐课”是指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认真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书籍,供学生选择的一种课型。主要方法有:书刊、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1)激趣导入,阅读期待。
教师的导入是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前奏,是诱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催化剂。教师运用激励、赞许的语气与孩子交流,不仅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2)戏说书名,观察封面。
一般而言,图书的封面会透露出这本书的某些重要信息,甚至是这本书品味的一种象征。封面的阅读,可以进行两项阅读活动:其一,猜测大意,产生期待。其二,激发兴趣,乐于阅读。这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激发欲望,推荐阅读。
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导读课或读后的赏析汇报课进行的。教师应注意推荐目的,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迎合学生兴趣;配合思想教育;结合语文教学。
2. 上好课外阅读交流课,即读中的阅读指导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指导课”指教师确定指导内容,在课堂上边带领学生阅读,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切实掌握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1)名句导入,创设氛围。
教师采用名人、名句导入,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交流,也可按交流的需要分成小组或书友队的形式引导学生交流。
(2)借助目录,梳理内容。
文章目录的小标题就是对该章节内容的概括,同时也是学生回顾书本内容、梳理故事内容的好帮手。
(3)质疑讨论,教给方法。
班级读书会鼓励学生质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时候就是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一两次讨论。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有争论更好。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
3. 上好课外阅读分享课,即读后的赏析汇报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读后的赏析汇报课是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组织大家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和体会的一种课型。
(1)直面导入
因为学生都阅读过书本,有些知识都知道了,不需要再花时间作铺垫了。
(2)了解梗概
故事梗概是整本书籍的内容。它能唤起学生的回忆,使其快速进入阅读情境。
(3)精彩回放
儿童文学,意义是其次的,意味和形象才是最重要的。如,阅读交流《精灵鼠小弟》时,看了这些目录,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故事?指名说一说。大家是否想起了更多的内容?从这些内容当中你觉得斯图尔特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丰富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
1. 课外阅读评价内容多维
教师可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课外阅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构建一个活动和考核相结合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2. 课外阅读评价方法多样
为了使我们的评价更有针对性,我们不仅要对评价内容指标进行细化,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本班学生的阅读需要,采取多样方法,如:“阅读存折”、“图书漂流卡”、“好书推荐表”、“我的阅读记录卡”。
3. 课外阅读评价主体多元
结合多种阅读活动,评价主体不再单是学生,而延伸到学生周围: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书友评价、师生共评。如“我是小小推销员”评比,“日记封面设计”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