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历史的创造者——兼谈历史的“二象性”

来源 :绥化师专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45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这是中外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某些重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更。这是十分可喜的。关于上述问题,即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近年来在史学界已成了热门话题。1985年,黎澍同志首先提出了质疑,认为上述两个观点都失之偏颇,提出应改提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当然这一观点反映了我国部分史学工作者的看法,也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从而引起争议。我是同意黎澍同志的意见的。本文拟从理论和史实角度谈点看法。
其他文献
<正> 在东北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清代初期的宁古塔文化,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就目前可以掌握的史料来看,宁古塔文化(包括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社会习俗等)对东北地
互文辞格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指的是上下文之间文意能相互呼应、补充。尤其在古典诗文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如不仔细琢磨,就会发生辞不达意的现象。唐代王昌龄的《出塞》诗有
图书与信息的关系非常密切,以至于当代给图书下定义,不能离开信息。什么是图书?概括地说,图书是信息的载体。但信息的载体非常广泛,它们肯定不能都成为图书。图书作为信息载
<正>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一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优秀散文。但对文中的几个难句译释,往往出现歧义,影响对原文的理解,本文试图做一点难句释疑的工作,以就教于
在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安排大量分散的复习活动,做到以新带旧、以旧迎新之外,还必须定期组织复习课。复习课通常在教完一课书,一个语法项目之后,或在各种考试之前进行。老师集中时间,把一个阶段里讲授的内容加以系统整理,注意引导,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师生密切配合。通过对已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材料的归纳和整理,一则帮助学生记忆、巩固知识、形成技巧。二则促使学生的口、笔、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计划
<正> 《绘图女聊斋》已由夏麟书、王笑云校注标点,易名《华夏奇女魂》,1987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蒲氏曾在《聊斋自志》中引类相譬,阐释其写作《聊斋志异》的动机与缘由
<正> 散文诗具有情理与形象契合的审美因素。它的创作多半都要做出哲理的思索,抽象的理性意念都要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生生的形象。因此它更加讲究表现手法;同时,它又有适于运用
后凯恩斯主流学派,又称新古典综合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新凯恩斯主义或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主要分支。它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
<正> 上古文言中,“莫”主要用作无定指代词。但这种意见,只反映在一些古代汉语语法著作中,而许多大型辞书中,如《辞源》、《辞海》都没有无定指代词“莫”的义项。中华书局
<正> 《寓林折枝》是刘国正、马达、戴山青三位同志编选的一部中国历代寓言选注。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寓言也产生较早,它和希腊、印度的寓言一样,在世界上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