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1世纪的推进,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型人才。我国是人口大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千百万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能否实现。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应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功能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以及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较为全面的素质基础。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笔者是这样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
  
  一、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创新素质
  
  创新意味着对传统的挑战、突破与超越,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应试教育不断被强化,不仅凝固为一种制度,而且形成一种文化,这是创新教育最大的困难和阻力之一。作为中学历史教师,首先,我们的教育观念应创新。观念的转变包括: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移到以培养学生智能和提高其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把“满堂灌”的教育方法转变为师生的双边充分交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测重学习内容和结果,转移为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转移到注重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注重优等生的培养转移为面向全体,帮助各层次学生开发潜能,全面发展。只有教育观念转变了,才有可能有效地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其次,历史教师应增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月的增加,知识日益陈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发展,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再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创新观念才能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
  
  二、营造自主、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创设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教师应彻底摒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
  对学生持宽容态度,不歧视、不厌弃,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创造性幼芽的成长。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绝不强迫学生盲目接受教师的见解,消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大胆想象,从而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三、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假设和想象,锻炼和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
  
  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历史的必然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偶然性又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发展的趋势由客观规律决定,而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生存环境以及领袖的个性品质等因素,又影响着这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历史教学应阐明这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并根据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进行历史的假设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应该注意到,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辩证统一过程。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为发散思维提供了空间,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则是思维由发散到集中,从而使创新思维符合科学性的依据。
  
  四、鼓励引导学生发现疑点和谬误,探求正知正见,锻炼和提高其求异思维能力
  
  历史是已成为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是确定的无法改变的。但作为叙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教科书,渗透了研究者、编写者的主体意识。尽管它们力图科学、真实、准确地阐述历史的客观过程,但由于受到编写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学术修养、研究手段、学术氛围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教科书在对一些历史现象的阐释上,以及在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评价上,仍然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或错误。因此,历史教科书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种由主客观矛盾造成的学习材料的某些不确定性,为学生展开求异思维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师对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对学生提出的未必正确的不同见解更要给予积极鼓励与合理的疏导。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不同学派的观点或含有谬误或容易引起疑义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思辨论证、析疑解难,得出独到见解。
  
  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宏观和整体上从多种视角、多种层面、多种联系中观察、分析历史现象,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所具有的广延性、多样性、复杂性特点为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性学习,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空间。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维加工,对知识进行重组与综合,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历史,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这种学习过程的意义,主要在于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而不在于学生所得出的见解正确与否。这种重组与综合,既要注意学科内的课程知识,也要注意开发学科课程资源,将书本知识和学科的新知识、新理念加以整合,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对既有知识和经验的重组与综合,常常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在高科技信息时代更是如此。目前,我国以学科综合为主要内容的高考改革也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良好契机。
  
  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把历史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现学生的创新才华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延伸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构建一个立体开放的教学体系。历史课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可以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实地考察等社会实践性活动,也可以举行专题讲座、看电影、看电视录像、集邮、搜集资料等,更可以开展历史知识抢答赛、编写历史小报、撰写历史论文、举行历史专题辩论会、召开历史故事演讲会、表演课本剧等等。通过历史实践活动的开展,把活动变成学生创新动力的加油站,使学生的创新观念长盛不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创新是创新主体独立自主的探索实践活动,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前沿性等特点,是创新个体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己应首先发扬创新精神,以创新的姿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良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已有4-8年之久,高师院校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情况如何,是改革推行之后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通过对高师院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
学困生是班集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常游离于课堂之外,收获的是鄙视、质疑的目光。在他们内心深处,比其他学生更渴望被关注、被赏识。如何使这一群体成为课堂
布氏杆菌病是人和动物共患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对人、畜危害最为严重.国家将本病与炭疽列为职业病.病畜流产时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平时为隐性经过往往被人们忽视,却传染性极强.
新课改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推进之中。新课程倡导能力与知识并重,甚至把能力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能力的达成上,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智力因素主要是先天性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则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在行政管理专科的社会实践中实行定向统一专题调查,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渐显现一些不足,给分校带来很多困惑。为此,宣武分校在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了小组合作式随岗社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其顺利推进有赖于一大批创造型教师的存在。应破解制约创造型教师培养的因素,并采取如下培养创造型教师的对策:注重教师
宁道公司工会以创建模范职工之家为载体,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深化建家工作,推进基础工作规范化;注重管理创新,提高员工素质,大力开展劳动竞赛;突出维护职能,深化民主管理,推动
立足Moodle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体操教学的特点,力求在有效利用Moodle建立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的情境下,探讨建立体操教学的流程,从而使之成为体操传统教学模式外的一个崭新的研究
随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
松花蛋肠发色剂的添加量的多少,对于松花蛋色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试验,松花蛋肠发色剂的添加量按鸡蛋液的量计在0.14%时,可达到所要求的色泽 ,且产品的色泽不发生褪色,色泽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