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应与创造性思维结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w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明言:“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这一论断在《大纲》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新要求。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活力。面对目前学生创造意识缺失的教育现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说:“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自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也正如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写出有“真情实感”,“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这就强调把创造性思维融入观察过程之中。观察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大体有如下五种方式。
  
  一、察形索神
  
  所谓形,即人、事、景、物的外在表现;神,即寓含于形之中的内在精神。也就是通过感知客观外在的形、态、声、色,主观上创造性地发现特点、规律,发现美。“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已成为创作者的共识。
  观察人物,应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观察,发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杨朔说:“我经常观察人的活动……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及生活习惯上去更多的掌握他的性格。……我特别注意的却是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有一位学生在观察日记中这样写道:
  天还未曾大亮,嫂子一声不响地送我绕过山粱,直到看到车站时才停下来。“我现在要回去为妈妈煎药了。”说着将攥在手里已很久的拾元钱塞到我手里,“拿着,我知道你没有钱。”这时我才发现,她那双有补丁的鞋又开了一个口子。我执意不要,最后嫂子又说。“拿着吧,等你以后有出息再还我。”说完,转身去了。望着她消失在晨雾中的背影,我读出了因为家庭贫困而未曾上过学的嫂子对知识的崇拜。
  如果对生活熟视无睹,那么再好的素材也会悄悄地溜走。
  观察景物,可通过景物特征的观察,体验出人文品味。巴金是从“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和光明,获得不断进取的生活信念。茅盾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观察中,解读出边防军民那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以及坚强不屈、团结向上的品质。一位考生从山水相依中体察到,水绕着山才有了灵性,山傍着水才显示风骨。这正是人类互助互利思想的体现。
  
  二、穷本溯源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生活纷繁复杂,变化多端。人们接触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或结果。光靠耳闻目睹是无济于事的,还要辅之创造性的探索。穷本溯源要求观察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结果检查过程。探究原因,从而或揭示真谛或提出解读方案。
  文学史上有这样一段佳话,前苏联作家希宁在饭馆里观察一个刚进门的人,他看到这个人灰色衣服,领带上有小花点,小指上的指甲不正常,眼睛总是东张西望,精神也不振作。希宁推断,他是个骗子。后来调查得知,这个人果然是个声名狼藉的骗子手。
  作家大多是穷本溯源的高手,中学生当然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得经验。请看一个中学生是这样探索一个自然现象的存在原因,并提出深层次的思考的:
  鹿吃草而被狼吃。如果把狼这一环去掉,照说草不会有什么影响,而鹿应该生活得更好。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由于没有了狼的控制,鹿大量繁殖,越来越多,首先遭殃的便是草,它们很快被吃光;草没有了,鹿也难遮厄运。所以,狼吃鹿虽然表面上对鹿不利,但实际上对鹿的种族延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我们应看出食物链的重要性。人们应当警醒的是:乱砍滥伐、恣意捕杀等行为将给人类带来危险的后果。
  
  三、探幽发微
  
  细微之处见精神。观察生活,切忌浮光掠影,应对细节充满浓厚兴趣。探幽发微强调从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场面细节、景物细节中创造性地开掘出人、事、物的全貌,以小见大。
  鲁迅堪称一位出色的观察家,他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把对人物细节的观察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的结合发挥到极致,他笔下祥林嫂三次眼神勾勒即是有力的佐证。读者不会忘记《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在弥留之际举着的两根手指头(那是在放大“吝啬”),也清楚记得茹志娟《百合花》里新媳妇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肩上破洞的情节(那是在昭示纯洁和美丽)。
  细节常常成为探视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请看一考生作文:
  在绿色齐膝高的秧苗中。那个泛着微黄的圆是那么引人注目。那是在田间劳动的父亲戴的一顶草帽,这顶跟了父亲几年的草帽。随着父亲,一下一下地向前挪动着,伴着春夏之交的热风,迎着烫人的烈日,在一片充满希望的绿色映衬下。缓慢地向前移动着。不知是雨水的冲洗,还是酷日的曝晒,这顶草帽已经泛白,那些原来清晰的纹路已经变得模糊了。就是它,为父亲遮住了风风雨雨,挡住了毒日的侵袭,在大地上播种,收获着一个又一个希望。
  草帽是劳动场面中的细节,本是无情物,却注释了父亲勤劳、俭朴、求实、奋进的品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滴水,可折射太阳的光辉。
  
  四、求同辨异
  
  观察人物和事物,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同中辨异。黑格尔说:“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比较的过程就是创造思维的过程。
  求同,就是要从观察对象中抽象出普通性、规律性的东西。鲁迅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即是对求同的经验总结。
  辨异。就是要思考观察对象的差异,从中发现特点,发现个性,或发现矛盾,发现问题。艾芜是这样比较人的性格的差异的:“比如听见对方厉害的话,暴躁的人就会按捺不住,脸红筋胀地发言反对;有涵养的人便会镇静异常,从容不迫地加以辩驳;爱生气而不喜欢讲话的人又定会一言不发,脸变青了,紧紧咬着嘴唇;世故很深的人就装得满不在乎的样子,只微微的冷笑一下;胆小的人就脸色灰白,禁不住冒冷汗;老实的人便局促不安,手足都不晓得放在哪里的好。”
  
  五、联想生发
  
  联想生发,就是由眼前事物生发开去,想到与之相似或相关、相近或相反的别的事物,或者引发某种感情。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联想生发的实质在于由此及彼,展开神思的翅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此方式的理想境界。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新颖的比喻正是作者观察时由此及彼联想的结果。秦牧在《土地》中。“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时间从几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直到现在,地域从中国到太平洋各岛屿。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和事,可谓是神思飞越。
  在题为“墓”的一篇作文中,作者来到外祖父墓前,曾经是一位高级工程师的外祖父躺在里边,眼前是一块稍带倾斜的碑,上面只有立碑日期,没有墓志铭,墓前也无供品。默立静思,联想到一个一个意义深远的有形与无形之墓。因相似而联想到托尔斯泰的树林中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魏冯公侯之墓中的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的莎士比亚的石棺,这些墓朴素却辉煌无比;因相关而联想到邓小平、周恩来、王震无形而广博的“墓”,连墓地都没有却博大而永恒;因相反而联想到埃及的金字塔,其间珠宝尸体被盗,这些墓富丽堂皇却丝毫没有光彩。作者感叹:要追求美丽而永恒的人生,在生前将永恒的墓立于人们心中。
  鲁迅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作文教学中,只有把培养观察能力与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写出鲜活的文章。
其他文献
罗漫,1956年生,贵州贵定人,布依族。1977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论文《论唐人送别诗》发表于《文学遗产》1987年2期。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代表作有《桃、桃花与中国文化》(《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词体出现与发展的诗史意义》(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节译)、《战国宇宙本体大讨论与〈天问〉的产生》(收入《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
一.竞赛题目  题目:语文课本伴我成长  要求:1.文体自选;2.立意自定;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二.写作指导  审题:“语文课本伴我成长”,作为一命题作文,其关键词应锁定为“语文课本”“我”“伴……成长”。从这三个词来看,学生在考场里扣住题目要求来选材并不是件难事。“语文课本”从考生的实际写作来看,大多从自己熟悉的课文来体现,如《童趣》《走一步,再走一步》《爸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正式实施,上海由此正式步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另外,住建部近日也确定了垃圾分类工作目标: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处理系统,覆盖四大直辖市和27个省、自治区的省会/首府。有机构表示,垃圾分类新政带来边际增量,厨余处理市场广阔,按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56%估算,全国推广后有望新增约3800亿的投资市场空间。另外预计厨余垃圾清运服务和垃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课标”的要求,引发我们对于传统教学行为方式的思考,促使我们在个案教学中,针对文本的具体情况。生成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探究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就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呈现,谈几点看法。    一、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语文问题的呈现要巧角度、富有机
高中作文教学一直处于“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要改变当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也应该寻找属于它的理想支点。    (一)体验、感受,引入源头活水    宋代理学家朱熹移_见书有感》有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并且带着情感去写。就应当引导他们去体验、感受,为写作引人源头活
2007年9月,由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牵头,“作文大革命”实验班成立。几位专家在认真细读实验前的学生作文后,发现这些作文没有个人见解,人云亦云,思想“正确”,语言乏味,平铺直叙。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张文质不无痛心地指出:“在种种日常化、考试化的压迫、利益诱导和强化训练过程中,孩子们已经自觉地、熟练地掌握了所有说谎、伪饰、顺应时势的本领,个人的独特性消失了,想象力消失了,生命的独特经验变得毫无意义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而不被统一的标准化答案束缚。这种教学理念的推广,宛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使师生都有了挣脱“紧箍咒”的感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尊重,课堂开始富有朝气,学生因此不乏独到见解,教师可以轻松处理教学生成,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一些现象也不容回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高低差异,必定有一部分学
当前高中生怕写作文的不少,他们一听到写作文就感到有一股压力,觉得是老师“要我写”,我是“奉命作文”。学生写作文常觉无话可写,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苦差为乐事呢?高中生已经走过了一段人生旅程,也阅读了不少书刊,受到教师的教诲与社会影响也很多。按理说,他们的头脑中已储存了比较丰富的信息,主体精神世界中的心理事实也是丰厚的。写作文没有话说是不应该作为主要问题而存在的,但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建构的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而在“阅读与鉴赏”的12个子目标中,强调的又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真正做到“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就必须讲策略有方法。因为“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并不等于“放鸭子”,“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也不应当“放空炮”。唯有在合乎形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