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之声律问题再探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e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四声八病”为中心的永明声律论一直是学界反复研究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着眼点已不止于声律论本身,还包括与之有关的人物研究,例如王融、沈约、谢朓;也有相关的著作研究,如《文心雕龙》、《诗品》。钟嵘《诗品》的自然声律说为认识永明声律论开辟了新的视野。本文试图通过对《诗品》原典的分析,探析其中有关声律论的观点和态度。
  关键词:《诗品》;钟嵘;声律论;自然
  作者简介:何雪莲(1994.10-),女,汉族,四川广元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3
  永明声律论的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四声八病”在诗歌创作实践中的运用,催生了新体诗,为盛唐大雅之音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声律论在出现初期,即齐梁时期,却饱受争议。王融、沈约、谢朓大力提倡声律论的运用,而陆厥、钟嵘等却对繁琐的声律规则略有微词。钟嵘在《诗品》中明确表达了他在声律方面的追求:自然声律之美。自然声律并不是没有音韵规律,而是在人工协律之后达到一种金石之音的和谐,经由人工而至于自然。从这个视角出发,钟嵘并不是永明声律论的反对者,他对于声律论有辩证和清醒的认知。
  一、是声律论之内涵
  声律论,即永明声律论,是南朝齐永明年间以“四声八病”为中心的关于诗歌声调韵的理论。运用该理论创作出的符合声律规则的诗歌,称为“永明体”,也称“新体诗”。声律论的核心是“四声八病”说。“四声”是指文字的声调,即平、上、去、入四声。“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是创作时需要避开的文病,《文镜秘府论》较早详细描述了“八病”。[1]关于该核心问题,最著名的阐述是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2]诗歌创作不仅一句之内要有音声的起伏,出句与对句之间也要有韵律的变化,在严格规范内形成合律的作品。由此,永明声律论的进步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毋庸置疑。
  钟嵘在《诗品》中提倡自然声律论,主张追求诗歌的“真美”。“王云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咸贵公子孙,幼有文辨。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擗绩细微,专相凌驾。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3]这是钟嵘关于声律论立场的自述。他批评声律论“擗绩细微,專相凌驾”,其规则细微繁琐,成为文人相互竞技的手段,使诗歌拘束做作,没有显示出自然之美。[4] “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5]钟嵘认为诗歌是用于诵读的音声文学,不可以阻滞拗口,要求朗朗上口,和谐流畅。
  但这绝不代表钟嵘反对永明声律论,请看《诗品》中的叙述:“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二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或为前达偶然不见,岂其然乎?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殿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音。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意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被于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6]这一段纵然有将四声和五音混为一谈的迹象,但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姑且忽略之。钟嵘认为前贤也能写出音韵婉转的诗歌,并未被琐碎细微的声律规定而拘束;诗歌自古就是音声文学,需要和谐的音律;如今的诗歌渐渐与音乐分离,不需要再与律吕相合。综合考虑钟嵘的观点,“韵入歌唱”是他所坚持的原则,诗歌需要音韵和谐。也可以理解为诗歌需要“清浊通流,口吻调利”,而这个目标需要运用声律规律才能达成。由此,钟嵘客观上已经认识到了声律论的重要作用,只是主观未曾表达对其支持和称赞。
  二、《诗品》关于声律论的表述
  王融、沈约、谢朓是永明声律论的先锋人物,从钟嵘对他们的评价可以窥见其对声律论的态度。历史上的沈约与《诗品》作者之间有着相当微妙的关系,《南史.钟嵘传》载有轶闻:“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评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7]《南史》以为钟嵘在《诗品》中将沈约列为中品是出于打击报复的心理,并未客观评价。[8]笔者以为这样的观点可以当作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该问题也有阐释:“约诗列为中品,未为排抑”,认为列沈约为中品并非出于私人恩怨,根绝钟嵘的评价标准,沈诗当居中品。[9]钟嵘在《诗品》沈约的本传中也并未有明言批评声律论的言语,反而肯定了其诗作清新凄怨的特点,评价他“五言最优”、“长于清怨”。只是在《诗品》序言中有批评之语:“至如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10]根据本文第一部分的阐述,钟嵘在此批判的是声律论繁杂琐碎的规定。他攻击的绝不是整个声律论系统,而是该系统中“有伤真美”的部分。
  《诗品》将谢脁列为中品,王融列为下品,但钟嵘并未因此而批判声律论。“脁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情辞激昂,声调顿挫,持论超过了其诗歌创作实践。此处钟嵘认可了谢脁诗歌在声律方面“顿挫”的特点。《诗品》将王融和刘绘放在同一个条目,《诗品集注》引《南齐书.刘绘传》“机悟多能,时张融、周颙并有言工,融音旨缓韵,颙辞致绮捷。绘之言吐,又顿挫有风气”,[11]这则材料说刘绘言吐“顿挫”亦是指音律之美。钟嵘并未批评二人在诗歌韵律上的追求,而是赞美其“并有盛才,词美英净”,“词美”反而略微表明其对二人音律上的认可。钟嵘言二人“譬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未足以贬低卧龙”,这是紧跟前面“几乎尺有所短”的叙述,也大略是王融居下品的原因。《诗品集注》作者曹旭案曰:《诗品》评先君、恩师、挚友诗,语皆委婉,作退一步讲,此其证。[12]钟嵘《诗品》有关声律论倡导者的本传中都以肯定为主,并伴随着些许对声律论的客观认可。   六朝文学批评中,时人频繁地使用清、丽、绮、靡、藻、蔚等字眼来评价文学作品。这些评价除了表示文辞的华美和形式的骈俪之外,更有一部分是指诗歌在声律上的美感。[13]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关照《诗品》,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还原钟嵘对于声律论的一些真实看法。鲍照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钟嵘评价其“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过于追求写景状物的逼真,不避险僻的词句,颇有点损伤清新典雅的格调,“不避危仄”,方伤“清雅”,那么“清雅”便是与声律和谐相关的形容词了。除此之外,《诗品》中类似表述颇多,其中以“清”为主。“清音独远”(言古诗),“辞旨清捷”(言班婕妤),“颇为清切”(言左思),“风华清靡”(言陶渊明),“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言范云),“有清工之句”(言戴逵),“崭绝清巧”(言鲍令晖),“猗猗清润”(言江祏)。“清音”指声调的清新流畅;“清捷”符合钟嵘所言“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清切”更多指音韵的铿锵顿挫,声调清澈激越;“清靡”指声调之华美跌宕;“清巧”更多指向声律技巧的讲究;“清润”、“清便”等则指音声婉转,和谐流畅。诸如“音韵铿锵”(言张协)、“赏心流亮”(言范缜)更是直言其对声律的追求,与前代“赋体物而浏亮”之“浏亮”同义。综观《诗品》,钟嵘众多表述都在称赞声律和谐带来的利好之处,声律和谐成为诗人能够名列其中的原因之一。由此,更能说明钟嵘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永明声律论,他对声律有追求。
  三、钟嵘声律论观点再探
  学界关于钟嵘对待永明声律论的态度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有观点表明,钟嵘明确反对以沈约为首的永明体诗人对诗歌韵律过分重视。也有观点认为,钟嵘冷静看待文学声律,重视诗歌内在美。[14]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声律》中说“当其时独持己说,不随波而靡者,惟钟记室一人。其《诗品》下篇诋诃王、谢、沈三子,皆平心而论,非由于报宿憾而为之”,[15]即在声律论兴盛之时钟嵘能持除肯定以外的态度,是很有远见卓识的。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非常贴切中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和补充。
  其一,钟嵘不是永明声律论彻底的反对者。《诗品》全文对“四声八病”说直接的批评只在序言之中:“擗绩细微,专相凌驾。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至如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具体而言,这并不是在批判永明声律论的全部,只是批评其中矫枉过正的部分。[16]四声的规定太过于繁琐,“八病”的创作规范实在细碎,诗歌创作从“吟咏情性”之作变文人炫技竞争的载体,这使诗歌受百般拘束,不能随性释放情感。《诗品》将沈约、谢脁列为中品,将王融列为下品,并非因为三者是永明声律论的倡导者。钟嵘根据“自然英旨”、“直寻”、“风力”、“丹彩”等多重选诗标准衡量,而得出诗人品第,不能简单说这是打击报复异己者。
  其二,诗歌的金石之音,穷而后工。欧阳修言“诗穷而后工”,说得是经由人工技巧创作之后诗歌所呈现出的工至天然的状态。《诗品》中提到的“铺排对偶”、“清工之句”、“清巧”都体现了技巧的作用,都是“穷而后工”。《诗品》自然声律说一直为历代文人称道,使诗歌 “看起来”没有格律上拘禁拗口的弊病。自然声律不是永明声律论的对立事物。永明声律论的出发点在于通过人工的协律,通过对“四声八病”的应用,达到人化自然的状态。[17]永明声律论本身追求的并不是繁琐的规则,这些规则是手段,而非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钟嵘和沈约等人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永明声律论运用的理想状态便是钟嵘《诗品》所提倡的自然声律说。
  其三,钟嵘的声律观点有利于古体诗的延续发展。古体诗是与新体诗相对应的概念,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王力先生说:“诗人门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是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18]不受格律束缚,不是没有格律,古体诗的格律是自由的,这跟《诗品》追求的“清浊通流,口吻调利”的自然声律相契合。有一个我们容易忽略的事实:新体诗的兴起并不代表古体诗的停滞,古体诗成为传统悠久的一支历代不衰。[19]就在永明声律论完全运用于实践的唐朝,古诗、歌行的优秀之作也频频出现。古体诗的自由格律和钟嵘所言“韵入歌唱”的诗歌传统相符合,不拘繁琐,押韵自由。齐梁当时追捧永明声律论,并热衷于“四声八病”的研究的世风之下,鐘嵘对声律自然自由的坚持就显得格外珍贵和重要。《诗品》列为上品的古诗、李陵、班婕妤、曹植等创作有古体诗的精品之作。永明体新诗冉冉升起的背景下,《诗品》更加坚持对古体诗的重视和偏爱,其独特性价值不言而喻。
  注释:
  [1]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第400页。
  [2]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卷六十七.爱如生数据库.第775 页。
  [3]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40页。
  [4]卢盛江.齐梁声律论几个问题新探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5]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40页。
  [6]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页。
  [7]李延寿《南史.钟嵘传》.卷二十七.爱如生数据库.第 786页。
  [8]谢文学.钟嵘《诗品》与沈约考论.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9)。
  [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爱如生数据库.第3486页。
  [10]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47页。
  [11]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56页。
  [12]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56页。
  [13]马燕鑫.六朝文学批评术语中的声律蕴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   [14]龚珏.浅谈《诗品》中的自然声律论.大众文艺。
  [15]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16]陈元胜.《诗品下.序》疑难问题辩说(上).许昌学院学报.2004(6)。
  [17]李晓红.永明声律审美的继古与新变化——兼及谢灵运文学地位之失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8]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80年版。
  [19]陈元胜.自然声律论与新诗体辩说——诗歌自然英旨之“真美”通论。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1]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 爱如生数据库.
  [2]李延寿.《南史.钟嵘传》[M]. 爱如生数据库.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M]. 爱如生数据库.
  [4]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5]曹旭.《诗品集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6]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书局,1980年.
  参考论文:
  [1]赵静.“永明声律论”百年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2]卢盛江.齐梁声律论几个问题新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马燕鑫.六朝文学批评术语中的声律蕴义[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
  [4]陈元胜.《诗品下.序》疑难问题辩说(上)[J].许昌学院学报.2004(6).
  [5]陈元胜.自然声律论与新诗体辩说——诗歌自然英旨之“真美”通論[J].
  [6]龚珏.浅谈《诗品》中的自然声律论[J].大众文艺.
  [7]李晓红.永明声律审美的继古与新变化——兼及谢灵运文学地位之失落[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8]谢文学.钟嵘《诗品》与沈约考论[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9).
  [9]杨和为.沈约声律论管窥[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2).
  [10]李娟.论沈约的声律理论与“永明体”诗歌[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1]孙慧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之文章声律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其他文献
全国首次人才工作会议于2003 年12 月19 日至20 日在北京召开,这将我国的人才问题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四川省是较早提出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省份
摘 要: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理念在不断改革与创新,加快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我国当前面对的重要课题。新媒体的产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双重性,文章主要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造成的影响,并提出有关解决措施,加快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汉语言文学;影响与对策  作者简介:赵琰(1983.8-),女,河北人,研究生,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文。  [
  论文对太阳能建筑国内外应用领域进行对比研究,即分别从应用数量,人均占有量、技术形式、应用领域和发展规划等几个方面对太阳能建筑光热、光电两大领域进行完整系统的对比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国家图书馆藏孤抄本《词林闲笔》研究,项目编号:YKC16052。  摘 要:《词林闲笔》是高士奇供奉之余的一部学习笔记,现存于国家图书馆,是一部孤本。前人已整理过高士奇和他的笔记,《词林闲笔》不在其列。高士奇因博学而为康熙帝青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本书各卷分布及内容,来看高士奇的求学之道。  关键词:《词林闲笔》;高士奇;学习之道  作者
摘 要:沈从文的《边城》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优美画面,描述了边城人们的生活百态,里边掺杂了现实与理想、爱与被爱、恩怨与情感,造就了一个顺乎于自然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美。本文通过对《边城》中人文文化的探索,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对于人文对作品的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边城》;人文文化;文学作品;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我们常说诗人波折的境遇是后世的财富,而苏轼可以说将这一论断发展到了极致。苏轼一生政治生涯十分坎坷,多次遭受政敌的排挤与打压,在人生逆境当中他展现出的超然与自我追求不但让人敬佩,更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传世之作。本文试着对苏轼的自我追求与超然思想分别从其顺境以及逆境中生活状态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苏轼;自我追求;旷达超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逐渐趋于一体化发展,各国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变得频繁,而语言作为各国政治、文化交流的媒介,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国自加入WTO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此其中,汉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与他国之间经济、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而汉语言文学作为汉语的一种表述形式,也因之备受关注,但近年来盛行的网络技术,却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而,本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网络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通过网站来获得某些服务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工作、学习、购物、休闲、娱乐,这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现在只需