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着力点分析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破解城市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有效途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帮助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该文分析了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并试图找到破解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该研究通过对双师教学、多师协同及其相关创新实践的优势和本质的分析,指出其根本为各级各类主体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的“联通”本质,有效连接最根本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同教学实施与推进,促进人的智慧的连接与共享,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汇聚、迭代与发展,从而实现协同育人,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均衡与公平。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提出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七个着力点:(1)树立坚定的互联网变革教育的信念,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更新理念 ;(2)用开放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创新,促进主体间的有效协同;(3)拓宽经费来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城乡合作;(4)引进专门的信息化人才,整体推动和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5)引入竞争和长效机制,以用促建按需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6)创新资源供给方式,引入市场力量推动建设与使用同步的资源供给;(7)倡导陪伴式培训,在实战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管理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农村教育;教育均衡;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2018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管理研究”(项目编号:71834002)、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互联网+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SJZDA074)研究成果。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主要的问题为经费不足、师资匮乏、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错位等等[1]。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破解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主要在农村。顾明远指出: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以其突破时空限制、促进资源共享、快速复制传播的属性,正日益成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消除贫困落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2]。通过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发现: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短板:有些地方网络不通,有些农村教师不会运用信息技术[3],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也出现了一些典型性的教育创新与实践,对整体推动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在分析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创新实践的分析,总结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着力点,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实现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

二、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来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包括自2003年以来国家和相关部门推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生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2005年以来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2012年—2013年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2012年提出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十二五”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三通二平台”信息化工程等等。这些工程和项目为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搭建了重要的基础设施、环境和资源建设基础,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完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在起步和应用阶段,即教育信息化1.0阶段搭环境、用技术的使命。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工程。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从整个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系统、长远路径来看,农村教育信息化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宏观层面:信息化教育管理与治理政策落实不到位
  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农村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对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性影响等缺乏研究,缺乏统筹规划与管理落实,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管理不到位,缺乏绩效评估,导致信息化教育改革缺乏内生动力,对建成项目缺乏推广应用,导致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大,收效仍不明显[4]。同时,在教学中,过多的强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體设备时,却忽视实际生活中对多媒体设备的建设与维护,导致部分学校教师依旧只能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理念层面:教师信息化意识不足,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
  一些学校由于培训缺位,信息意识跟不上,信息素养不高,加之一些教师认为这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专利,没必要每门学科都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所以对于教师培训持对抗、应付心理[5]。当前,大部分农村教师总体上仍处于刚刚“会用”阶段,如何让教师“想用”,如何“用得好”“用的精”还需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信息化意识,转变教师的观念与理念,激发教师学习自主内驱力。
  (三)培训层面:信息化教学培训的成果难以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虽然国家一直都在推进信息化教学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其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导致难以整体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1)教师培训受训人数有限,难以保证培训的广泛性[6];(2)培训内容多偏于理论,实践可行性不高,缺乏与农村教育需求的有效对接[7];(3)培训方式方面,短期集中面授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学习,而远程培训又缺乏统一的监控与约束,培训效果有待考证[8];(4)培训评价方面,培训效果依赖于静态的、量化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过多强调技巧操作和知识记忆,忽略了受训者的实际应用能力[9];(5)培训后续支持方面,缺乏对受训者后期的追踪与关注,培训支持不到位。   (四)资源层面:统一开发的供给驱动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为了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国家推出了包括“农远工程”“国家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优质资源班班通项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项目与工程,这些项目都给农村地区学校推送了大量教学资源。这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多以政府主导为主,资源建设的多,使用起来的却非常少。影响资源使用的原因非常多,例如一些农村学校配备数字资源与实际教学版本不匹配、数字资源知识点结构与教材不一致、教学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且一些农村地区教师信息教学能力较弱,无法对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再创新或是自主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数字教学资源。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资源难以满足教师最直接、最现实的资源需求。
  (五)经费层面:现有的经费投入与使用机制,难以满足教育信息化的“深耕细作”
  据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市级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渠道,仅是通过“全面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项目进行统筹,力度相对较弱;区县级的投入力度往往与本级财政状况密切相关,地区差异较明显,缺乏稳定的长效机制[10]。教育信息化投入不够精准,重复购买和重复建设等不合理的低效经费使用,使得本就不足的经费捉襟见肘。同时,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能力与治理水平还不够,不能结合当地现状,探索设计“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优秀教师“进不来”、年轻教师“留不住”、留守教师“教不好”,同时,班级多,教师少,比例严重失衡,学科教师缺乏成为制约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关键问题。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双师教学、多师协同及其本质


  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也为教育信息化2.0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改进方向和实施经验。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全面发展必须在应用、融合和创新方面着力,其中应用最为基础。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国也不断的出现了一些典型的依托于互联网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为典型的包括“双师教学”“多师协同”等,这些都为当前有效破解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双师教学及发展
  双师教学,顾名思义,是由两位教师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虽然职业院校领域有双师型教师,但是这里所讲的双师教学是依托于互联网连接两位老师来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它是在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堪忧的背景下,国务院参事汤敏带领的友成基金和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带领的人大附中于2013年秋季学期合作开展的一个教学的试验。其最初的出发点为探索如何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慕课用于乡村教学、如何提高乡村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师培训质量。双师教学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以直播和录播的方式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个项目从最初国家级贫困县的乡镇级的13所项目试验校扩展到全国18个省市130多个学校,课程范围也从最初的数学拓展到英语、美术等课程。
  虽然这种远程主讲教师—现场支持教师的双师教学模式在中小学的远程教育领域已有较长时间的探索,例如:成都七中早在2002年的时候就开始了“四同时——四位一体”的“同时上课、同时备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的远程直播教学模式[11]。但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发展,在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的开展,且被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所接受,尤其在农村地区。例如,教育部开展“三个课堂”行动,通过“专递课堂”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通过“名师课堂”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由优秀教师带动农村教师教学能力与信息化素养提升,通过“名校网络课堂”推动优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12];还有华中师范大学王继新教授团队提出的“双轨数字教学模式”,让中心校教师通过网络给教学点的学生同步上课,解决农村教学点师资匮乏、学科教师供给不均衡、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13]。同时,各种类型的双师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原有的时间、空间、社会关系,得到了迅速发展,“教师走网”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流动的新取向[14]。例如,在北京市开展的“开放辅导”中,通过“教师走网”,学生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在线诊断,智能推荐或自主选择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优秀学科教师,獲得一对一、实时的免费在线辅导[15]。
  (二)疫情期间的多师协同及发展
  2020年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因为居家隔离不能正常开展面对面教学的情况。国家做出了利用互联网居家开展在线教学的决定,即“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开展,事出紧急,促使教师、教学管理者匆忙应战,一时间在线教学能力成为教师短时间内的必备技能。很多教育行政领导、校长、教师在回顾疫情时期在线教学都会提到这段时期是“教师全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练兵”[16],看似“措手不及”“匆忙应战”的大规模在线教学背后,反映出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发展中面临着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经过了前期的相对混乱,有一些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好,积淀比较充分的地区,在双师教学的基础上,将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进一步集中整合,开始了区域化的“多师协同”教学。例如,河北省衡水市基于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制定了“双师”在线教学模式,利用“湖城云课堂APP”开展“双师”在线教学辅导方案——由全市100名优秀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录制课程教学视频,同时,全市以县为单位,统一分配教学辅导任务与教学辅导的具体要求,由各校各学科教师作为辅导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录播课堂学习并为学生答疑解惑。贵州省贵阳市在全市遴选部分中小学优质师资团队,录制各年级各学科课程资源,以“阳光校园·空中黔课”的形式向全省免费播放,实行全省统一课表、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江苏省江阴市在“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锡惠在线”等省、市网络课程的基础上,由各学科教研员牵头50余名骨干教师,分别录制初中毕业班优课30余节、高中毕业班优课80余节,各校围绕“五育并举”的教学目标,整合现有资源,开展在线教学,不仅保障课程正常开展,也保障了线上教学的质量。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经紧张筹备,在延迟开学的第四周实施“每个年级一张课表”,由市、区的学科教研员领衔的骨干教师队伍,结合杭州本地的学情特点和学生的学龄特点,提前两周录制了各科课堂视频,提前一周公布课表,13张课表,实现了基础教育年级全覆盖、学科全覆盖。   除此之外,在非疫情期间的“多师协同”的实践中,教育信息化发展较好的杭州市早在2019年10月底启动了“千校结对大课表”项目,全省有约1500所学校参与,城镇与乡村学校形成800个结对组,基于“之江汇教育广场”,通过开展“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活动,推动城乡结对学校共同发展。在大课表应用中,各校和学科教师负责创建本校课程(活动),并通过自愿分享的机制供全省师生共享和使用,同时,“之江汇教育广场”中的优质资源会作为远程专递课堂和名师网络课堂资源定时定向推送到大课表,平台中所有用户(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可以根据特定需求制定“自己的课表”[17]。
  (三)双师教学与多师协同的优势
  双师教学、多师协同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尤其是进入到2.0阶段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项目,他们都基于互联网将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农村课堂,来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信息化硬件、软件建设逐渐完善的当下,双师教学及其相关实践为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农村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多师协同”及其相关实践是在有一定信息化建设积累的地区,整合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提出的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多渠道获取的特点,为地区学校间优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学校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案例。二者的出发点均为解决农村地区课程结构不均衡、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质量差的问题,是对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探索与发展,在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均起到了非常有积极的作用。
  相对于我国在农村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建设行为,双师教学与多师协同则更多的是社会、民间、区域力量的参与的协同教学尝试。并且,相对于以往的供给侧推动的根据课程目标制定的、“物化”“静态”的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双师教学与多师协同实现了根据教学情况定制的、“生成”“动态”的教学资源。同时,它们还让城市优秀教师与农村教师分层对口、精准结对,同步开展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完成教学方法的学习与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实时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一对一”的精准帮扶,为农村教师提供“长期的、陪伴式”的培训。这种培训基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开展,针对性和可迁移性较强。同时,教师可以不离岗地进行培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和信息素养提升的过程。并且,双师教学将设备很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在教师培训中,教会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来优化教学、制作教学资源,实现“建用同步”。
  (四)双师教学与多师协同的本质
  联通是“互联网+教育”的本质[18]。无论是双师教学、多师协同、还是其他的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创新实践,根本为各级各类主体在解决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的“联通”本质,有效连接最根本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同教学实施与推进,促进人的智慧的连接与共享,促进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汇聚、迭代与发展,从而实现协同育人,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均衡与公平。在此过程中,相对于传统的“物化”的学习资源的联通,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优质的教师这一“人”的资源的联通,并且这类资源均直接作用于课堂、作用于学生。它们有效推动了优质人才资源与课程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理念更新、教学技能的培训、信息素养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这也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之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信息化2.0和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探索。

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着力点


  国家指出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和让农村地区的孩子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国家社会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培养更多人才,这是国家“十四五”规划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伟大工程[19]。结合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力。
  (一)理念更新:树立坚定的互联网变革教育的信念,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更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是一项上下联动的系统化工程。政府部门、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坚定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信念。各级各类主体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与主动性,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开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协同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表明,在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决定作用的还是农村学校自我发展意识的确立与自我能力的提高[20]。在学校信息化变革中,校长不仅是信息化变革方向的引领者、决策者,还是为师生选择信息技术平台与资源的专业体验者,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助力者,因此,校长必须坚定教育信息化变革信念与决心,提升其信息化领导力[21][22]。此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向与教育信息化认同感息息相关,学校要在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实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认同感,并将教育信息化理念转化实际的教学行动。
  (二)政策开放:用開放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创新,促进主体间的有效协同
  政策引导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进程中,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用开放的政策为各类创新提供新动能。政策的开放性表现在政府给地方政府、企业等多个主体放权,其目的在于引导和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创新与协同。例如,国家出台政策,积极引导高校、企业、当地政府与学校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同,促进跨区域多维度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尤其是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的智库作用、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相关产品的快速迭代、当地政府调控和推进、以及参与学校具体落地执行的协同作用,来加快所参与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实现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此外,引导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政策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此外,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鼓励校企合作,使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优质学校、高校以及社会企业形成共同体,积极探索实践教育创新形式,实现跨区域多维度的协同发展。   (三)经费多元:拓宽经费来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城乡合作
  充足的经费来源和保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农村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当前我国各地教育经费的投入极不均衡,特别是中部地区省份,教育经费投入仅为发达地区的1/2[23]。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并将教育经费的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另外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学校也要积极拓宽各类经费来源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对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投入。鼓励公益组织、各类大型的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事业单位、慈善家、校友以及其他的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投身农村教育事业,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因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差异非常大,很难一套方法适应于所有的地区,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与实践都需要因地制宜。因此,在此过程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城乡间的深度合作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实现跨区域、多层次、多元化的精准帮扶。
  (四)人员专业:引进专门的信息化人才,整体推动和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人才储备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全面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质量,必须将校长定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和推动者。同时,必须专门引入信息化的人才,来统筹和负责校园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信息化环境的维护。调查发现,在推进农远工程的过程中,只要学校校长对农远工程重视,学校中设施建设及应用方面都比较好,反之,设施安装完成后,也没人使用和维护[24]。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校校长培训,使校长真正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在培训结束后,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帮助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在教师资源的配置方面,需要推动学校专门的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宏观上有整体的布局,推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与规划。除此之外,在日常中更新教师的理念和观念,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也为类似于双师教学等陪伴式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否则,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实践都难以落到实处。
  (五)环境实用:引入竞争和长效机制,以用促建按需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备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在农远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国家为农村的中小学地区建立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置,但是由于很多学校理念跟不上、人才缺乏、设备无人维护,导致部分基础设施处于闲置和无人问津的状态,这样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其大面积铺开,不如将引入竞争机制,以用促进,通过系统化的信息化教学项目来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资源配置给有积极性、有能力的学校,通过示范作用,来带动区域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在推进的过程中,应该精耕细作,即根据信息化教学实施的需要,在过程中逐步配置相关的软硬件,避免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顽疾的再次出现。
  (六)资源适用:创新资源供给方式,引入市场力量推动建设与使用同步的资源供给
  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国家已经建有大量资源的基础上,我国教育资源建设需要打破现有条块分割、垂直分级的资源建设与管理模式,将资源的选择权和经费权交给学校和师生用户。通过创新资源的供给方式,积极引入市场、公益组织等的力量,来推动多样化的、贴合教师实际需求的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建立适合农村师生和地方特色的资源,促使用户主动使用这些教育资源[25],从而为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式奠定基础。例如,当下出现的“短视频+教育直播”,不仅增加了新型的教育供给方式,而且很好的解决了网校教学中教研中心化,与本地化需求不匹配的问题[26]。同时,在双师教学和多师协同的相关实践中发现,资源供给应该坚持 “建用同步”“建用并重”的思想,推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在使用城市教育资源的同时,结合农村实际教学问题,组织开发出符合农村地区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引入非常重要,企业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快速迭代,为了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会不断地研究用户的需求,实现消费驱动的教育资源供给。
  (七)实效培训:倡导陪伴式培训,在实战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管理水平
  双师教学和多师协同解决了当前教师培训与课堂教学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是一种陪伴式的培训。国家应该优化教师培训顶层设计,将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创新与“国培”“省培”“市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培训可采取以国家为主体,以学校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分层对口精准结对,从面向群体的教师培训转向面向个体,乡村教师、优秀教师和高校专家共同组成教研团队,可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以适应不同教学水平和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乡村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吸取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指导意见,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水平,在原有教学风格基础上优化教学。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双方成立教师团队,城市学校教师团队不乏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而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及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团队的建立,能够整合教师的教学经验,集思广益,解决农村学校教学中实际教学问题,帮助农村学校老师掌握最佳教学方法,最大化的理解教学理念和方法。

五、結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公平[27]。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可以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1.0阶段的骨干工程和项目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铺路搭桥,为教育信息化后续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师教学、多师协同等教学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联通本质,在多主体协同教学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陪伴式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意义。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能技术助力教育,为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变革提供给了可能。我们应该以双师教学、多师协同等创新实践为典范,用更加开放的理念、政策、人才配备、环境建设、资源供给和培训方式,来鼓励更多的创新与实践。基于互联网的联通本质,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与真实课堂的深度融合,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其他文献
The symposium on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s was organized recently by China Quality and Standards Publishing & Media Co., Ltd. in Beijing to enhance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s and facilitate orderly promotion and applic
期刊
The three-day 16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lympiad closed on August 26, where nine Chinese students won three gold medals. A total of 120 students from six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South Korea, Kenya, Rwanda, Indonesia and Singapore participated in the
期刊
摘要:“教育治理”与“教育治理现代化”先后进入我国教育发展话语系统,成为理论热点和实践焦点,但二者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后者被添附“现代化”的规范表述不仅意味着技术和物质层面的发达,其实质在于整个教育治理系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耦合,这就形成了教育治理的传统与现代两个面向。从“教育治理”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话语变迁,彰显出从“多元治理”到“功能适当化”的教育治理主体异质化、从“简政放权”到“放管
好奇心和想象力要从娃娃抓起,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视点.科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跨学科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科幻教育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的重要抓手,具有四大核心理念: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导向,课程内容以科学“大概念”为逻辑基础和教学设计的依据,课程实施倡导富有想象力的思想实验,课程评价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性评价.该文以科幻教育为例梳理了当下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的主要模式,提出了将科幻教育和创客教育、ST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正处在大发展、大改革时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职业教育教师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人们逐渐开始思考:未来职业学校是否还存在?职业教育教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怎么去适应新时代职教改革与发展?在此背景下,该文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和教师发展的影响,着重从提高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领导力、提
In order to measur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fibre optic temperature sensors, the IEC has published a new standard IEC 61757-2-1, Fibre Optic Sensors – Part 2-1: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 Temperature sensors based on fibre Bragg gratings. This stand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远发展历程中优秀思想的呈示和智慧心识的展现,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聚心凝力的社会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物质的关注和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而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基因的漠视倾向则逐渐显化,这无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社会建构主义在指导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构建的弊端,使研究者不得不将视野投向了“知识与课程”研究的新领域——社会实在理论,其对社会建构主义的超越,对于指导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首先,该研究解读了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观,揭示其实质是课程各领域边界削弱的共建主义,使学习者培养指向了一般化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诠释了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社会建构色彩,发现存在着阻碍学业进步、学习者难以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极易引发教育的社会公平问题等方面的弊端;再次,论述了社会实在知识观的先进性,并对其课程观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以下简称新疆“石榴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为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而重点打造的全媒体智能化云平台,按照“集约建设、一体赋能”总体设计建设.新疆“石榴云”通过微服务技术实现敏捷快速迭代,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全生产流程,平台按照一体化、智能化、共享化和多元化等建设,助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媒体深度融合.通过“石榴云”平台,新疆日报社实现与地州、县级融媒体中心内容、技术、服务共享.新疆“石榴云”提供的生态化服务支撑各级媒体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公众号逐渐成为官方机构在网络社会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对比传统媒体官方公众号在新闻标题的信息内容存在从务实到务虚、传播目的从传递信息到引导受众选择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闻标题的传播职能从消除受众不确定性转为营造不确定性,同时反映出网络平台的社会化与媒介机构个体化的交互影响,以及消息结构随着发布媒介的变化产生的重建.这种官方公众号新闻标题的话语重构的动因,则可以归纳为传播效果评估方式的变化以及被个体行为重新定义的把关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