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求真”路 步步“求真”心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19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在每一个课程活动中,如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程体验活动和课外延伸专栏等,每一个活动都蕴含着可立求真的教育理念。
  一、寻求思维本质,感受数学之真谛
  数学思想是一笔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财富,也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风景。因此,在数学课堂上着眼“联系”寻找本质,借助这样的思维训练,教师能帮助学生形成归纳、建模等数学思想。
  如,在教学第四单元的《解决问题》时,教师从以下几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是让学生从同一题目的多种解决策略上感受数学方法的本质。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58颗珠子,10颗穿一串,可以穿几串”的问题,学生提出两种解决策略:“圈一圈”和“想一想”。通过尝试,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感受到解决这样一个“能穿几串”的问题与“数的组成”有密切的联系。教师此时再提出“为什么有5个十,就可以穿5串呢?”“不能再穿一串了吗?”的问题,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进一步提出“这两种方法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感受到了两种思考方式实质相同。“圈一圈”是“想一想”的图的表达形式,“想一想”是“圈一圈”的语言表达形式,而思维方法本质都是“看58里面有几个10”。
  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题目的内涵上感受数学方法的本质。本课中不同题目在解答方法上也有细小差别,有的把零散的、不能圈成一圈的放在一边,不能“再穿一串”或“再装满一袋”;有的把零散的也要包含进去。但这些题目的思维主干却是相同的,都是求“总数里有几个几”,只是题目要求不同,则对结果的处理有所不同。这种找类似题目中的本质思维的方法,也就是类比、归类的数学方法。培养这些能力,需要大量的活动经验及训练培养,因此在学习同一知识体系的题目时,教师都尝试让学生感受数学本质思想,给学生类比、归纳等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学生一旦学会了抓住题目和方法的本质,学会对一类问题用一类方法去解决,就会在细节上进行调整,学生的学习就轻松许多。
  此外,还可从不同单元的本质关联上感受数学方法的本质。当学生对这些知识间的联系有了了解,并对数学知识体系有了一定的感受,学生的归纳、建模等数学思想就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展示学生性情,感受情感之真实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生动、活泼、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对学习不惧怕、爱参与,在轻松的课堂上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认同自我。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现自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练习课上,学生看着计算出的三道算式:73-9=64、74-9=65、75-9=66,脱口而出:“我发现差越来越小了!”“被减数也越来越小了!”“每个算式计算的第一步的差也是4、5、6。”学生们很激动地说着自己的发现。教师放弃了自己的教学预设,让学生充分感受自己的观察所得带来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自我发挥”中思维得到了释放与激发。
  教师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课堂上,学生提出“因为1 2=3,所以10 20=30”的观点。可有学生对这种算法并不太理解,提出:“1加2等于3,加上10也应该是13呀!怎么变成30了呢?”她的质疑说明她对知识有了自己的感受,也让我们看到了对知识不含糊、不随波逐流的较真的学习态度。教师以开放的姿态迎接这样的质疑,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说出观点。学生们在辨析中获取、理解知识,最重要的是获取质疑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重视学习过程,感受认识之真切
  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利伯曼说:“世界正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要鼓励学校进行变革,改变以往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模式。”学校的数学实践课堂就践行着这一教育思想。
  一是实践课堂上经历思维过程,走进知识世界。一次实践活动中,教师提出:“仅用一张A4纸能做出一套七巧板吗?”学生发现,要先将A4纸剪裁成一个正方形。教师继而提出:“怎样才能裁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这能保证四条边是相等的吗?”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并运用图形知识和事实观察,对自己的想法做出证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思考——尝试——失败”的过程,最终发现“在哪里折”“怎样折”的方法,突破了思维瓶颈。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学会了更严谨对待问题,感受到了坚持、乐观的重要性,同时因为在实践中、操作中真切地触碰知识,他们感觉知识在操作中立体起来。
  二是在数学专栏里欣赏数学成果,开阔知识视野。学校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广度,开办了《玩数学》专栏。专栏上展示的数学家的生平及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仅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广泛性有了新的认识,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专栏上展示的形如“石子棋”这种简单易学但又变化多样的数学游戏,是学生们在每次更换《玩数学》专栏的最大期待,学生们喜欢照样子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玩一玩,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着数学的推理与博弈。
  学校数学学科课程以儿童的天性为本质,以数学的真谛为本源,求真务本,带领学生们在数学的世界里展示自我、实现自我。本着一颗“求真”的心,在漫漫“求真”路上前行,不畏艰难困阻,只因我心坚定!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可立小学)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点明了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对话”的重要性。笔者以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清明上河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有效深入的对话,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与文本对话,定教学思路  要与文本实现有效对话,可以从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写法等方面入手。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来看,《清明上河图》是一篇精读课文,全文
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平板电脑,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延伸教学时空,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以《旅游攻略》教学为例,谈谈平板电脑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把握学情,追求实效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及时调控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把握学情要求教师既要做好课前预设,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不断生成的教学资源,
一、读中品,与文本对话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爱”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本课的语言算不上优美生动,但它用一个个充满神奇的想象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神奇。如:  师:在故事中,水罐出现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请大家
“四环节立体式”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就物理这一学科而言,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我们通常围绕两大主线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应该说,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任务更重,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更强。  1.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定势的物理学习思维  为了
上卷·加勒比的日与夜    南美洲岛国San Esperito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的热带岛屿有着碧海蓝天、白沙椰林和茂密的植被。可惜这个本该是度假胜地的国度却有着一个野心勃勃的残暴军政府,在其铁腕统治之下,这个岛屿变得乌烟瘴气。本来“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并没打算理会岛上人民的自由呼声,但一份关于国际核黑市秘密交易的情报却引起了中央情报局(CIA)的重视:San Esperi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用比喻架起陌生知识与熟悉生活之间的桥梁,妙用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轻松,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巧比“牛鼻子”,妙画“平移图”。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巧设比喻用形象化语言解释数学方法,使其不再抽象枯燥。例如在《图形平移》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凭感觉来画,平移出来的图形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要么不完整,要么变形了,那么在教学中可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动”的作用与重要性。“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没有了动,万事万物就丧失了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没有“动”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也必然是低效的。当然,我们不能过于狭窄地理解此处所说的“动”,而把它与让学生无休无止的活动等同起来。这里所说的“动”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动”,即自主的思考与探索;又包括学生群体的“互动”,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小节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学生掌握了计数单位“一”“十”“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万以内的数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教学中笔者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指导下,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操作如下:  一、充分感知,形成清晰数感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的一节综合与实践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再现  片断一 迁移引新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数,这个数(板书“100000000”)怎样读?  生1:读作一亿。  师:1亿有多大?  生2:1亿是10个一千万。  生3:1亿是100
“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这是我们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中说的比较多的8个字。  得什么,概括地讲,就是学生能够得到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干货”。  一节习作指导课,指导的内容是“说说心里话”,教学过程大体是:解读习作要求→口述“心里话”→编写习作提纲→习作。课堂教学氛围并不沉闷,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都完成了习作。课后,教研组对学情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调查分析:①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写出一篇文章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