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中职语文的预习指导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e0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却渐行渐远。究其原因,是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差,面对新的文本常常感到束手无措,因而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干脆抛到一边。自读文本不知从何下手。针对种种情况,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对预习自读的认识,使他们觉悟到预习工作是自主学习的体现,是积极求知的反映,从而激发预习的自觉性;二是教给他们预习自读的方法,消除他们因畏难而停步不前的困惑。而只要后者能妥帖解决,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关于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本人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琢磨题目,品味构思
  题目是文本的窗户,不管是作为线索的存在,还是主旨的凸显,它都是作者心血的凝结,拥有统率全文的大将风范。指导预习,不妨从琢磨题目开始,这里,有两种做法可供参考。
  面对题目,不要一瞥而过急于进入文本,而应先做一番猜想:这样的题目,我会写些什
  么?我会运用什么技巧?我想要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悟看法?这时,你不妨将你的具体构思逐一罗列出来。你的一切思考停当之后,才开始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边阅读边对照,边对照边品味,边品味边思考,慢慢地,你会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题目,作者也能想别人之未想,发现别人之未发现;就算立意相似,他们也能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之呈现出来,从而让别人深深感叹折服:原来这题目竟可以这样写,亏他想得出。面对题目,还是不要急于进入文本,而是先将它分析一番,看看它可以分成几块内容,然后再阅读文本,看看作者又是如何层层铺开、步步导出的。
  二、勾画圈点,提炼关键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千年古训。试想:读过文章,文本依然白纸黑字干干净净地袒露在你面前,可想而知,在刚刚过去的囫囵吞枣中,你只是一个纯粹的路人,你根本未曾涉足文章这片美丽的仙境。其实,阅读文本原本是个丰富饱满的过程,这当中,你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进行三方会谈,他们有他们的看法,你有你的感触;认同也好,不认可也罢,预习自读时,你都融进了自己的思维。为了让这些思维的鸟儿留下飞翔的痕迹,你必须及时的在相应的地方做些相应的记号,圈出一个词语,画出一个句子,或者,写下自己深刻的感悟或不同的见解。唯有如此,你才能摸清文本的行文思路,你才能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总之,你才能有机会真正走进文字殿堂,领略其绮丽美妙的风光。
  而提炼关键,就是一种相当重要的阅读概括能力,是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关键所在。实际上,一篇文章,它的关键处有的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有的虽不明显,却有着提纲挈领的功用:1、有的是全文的线索所在,如《五人墓碑记》中的”义”字,就是全文所有内容的总纲;2、有的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荷塘月色》);再如《想北平》,一个“想”字,境界全出:唯有它,才能将一腔真情倾泻下来,换做别的动词,如“写”,立马变成干巴巴、冷冰冰的文字,描写情味淡了,谈何深情?3、有的干脆汇聚着文本的内容主旨,如“生命如四季”(《我的四季》)、《我与地坛》中的“地坛”“生死”“母亲”等词。
  三、试着设疑,寻求答案
  李镇西先生说过:“简单而朴素的说,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而所有读书的好习惯就包括了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好习惯之一:从书中找答案。”是的,会自己从书中找答案,这固然好,但这一步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欣赏。“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于漪语)每个人就其本质而言,应该都是大质疑家,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惑”,纵是圣贤,又岂能无惑?只不过,有的人求知欲强些,相对的,质疑欲、解疑欲也强些。而质疑能力的强弱关键,恐怕更在于有无发现问题的本领及这种本领的大小。从一个角度说,有着很强的“发现敏感”、善于发现并提出质疑的学生,随着解疑过程的横向、纵深推移,无形之中,其阅读分析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因而,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宝玉眼中的黛玉只有外貌神韵而没有衣服装饰的描写?宝玉明明很有女性化倾向而为什么却被誉为美男子?荣禧堂和贾政内室的装饰为什么有天壤之别?
  李先生还说:“细心阅读教材,并思考其中的每一个字。”这样一来,所谓“设疑”,说的就是在炼字、炼词、炼句,就是在品味、在鉴赏、在思考。阅读,说到底是一次文化之旅,只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才能不断地采撷沿途风光。比如,“鱼翔浅底”中“翔”字,就颇有咀嚼价值 。比如,细心点的学生会发现《劝学》中“至”“致”的问题:为什么“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你不能仅仅以“到达”作解释,而必须查找资料,细辨它们的区别:“致”有“使到来”“使达到”的意思,因为借助于马车(“假舆马”)才能“致千里”;这样一来,默写也就不会出错了。比如,“小乔初嫁了”不能写作“出嫁”,唯有如此方能体现周郎的年轻有为;而苏教版的“强虏灰飞烟灭”远不如人教版的“樯橹灰飞烟灭”,起码是少了许多文学韵味。再比如:鲁迅为什么罗里罗嗦的强调“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是的,让学生自然地带着些问题走进课堂,然后又带着些问题走出课堂,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不要老是追求所谓的一节好课,以为将所有问题解决了就坦然了,殊不知,那只是我们教者自行设计的问题、安排的节奏而已,而从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这方来说,依然怀有疑问,表明他们还有继续玩味的动机,而正是这种“永远在路上”的阅读体验,恰恰是他们人生美妙的感受,作为教者,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甚至抹杀。
  总之,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都有它的艰巨性。我们必须克服一蹴而就的焦躁心理,沉得下心,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新课前真正充分的预习;课上也不吝时间,先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已懂的也好,一知半解的也好,甚至完全不懂的。只有充分了解學情之后,我们的教学才有望从繁琐走向简单,从面面俱到归于精雕细琢,如此一来,生动活泼的课堂才能真正呈现,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终将提高。
其他文献
初中生由小学升入中学生后,其青少年活泼的特点尤在,知识面也比较窄。要引导初中生学好语文,开展好阅读学习,必须抓好情趣教育。实施情趣教育,让课堂话起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阅读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让情趣融入阅读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发资源,用好资源是前提。  要让课堂活起来,
【摘要】  随文练笔,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组织运用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教师如果把平时的课文教学与周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随文练笔,该是两全其美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渐渐爱上周记。  【关键词】随文练笔 周记 模仿 拓展 丰富  周记,作为写作教学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地方武装”,具有补充写作方式、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可是,在实际教
题记:  双语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虽然很用心,态度也很端正,但总也学不好电学部分的内容,特别是双语女生。曾有一位女生问过我怎样学好物理,怎样学好电学。望着这双渴望获取知识的双眼,我心中有些不平静了,其实任教这些年,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惑着我,我想,现在真该静下心来好好总结一下如何去帮助这些女生走出这种困境了。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每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电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最主要的时间是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事情。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如果整个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反响与配合,没有师生的互动,无论这位老师有多高的学问,独立表演得多精彩,我们都不能说这个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相反,如果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所有热情都调动起来,跟上老师的思维,不给学生任何开小差的机会,我相信学
研究背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央强调“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整体性贫困”。至此,我国减贫、脱贫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贫困问题也逐步凸显。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贫困群体将日益成为贫困人口的主体。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既要注重“输血”,更要增加自我的“造血功能”,实现城市健康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以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为背景,讲述了女主公玛丽悲剧的一生。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解读玛丽的人格分裂以其根源。婚姻束缚下的反抗与妥协,种族制度下的坚守与背叛,这两大矛盾伴随着玛丽的一生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分裂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名作,并于20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以
化学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讲是一门新接触的课程,并且在学习中,会接触到很多方程式,各个方程式的生成,各个方程式的分解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困点,很多时候都会把方程式的生成物弄混。对于这样的现象,初中化学的实验课相对来讲就非常重要了,实验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习,并且根据实验的结果,学生可以深刻的记住各种物质的生成与分解的过程,因而记住方程式。既然化学实验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性非常大,那么就要把化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