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zyy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学科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普遍被忽视,这就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基于“双一流”建设要求和教学实践,通过学生认知视角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课程功能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实施3个层面对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1-0032-03
  2015 年,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课程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与之匹配的一流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辐射性和拓展性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学科直觉、学科思维方式和专业兴趣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课程建设的起点与重点。然而,不管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在教研教改中,学科基础课程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主义驱使下,学科基础课程经常被排除在核心或重要的课程范畴之外;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已有研究大都针对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很少涉及学科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且大都侧重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研究。本文基于“双一流”建设要求,在对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数据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基础课程的性质及学科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经管类专业为例,从课程功能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实施3个层面探讨了学科基础课程改革问题。
  一、学科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受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学校、性别、专业、年级;第二部分是对课程功能认知、教学过程认知、教学效果认知3个方面内容的测量,共有12个初始问项,每项内容设4个问题,全部采用5级Likert量表测量;第三部分是对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调查,共有2个多项选择题。
  2.样本与数据采集
  为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情况,本文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为例,对Z大学部分选修这门课程的经管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开展,共获得问卷495份,剔除不完整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96.16%,总体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所收集的样本的各项数据分布都较均匀,表明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变量测度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隶属度函数(degree of membership function)对学科基础课程的认知进行测算,以下是其测算的具体步骤。
  第一,运用因子分析把反映学生对学科基础课程认知的12个指标提炼为课程功能认知、教学过程认知、教学效果认知3个因子。其中,课程功能认知包含了基础性认知、理论性认知、实用性认知和关联性认知4个变量,教学过程认知包含了专业联系认知、教学参与认知、教学方法认知和考核方式认知4个因素,教学效果认知包含了知识学习认知、技能掌握认知、就业影响认知和创业影响认知4个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问卷对每个指标进行赋值。
  第二,运用隶属度函数对各个指标的赋值[xij]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各个指标的隶属度。隶属度函数如式(1)所示:
  式中,[u(xij) ]是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的隶属度,[xij]是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的原始赋值。
  第三,分别对学科基础课程的课程功能认知、教学过程认知、教学效果认知3个方面进行测算,设[xij]在自己所属分类中的权重为[aij],则第k类因素的得分可表示为[cognitionik=u(xij)aij]。基于各因素在表征课程认知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也为了测算方便,本文采用算术平均法来确定权重,即[aij=1/4,1/4,1/4]。
  (二)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认知测度结果分析
  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认知测度结果如表2所示,从整体上说,学生对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不高,就分因子来看,课程功能认知水平最高(0.6662),其次是教学过程认知,得分为0.6537,教学效果认知水平最低,只有0.5525。从年级来看,3个因子在在校生之间的差别不大,而在在校生与毕业生之间存在差异。在课程功能认知方面,毕业生的得分高于在校生,而在教学过程认知与教学效果认知方面,毕业生的得分比在校生的低。这表明因为有了工作经历,毕业生更加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更能认识到学科基础课程学习的价值与重要性,但是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并没有真正反映出课程的价值。
  2.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其一,课程功能定位缺失。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分析,学科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缺失,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没有将学科基础課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梳理清楚,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学科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指导性、辐射性和拓展性作用被忽视,进而导致学科基础课程被边缘化,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二是学科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导致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校趋同。这种功能定位的缺失,不但会导致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实施的盲目性,而且会影响学生对学科基础课程的认知和学习态度[1]。
  其二,课程教学内容趋同。由于功能定位缺失,学科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出现盲目、趋同现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一方面,由于对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性作用重视不够,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与专业课脱节严重,导致学科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指导性、辐射性和拓展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关于学科基础课程对专业技能掌握的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3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科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体现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可能导致人才供需失衡。在关于学科基础课程对就业、创业作用的调查中,毕业生的认知平均得分分别为0.5412、0.5733,都低于毕业生对课程功能认知水平,这就间接说明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没能支撑和体现课程该有的功能。   其三,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单一。首先,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为了解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多项选择题“学科基础课教学方法使用情况”一题,其结果显示,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和案例分析法比重最大,占比都在70%以上,对于情境教学、模拟教学、对话教学这类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使用很少。其次,学科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趋同、单一。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大都采用期末理论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其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在60%~70%之间,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课程考核大都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缺乏创意,考试题目仍然以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客观而缺乏活力的题型为主,只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这样趋同、单一的考核方式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无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差异。
  二、学科基础课程改革路径分析
  (一)重视与明确课程功能定位
  明确课程的功能定位是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计划实施的前提,因此,学科基础课程的改革先要重视和明确功能定位。首先,要重视和明确学科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在此基础上,在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要与后续的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充分发挥学科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指导性、辐射性和拓展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理解开设和学习学科基础课程的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课程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应该有所区别。例如,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应该重视发挥学科基础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而对理论深度方面的要求可有所降低。
  (二)整合和优化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容易地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由于学科基础课程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征,为了避免“多而不精”,提高教学效率,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征,对学科基础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整合和优化。首先,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例如,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时分配上可给予合适的实践课时量,同时,要對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实施模块化教学,减少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其次,对教学内容选择要注重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性,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学科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可以在案例分析和理论应用中结合专业问题,拉近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专业课程的距离。
  (三)丰富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由于学科基础课程具有内容多、理论性强等特征,其教学方法应多元化,可在传统理论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丰富与改进。首先,可以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对话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达到理论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其次,可以引入扁平化教学方法,构建“教师-学生”(即纵向)与“学生-学生”(即横向)相结合的知识传递网络。以团队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师-学生”教学网络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学生”教学网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又能增加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在授课形式上,可在传统大班授课形式的基础上,增加小班或者小组教学形式, 开展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实盘演练等多样化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3]。最后,主动将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与现代先进教育技术相融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慕课、微课资源优势,提高教学质量[4-5]。
  三、小结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科基础课程的改革既需要从课程功能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实施各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又要考虑学校、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双一流”建设要求和教学实践,从学生认知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课程功能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实施3个层面对学科基础课程改革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对上述层面分析的深度不够,期望在后期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映辉,李海波,黄蕾.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管理学原理》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7(1):147-151.
  [2] 蒋莱.从一门课程的比较看中美大学本科教育的差异[J].比较教育研究,2005(8):17-21.
  [3] 李晓楠.课堂使用手机对工商管理学科基础课程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6):36-37.
  [4] 杨兆廷,杨蕾,王宁.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6):15-17.
  [5] 张琳,王佳.高校学科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13-114.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文章从价值、路径、启示三个维度,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重要论述的价值内涵进行分析,明确其指导思想和时代价值,结合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需求,用党史国史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进行价值观重塑,运用党史国史重要论述探索高校铸魂育人的可行性路径,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的党史国史学习教育工作提供几点启示。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深厚的革命文化资源,可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宝贵的素材。将内蒙古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素材、增强教学实效、强化核心价值观。文章从充实案例库、拓展教学平台、开展主题活动等方面,探索将内蒙古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内蒙古;革命文化;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
期刊
摘 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与教学的相互融合,有效创新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改革方向。基于传统思政课与在线开放课程的差异分析,当前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特色不多、师资不足和评价不够的现实问题,文章提出强化在线课程根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及转化教学评价模式的三条路径,以有效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应用,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思政课;教学改革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逐渐成为学生追逐的目标,价值理性的弱化让部分学生在道德和思想发展的路上有所掉队。追求标准化、高效化和规范化的就业路径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立足点。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驱动价值理性的回归。思政课具有天然的价值理性特征,其独有的教化性和德育性,有助于引导学生价值理性的回归。在线教学考核评价成为高校改革思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其吸引力和亲和力较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高校大学生群体逐渐以“00后”学生为主体,对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从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论、现实境遇和路径选择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提升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理论;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线上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选项。实践表明,线上模式虽然具备突破时空限制、渠道多样灵活以及信息资源丰富等优点,但也凸显出显而易见的困境。而“在线对分”思政课堂的构建能充分地发挥线上教学优势,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克服线上教学瓶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政课;线上教学;在线对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应用型医科院校为例,分析了思修课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等发布的改进、創新思政课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提出了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并结合教学实际,整合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现有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具体设计。  关键词: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高素质人才需求量明显提升,而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理应肩负起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重任。思政水平是考核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而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建党百年这一背景下,红色文化可以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环节有着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基于此,文章深度分析在建党百年视野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环节引入红色文化的实践策略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改变,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各利益相关方对学生的成长提出不同的期许。然而,作为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导师的高校辅导员,其职业却面临着“政策封赐”之高与“角色扮演”之难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要求与高校管理系统中的赋权冲突,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社会定位与自我定位的冲突和智慧校园中辅导员部分履职权力的缺失。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通过完善政策体系,进
期刊
[摘 要]“新工科”是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国家行动计划”,对理工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来说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基础上,河南理工大学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推动协同联动、强化师生培训夯实全程帮扶、优化专业布局适应经济发展、修订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平台实现开放共享、出台激励政策激发持久活力等措施,构建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六位一体”工作体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