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测绘老司城及周边四栋不同时期的土家族传统民居,总结相关数据,从提脊、升扇、乍墨、抬檐、分水等方面说明营造技艺在时间上的传承性。由此推测老司城土司时期传统建筑样式延续至今的可能性,为复原土司传统建筑提供佐证。
【关键词】老司城;传统民居;测绘;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永顺县老司城遗址于2015年7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司城,遗址上的建筑复原工作一直受到文物工作者的重视。考古发掘暴露出的大量建筑基址(如衙署、宫殿、厅堂、亭榭等)为建筑的平面复原提供了重要证据,而能表明建筑立面、剖面特征的实物及史料缺失导致建筑样式复原证据缺乏。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司城及周边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性的研究,为土司时期老司城建筑样式提供佐证。带着这个任务,笔者曾于2015年7月对老司城及周边四栋不同时期土家族传统民居展开实测调研,分别阐述如下。
一、调研对象
笔者调研的永顺县灵溪镇司城和别些两村四栋传统民居,分别为清代罗应生居宅、民国早期肖相东居宅、六十年代向勇居宅和九十年代陈兴旺居宅。据罗应生母亲(90岁)说:“我是嫁给自己的亲老表,从小在外婆家玩的时间较多,小时候就看这屋已经很老了(指房屋建造年代久远),曾听我的公公说过这屋不是在他手上建的。”通过罗应生母亲所述,居宅至少建造于清代晚期;肖相东居宅的建造者为宅主人之祖父,建于民国早期;向勇居宅建于六十年代。陈兴旺居宅建于九十年代。四栋建筑为当地传统民居中最常见的穿斗悬山式建筑,开间形式为六排五间和四排三间,进深形式为五柱四棋、四柱四棋和三柱四棋(见表1)。
三、传统营造规定
老司城及周边传统民居在营造中还有一些规定:(1)明间开间宽于次间;(2)椽子不压梁正中间,即梁正中间为空隙;(3)橡子超出排扇(最边上排扇)的数为奇数;(4)“三寸椽子,四寸捺,五寸马儿跑天下”,即椽子宽为3寸(100mm),椽子间距为4寸(133mm),小青瓦宽为5寸(167mm)。这些营造规定在以上四栋传统民居中都可以得到体现(见表3)。
作者简介:刘兵(1976-),男,土家族,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人,永顺县老司城博物馆,助理馆员。
【关键词】老司城;传统民居;测绘;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永顺县老司城遗址于2015年7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司城,遗址上的建筑复原工作一直受到文物工作者的重视。考古发掘暴露出的大量建筑基址(如衙署、宫殿、厅堂、亭榭等)为建筑的平面复原提供了重要证据,而能表明建筑立面、剖面特征的实物及史料缺失导致建筑样式复原证据缺乏。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司城及周边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性的研究,为土司时期老司城建筑样式提供佐证。带着这个任务,笔者曾于2015年7月对老司城及周边四栋不同时期土家族传统民居展开实测调研,分别阐述如下。
一、调研对象
笔者调研的永顺县灵溪镇司城和别些两村四栋传统民居,分别为清代罗应生居宅、民国早期肖相东居宅、六十年代向勇居宅和九十年代陈兴旺居宅。据罗应生母亲(90岁)说:“我是嫁给自己的亲老表,从小在外婆家玩的时间较多,小时候就看这屋已经很老了(指房屋建造年代久远),曾听我的公公说过这屋不是在他手上建的。”通过罗应生母亲所述,居宅至少建造于清代晚期;肖相东居宅的建造者为宅主人之祖父,建于民国早期;向勇居宅建于六十年代。陈兴旺居宅建于九十年代。四栋建筑为当地传统民居中最常见的穿斗悬山式建筑,开间形式为六排五间和四排三间,进深形式为五柱四棋、四柱四棋和三柱四棋(见表1)。

三、传统营造规定
老司城及周边传统民居在营造中还有一些规定:(1)明间开间宽于次间;(2)椽子不压梁正中间,即梁正中间为空隙;(3)橡子超出排扇(最边上排扇)的数为奇数;(4)“三寸椽子,四寸捺,五寸马儿跑天下”,即椽子宽为3寸(100mm),椽子间距为4寸(133mm),小青瓦宽为5寸(167mm)。这些营造规定在以上四栋传统民居中都可以得到体现(见表3)。

作者简介:刘兵(1976-),男,土家族,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人,永顺县老司城博物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