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文化的魅力》活动设计与评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eis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2、朗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这类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活动重点
  1、加强积累,提高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分组。把全班学生根据活动需要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以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教科书上提供的四个活动主题进行有侧重的资料搜集、筛选工作。2、各小组选出组长,制定为期两周的活动计划。3、准备一份活动记录表,要能体现学生参加活动的项目、内容、方式,以及活动成果、结果等,以作为评价的依据。4、教师要介绍、推荐有关莲文化的书籍、资料、网站,以便学生查阅。
  四、活动时间安排
  计划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本次活动。
  五、活动程序
  (一)导入。播放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VCD或录音磁带,激发学生热情,初步感受文人笔下荷的魅力。
  评析:直观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推选1——2名主持人。主持人要求大方得体、口齿伶俐,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评析:主持人的推选很重要,因为下面许多环节的进行、衔接都要靠主持人来穿针引线。
  (三)展示成果。
  1、谈一谈:莲的知识知多少?对莲进行科学探究。
  (1)主持人根据参与者占有的资料及掌握问题的侧重点,把全班同学分为“探究莲的历史”、“莲叶防水与保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莲生长繁殖之谜”、“千年古莲发芽之谜”五个小组。(2)各小组间合作探究、整合所搜集的资料,准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3)主持人引导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4)主持人安排专人作好记载,并提供评价标准:A、必须用说明性文字;B、要注意把问题说清;C、事实充分,解释让人信服,不凭主观臆断下结论。(5)把结果记入《活动记载表》。
  评析一:安排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要求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实事求是、严谨负责,要注意让科学知识和事实说话,而不凭主观臆断。
  评析二;分组学习,有助于取长补短,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提高甄别、筛选资料的能力。
  2、看一看:莲的形象有多美?对莲进行心灵赏析。
  主持人展示此前教师搜集制作的PPT演示文稿,展示中国一些赏荷胜地的荷的万方姿态、绚丽多彩,使学生在声色并重、图文并茂的巧妙结合中欣赏荷的美。
  演示文稿包括如下一些我国赏荷胜地的资料:
  杭州西湖 河北白洋淀
  济南大明湖广东肇庆七星岩
  湖北洪湖 承德避暑山庄
  湖南洞庭湖扬州瘦西湖
  评析:展示图文并茂的图片及影音作品,可以较直观地感受事物,提高欣赏水平。
  3、议一议;莲的品质有多高?对莲进行心灵感悟。
  (1)主持人:你读过哪些关于莲的诗文?想一想在这些诗文中莲被赋予了哪些含义?在你看来,莲有哪些品质值得人们赞赏?
  (2)分组研讨,然后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3)主持人提出讨论要求:要联系具体作品来谈,而且在谈论中要对文学作品中莲的形象有所描述。
  评析:分组讨论,既加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协作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发表意见,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找一找;莲与佛教的关系有多深?对莲进行文化延伸。
  评析:对莲进行文化延伸,可以丰富学生见闻,扩大知识面。
  5、画一画:莲的印象有多深?编一编:莲的音乐有多美?对莲进行艺术再现。
  (1)经过探究、观赏、讨论,相信莲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会越来越明晰,印象越来越深刻,那么就请你把你心目中的莲展示出来吧!(2)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发挥你的想象,画一画你心目中的莲花图。(3)尝试着编一曲关于莲的音乐,演示给大家听。
  评析:艺术地再现莲的形象,可以深入地理解有关问题,强化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
  (四)总结
  1、学生互评:同学们互相评价本组及其他小组同学的表现,为主持人和教师的评价作一些铺垫。
  2、主持人点评:总结《活动记载表》的结果,对部分小组及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与鼓励。
  3、教师点评: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持人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让同学们由浅入深地感受到了文人所赋予的莲的高贵品质,提高了同学们的理解、欣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较好地完成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目标,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评析:多种形式的点评,可以及时总结得失,有利进步。同时,总结成绩,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布置作业。每人写一份关于莲文化的活动小结,要求不少于500字。
  评析:以作业的形式总结活动成果,直观而具有可操作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综合性活动的兴趣。
  总评:通过这次活动,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互相协作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曹杰,张小玉,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其他文献
学语文也是学思想,学语文也是学做人。语文学科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下面,我仅就我个人在执教《我的呼吁》中的一些做法谈点自己不太成熟的体会。  《我的呼吁》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2002年修订本中新增的一篇演说词。前两年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其中的关于生命伦理、关于生存环境、关于道德情怀尤其是作者的传奇人生业绩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等,都一直深深地牵动着我的思绪。经过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从何而来?它是从作者占有的大量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是借文章中的材料来表达的,离开生动具体的材料就不存在主题,离开材料就不会有血肉丰满的文章。可见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是表现主题的支柱。因此老师在要求学生作文时要注意观察,积累材料。但是,光有材料是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的。为什么呢?因为面对大量的材料还有一个选择是否得当的问题。只有根据主题的需要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效果。  为了让一些作文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能够在写作上有所突破,在这个学期,我开始使用“个人改——集体改——个人改”的模式帮助他们体验作文修改的乐趣。  这是一位同学改了五遍的作文,改完以后,他说他自己再也没有能力往下改了,于是在征得他同意的前提下,我把这篇作文拿到了班上,发动全班同学的力量帮助他修改。  选 择  孟子曰:“
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语文课程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改革决不是流于形式,或只限于口头。为突出新课标语文人文性的重要性,作为具有指挥棒作用的高考试题,自是责无旁贷。高考语文命题指向人文性,在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选材、命题角度等方面
新课程标准倡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着重培养他们主动运用创造能力,使其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目前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功夫花在教学形式上,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常有惊人之举,其本质常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背道而驰,学生的表现不是独立的富有个性的行为,而是按照已定的“剧本”在表演,在背台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历史性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理念更是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但在对这一理念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教师却出现了一些错误做法,反映出了我们在对新课程理解上的一些误区。以
孔子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是人们探究未知世界构建已然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所谓“学问”,既“学”又“问”乃成就“学问”,只学不问的人,正如韩愈指出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成为两脚书橱而已。陶行知先生曾引用杜威的话说,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由此看来,“问”是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课堂教学现状却让人不无担忧。有的以学生的“学”冲淡了学生的“问”,有的以教师的“问”代替了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所谓对话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等因素以教学目标为指向,以语言为媒体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活动。对话教学是教学的本质形式,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往互动的主体。对话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基于言语的心灵互动
多余的雨声  交给谁呢  我伸出手  接不住雨声  多情的人多情的世界  她们葬身情海  听不见雨声  穿过雨的风  同样穿过了我  我站在塔顶  远处的海  开出蓝色的花朵  塔顶的寂寞  开出蓝色的花朵  我们是寂寞的孩子  寂寞的人世生出的孩子  寂寞的海生出的孩子  我们的寂寞是蓝色的  仿佛雪的归来  薄薄的阳光  给不了破败的城堡温暖  書屋后面的城堡  被谁丢弃了  坐在书屋里读书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